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作者从崭新的红色新闻世界、鲜明的红色新闻特色和红色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等三个问题入手,概括与阐述了中央苏区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发展特点和优良传统,认为中央苏区新闻事业是创造先进文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新闻事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新闻理论在各种新闻媒体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重要。在国外,它被称之为“首席文字”,由此出现许多著名的专栏作家;在我国,它被称之为“旗帜和灵魂”,是各种新闻舆论的一种重要手段,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焦点访谈”,已成为上至共和国的总理、部长,下至平民百姓热心关注的节目,各新闻媒介的新闻评论的专栏评论,署名评论的开辟与增加,打破了多年来新闻评论单调而平淡的沉闷氛围,其中也出现了很有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新闻佳作。但是有些新闻评论总是不吸引人,其原因之一就是缺…  相似文献   

3.
罗宁 《理论界》2010,(12):140-142
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就如何用严肃的新闻态度构建新闻主播健康的文化品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文章通过新闻主播的个性化是满足新闻报道形式日益多样化和打造名牌新闻栏目、提高收视率、应对媒体竞争的需要;新闻主播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不能丢掉严肃的新闻态度;坚定的政治素养、坚实的业务功底、良好的文化底蕴是新闻主播从胜利走向辉煌的三大法宝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实践工作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西方各种思潮对我国社会产生了诸多影响,其中消费主义思潮就是一例,它不仅影响了公众的意识形态,形成了消费社会,而且影响了大众传媒,媒体为了迎合受众出现了新闻消费主义现象.新闻消费主义是指传媒着眼于公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欲望的创造,对物的符号意义的强调及其所营造的“消费社会”的氛围.①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一种消费意识形态的控制,它通过自身特有的编码系统向受众传递一种符号化的生活方式,消解人的主体性,使人沦为“单向度的人”.西方的现代化是一部充满深刻冲突的历史,我国新闻媒体在接受外来思想的时候,应在结合本国实际的情况下有批评意识地借鉴并加以正确引导,不应盲目地全盘接受与一味的迎合受众.因此文章从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出发,结合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的著作《消费社会》中的思想观点,分析新闻消费主义这一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具体表现,从文化批判的角度来思考新闻消费主义,用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来唤醒大众传媒的良性回归.  相似文献   

5.
自从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讨论以后,社会新闻在新闻领域里受到了重视,并且出现了一批好的或比较好的社会新闻。把社会新闻与“桃色新闻”、“市井琐闻”混同起来,把敢于采写和编发社会新闻作为“资产阶级的新闻观”、认为“社会新闻只是资产阶级报纸才需要”……在目前持这类观点的人恐怕为数不多了。认真地从理论上探讨一下什么是社会新闻,以及社会新闻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与特色仍有必要。本文纯系抛砖引玉,以求正于广大新闻工作者和读者。  相似文献   

6.
杨金梅 《学术探索》2004,(7):107-111
词作为一种文体 ,在其早期阶段带有明显的北方文化的气质。从晚唐、五代开始 ,词的面貌逐渐发生了变化 ,到宋代 ,词已经完全成为具有浓郁的南方特色的文学。词的南方化特点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 ,作者以南人居多 ;二是词的内容以言情为主 ,意象多为南方风物 ;三是风格以婉约居多 ,意境具有朦胧、精致、温润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环境的建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网络实现了人与拟态环境的深度融合。在传播技术的刺激下,人类的文化结构出现了转向,人的审美经验出现了裂变。在技术与资本的运作下,传媒产业主导了文化生态,一切的文化与审美围绕着消费展开,传统文化中的多样性、平衡性与延续性遭到破坏,产生文化泡沫的现象,人不再是人类文化的生产者,而只是商业文化的消费者。审美认知在一场场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中变得黯然失色,网络环境并没有实现审美判断的大繁荣,相反,人的思维与反思却在华丽的包装中不断消散。  相似文献   

8.
绿色、人文、科技、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是老问题也是新问题。自“大学文化”这个概念出现以后,大学校园文化只能作狭义的理解,特指为大学顺利完成治学育人任务而营造的一种校园文化环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实现,近几年来出现了一批大学城和新校园,面临着新老校区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如何以充实内涵为重点相互衔接和融合的新课题。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高品位,把我国大学校园建设成为自然美与人文美、科学美和谐发展的绿色校园、人文校园、科技校园和和谐校园。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建设问题在当前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娟  汤勤福 《江海学刊》2012,(3):164-170,238,239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高潮期,而这一高潮期是在两股徙民浪潮的共同推动下出现的。一方面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入主中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所谓"胡汉融合";另一方面,随着中原汉族政权的式微,中原汉人南迁,江汉、江淮一带蛮族乘势北徙,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中原部分地区出现了"蛮汉融合"。南北方诸少数民族从不同方向推动着汉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与发展,为古老的中华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为"中华一体"观念的形成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共同促使繁荣的隋唐文化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田吉方 《江汉论坛》2003,(4):124-125
“中日文化近代转型比较”这一课题一直都倍受学者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日文化近代转型中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冯天瑜先生的《“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一书,作者选取了1862年日本“‘千岁丸’航行上海”这一历史个案,来分析中日两国近代转型的差异及其原因,可谓独具匠心。此著最大的特点是作者从文化比较的角度,通过分析日本藩士们在上海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考察在西方文明冲击下,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离异心理。作者指出,“千岁丸”上海行,虽然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偶然现象,但它背后…  相似文献   

