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培育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创新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发展呼唤企业家 ,企业家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创新者 ,他的行为决定于思想意识 ,而思想意识又不可避免地受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企业家的技能可以经过院校或实践培养得来 ,而社会的文化背景则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塑造和逾越的。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阻碍创新的因素和特点的分析 ,说明培育一种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创新文化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从"鸳派"小说看中国启蒙文学思潮的民族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光芒 《学术界》2001,(4):179-188
本文认为,中国近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决非完全是西方文化"横向移植"的产物,而是有着深厚的基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根据.从近代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渊源来看,大多都受过传统思想的浓重影响,尤其是陆王心学给他们的启蒙精神带来了必要的思想灵感.民初时期知识分子阶层一度出现的"反西返古"现象,其更重要的动力在于一种对西方文化失望并进而转向于国学谋求新出路的考虑,而非以"文化保守主义"所能概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出现及兴盛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其现代性的市民意识的发达正是晚明以来"以情抗理"人学思潮发展的一个结果或一种呼应,是一种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现代性追求.  相似文献   

3.
"浙江模式"是市场经济模式,其中包含了许多制度创新,但其实质是一种"制序演进".本文运用法与经济学方法,通过对浙江传统文化的考证分析,剖析了这种制度创新的内在动力,得出了以"浙江精神"为内核的"浙江模式"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同时又具有可以借鉴性和可推广性的结论,对"浙江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影响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4.
企业家创新精神原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原动力是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按其内在的结构可分为多个层次,这就分化出了企业家创新精神动力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创新目标与创新手段的矛盾,创新结果与创新设定的矛盾,创新理论与创新手段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推动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各个层面上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现代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是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契约精神、诚信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建构企业家精神的优秀因子,我们却迟迟未能将这种文化精华转化为中华民族的企业家精神。这里既有历史上轻商、抑商等局部文化的束缚,也有制度缺陷的制约。审视国内当代企业家的生存环境,必须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泉,孕育出崭新时代的企业家伦理:修身、兴企、报国、富天下。要在制度和文化层面上为中华民族企业家精神的弘扬营造厚实的土壤。  相似文献   

6.
亚企业家:社会经济发展动力新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马克思理论认为工人阶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熊彼特创新理论认为企业家的“创造性破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作者经过研究发现亚企业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作者试图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家制度安排,探讨亚企业家的生成机制,这种生成机制激励着人类不断向上进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才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向前进步。亚企业家概念的提出是对江泽民同志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例的论述的诠释,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例是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是造就企业家精神特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越文化熏陶下的越商,具有冒险、创新,勤俭、敬业,诚信、合作以及家庭、企业相伴等企业家精神特质。把越商企业家精神与我国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晋商、徽商企业家精神进行比较,发现创新、勤俭、诚信等是促使晋商、徽商兴旺的重要原因;而不注重兴办实业进行资本投资以化解风险、官商结合、企业带有浓厚的家族化色彩等是导致晋商、徽商衰落的精神性原因。  相似文献   

8.
弘扬中国传统"和"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和中国传统"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探讨了中国传统"和"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五四"是现代小说的开端,她的发生发展与西方小说的引进介绍不可分,但她与传统文化、文学的联系更不容忽视.现代小说生成之中,其小说结构形态(文类)的形式背后,也联系着宇宙观、人伦精神、"士"阶层特征、"逍遥"人生的自由追求等诸多传统的内涵.最重要的是,现代小说家一方面自觉地对传统进行着创造性的转换,一方面在其创作中始终抹不去一种传统精神的保留.因而,她昭示了现代小说中国化的某些本体和核心命题,以及"五四"小说现代性究竟是如何再造传统和精神延续的.  相似文献   

10.
发展"飞地工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愈加不平衡.进入21世纪以来,"飞地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先后在国内一些地方悄然兴起.在现阶段发展"飞地工业"适应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可供选择的现实模式和有效路径.本文阐述了"飞地工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现有案例以及积极意义,并提出现阶段发展"飞地工业"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1.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在企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企业生产力中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群体在长期的管理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以前的学者主要从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或企业的性质进行解读,文章从企业家精神的视角研究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且对从企业家精神里包含由他们的担当而发展出来的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浅谈企业家与企业文化陶泉禄一企业家不仅是一部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精神现象。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企业家是工业社会的主要产物;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企业家属于现代社会群体中的一个特殊阶层,拥有一套独特的心态、价值观念和思维势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企业家精神。企业...  相似文献   

13.
郭军  李霞 《天府新论》2014,(4):124-129
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文化精神对科技创新主体影响巨大。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科技创新主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总体而言制约大于推动,主要表现为人伦为本对科学精神的排斥、群体认同对独立意识的抑制、贵和尚中对批判精神的消解、功利实用对超越意识的束缚。改造传统文化精神,破除其对科技创新主体的制约,是充分释放科技创新主体创造力以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近代湖湘文化的开山祖王船山学说的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正是近、现代企业家精神中不可缺少的价值核心,这种精神品质也是湖湘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而传统经世致用的思想路线,在湖南这块特殊的思想土壤中,所培育出来的勇于探索、大胆革新、"敢为天下先"等首创精神,凝聚成湖湘文化的鲜明特点.从清朝到现代的一些湘籍企业家身上充分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品质,这对湖南企业家的成长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泛珠三角"经济圈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本文在阐述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圈战略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对泛珠三角经济圈内部区域差异的多角度对比分析和层次划分,深入探讨了泛珠三角经济圈构建的客观基础及其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诗学批评中的“身份”概念隐含着社会学、精神史、性别认同和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意义,认为“身份”作为一个问题正是诗歌写作所遭遇到的历史压力、内部分化和文化焦虑的表征,它既反映了中国诗歌场中在阶层、性别、精神向度等方面的内在紧张,也呈现了中国诗歌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7.
优秀企业家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中坚力量,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人,是经济发展中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我国必须尽快建立一支有冒险精神、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和"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和中国传统"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构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充分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在汇通之中,被要求用一种"普通"的语言.只要有对这个普通"语言"的信任,汇通便是唯一可行的出路.然而各自认为是"自明"的东西却不能"明他",在话语真值的冲突之下,传统被放入"内在而超越"的框架,也因此背离了她自己酣畅的乐土.传统中"自明"不是逻辑的形式给出的,而是人们的生活传承赠与的实质内容.本文拟浅析"信仰"、"内在"、"超越"、"自明"等用语的意义和权限,试图做一次切近儒家精神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存在着统治阶层和思想阶层的"大传统"与平民阶层的"小传统"之间的分野,前者宣扬仁爱与礼教,倡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后者则崇尚情义与平等,信奉以"义"为特征的道德观念.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共存于同一社会中并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