11.
鲍宗豪教授的新著《决策文化论》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该书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在于:具有开创性,填补了决策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他跳出常规决策研究的视野,把决策纳入人的社会文化活动来考察,揭示社会文化对决策的影响,并使决策文化的研究成为发展与完善现代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要把决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研究,必须阐明:为什么说决策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作为人的社会文化活动的决策,研究对象是什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揭示社会文化对人的决策的影响则此,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人的活动从其生产文…  相似文献   

12.
戊戌维新派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抉择是 19世纪 90年代先进中国人寻求富强之路的一次尝试 ,代表了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 ;同时 ,它又是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出现的 ,带有明确的现实性。戊戌维新派继承了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中国人认识西方文化的成果 ,其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抉择较为广泛、深入 ;并且由于其自身所处的时代所限 ,又具有复杂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最主要的文化传播方式 ,它通过感情交流、信息交流连接起媒介和受众 ,使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 ,感觉媒体不再是冰冷冷的媒体 ,而是可亲可近 ,富有人情味的“人”。体现人文关怀符合我们时代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人文关怀是一种从文化角度对人的关照 ,其核心是对人的生存状况及历史境遇的关注 ,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史记》中凡称“西南夷”,均指“西夷”、“南夷”整个地区。“西夷”和“南夷”都是专用语,各指“西南夷”的某一特定地区。“西南夷”划分为“西夷”、“南夷”是以巴蜀为基点的。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司马迁等人出使西南夷的材料充分证明,巴蜀是开发西南夷地区的根据地。从族属上看,大体上说来,南夷地区以濮越族群民族为主,西夷地区以氐羌族群民族为主。关于滇池洱海地区的民族,作者认为,滇池洱海地区是濮越族群和氐羌族群交错杂居地带,大体上说来,滇池地区的主体民族滇属于濮越族群,南夷文化色彩浓厚;洱海地区的主体民族、昆明属于氐羌族群,受西夷文化影响较大。两个地域里都杂居着另一族群的居民,因而,无论是滇文化还是、昆明文化,都表现出另一族群文化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5.
论新闻与文学的互斥性和互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记者群中,对如何处理新闻与文学的关系,历来颇有争议。有的人认为新闻既然归属于文学的旗帜下,理当文辞闪烁,不拘一格;有的则认为新闻是只需要注重实际内容,即传递信息,而有别于文学,用不着“使花枪”。 新闻作品应该如何处理新闻与文学的关系呢?本文认为,新闻作品不能简单的从文学的角度来评判它的优劣,因为新闻相对于文学来说,存在着个性与共性,即它们之间具有的互斥性和互补性。 一、新闻与文学的互斥性 新闻是随着近代新闻事业的出现而逐渐从文学体裁中分离出来并日臻完善、发展起来的。在古代社会,新闻传播和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6.
图像新闻的研究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原因是在图形文字之后,图像通常被认为是亚人类的媒介,其研究的价值也由此而被忽略。通过对清末民初"图像新闻"的研究,认为清末民初时社会急剧动荡,为图像表现对象提供了内容丰富及样态齐全的历史断面;而且由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使得"图像新闻"的形式得以传播;再者,也是最重要的,物质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图像新闻"样态的长足发展。这一时期的"图像新闻"不仅能拼贴出一张近代中国人的文化脸谱,还能还原出中国近代社会的生活形态,展现一幅近代中国风俗画长卷。因此,图像新闻的研究不管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而言,其意义都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17.
文化新闻的“文化味”许佳从新闻学的总体看,专门以文化报道为写作对象的新闻,被习惯地称之为文化新闻。它与其它新闻报道一样,是新闻写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文化新闻主要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文学、艺术以及相关的精神产品的发生、发展、变化,与人们直接需...  相似文献   

18.
陈林侠 《社会科学》2007,(7):185-192
尽管大陆电影空间在《黄土地》等一批先锋之作中经历了从具实到抽象的过程,形成了扩张的文化隐喻,但是空间的传统经验却陷入了影像表达的悖论;游弋出大陆的香港电影始终将地域空间限定在城市想象的自我比附,或隐或显地出现了一种"双城"现象。张爱玲作品在香港颇受导演青睐,个中原因在于其作品铭记着"双城"(上海/香港)的空间体验。如果说大陆电影的空间有一种外向性,那么身处后现代文化中的台湾电影逐渐排除了整体的空间感,缩小地域、社会空间,出现了一种内倾的迹象。从深层的文化心理上说,这恰恰是两岸三地在西方文化触发后,民族文化记忆的不同苏醒。  相似文献   

19.
《阿诗玛》叙事话语的变化对民间文化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云南彝族撒尼人的民间叙事诗《阿诗玛》整理改编的历史梳理出发,认为更多的学者只是从历史的角度切入民间文化的研究,这种研究态度形成了当今中国民间文化研究的两大取向一是普同性倾向,漠视民间文化现象的地方性特点;一是社会进化论的线性视野,在潜意识中将民间文化看作是现代化的对立面。作者认为应关注民间的、边缘的或者地方性叙事,既是对历史和当下文化的一种实证态度,也能使不同的文化形态获得各自的生存空间,共同构建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一、从一条新闻报道谈起1986年9月6日,羊城晚报刊登了一条新闻《广州市民选出1986年广州地区十大杰出公仆》,在引人注目的各单中有一位许实——该报专栏言论作者微音。自1981年羊城晚报复刊以后,微音经常就报上发表的新闻在《街谈巷议》专栏里发表评论,几乎每天一篇,数年如一日。大至国内外大事,小至日常生活问题,举凡政治、经济、思想、科教、文化、饮食起居等等,无所不析。或褒贬,或析理,或疏导,或抨击,或倡议,议论风生,言简意赅。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