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隽 《科学咨询》2010,(10):107-107
美术学习是一种美术文化的学习,我们的美术教育更应提倡人文教育。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职业高中的美术教学更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创设“诗情化”教学“人情化”教育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兴趣这一老师在教学中真正令教与学互融互补,互为依存。  相似文献   

2.
一、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1、人文的基本内涵(1)中国文化中的"人文"含义。中国文化中的"人文"出自《易经》,说是"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其人文性的特点。通过近一年来的探索,我在理解和挖掘《品德与社会》课程人文性素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下面,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一、理解人文精神的涵义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人的身体素质、精神品格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完善放在首要地位。那么,《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呢?…  相似文献   

4.
一、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1、人文的基本内涵 (1)中国文化中的"人文"含义.中国文化中的"人文"出自<易经>,说是"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相似文献   

5.
人文科学源于拉丁文humanities,意指人性教养。人文广义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人文主要包括“文、史、哲”,同时包含美学、艺术学、宗教学等。人文分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人们对自身文化的一种了解,是一种学问,是“知道”。人文精神是对文化内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自觉。它通过人们的行动体现出来,是“体道”。人文的本质首先在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精神。21世纪,国际竞争的重点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终究是人文社会的基本要素。人文精神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广大教师不妨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的革新方面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6.
现代意义上的"人文"一词是英语中Humanity的意译,与此相关的还有人文主义(Hu-manism)。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文"一词,最早则是出自《易经.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对此,北宋哲学家程颐在  相似文献   

7.
美术课程是一门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学开设美术鉴赏课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不是一般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一般的美术技能教育,而是一种修养人性、提高人生质量、深含文化底蕴的教育.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情感和态度.但是,以上目的是要在长期的鉴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去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朱永新 《领导文萃》2009,(22):130-134
现代很多人在讲人文精神,讲科学精神,讲得很玄乎。什么是人文?我认为所谓“人文”就是关乎人与关乎文。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他人),关心人类文明(关心文化),这加起来就是人文。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不一走科学、全面。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语文课程应该显现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尊重,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借助语文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相似文献   

10.
校外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目前全国在“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小学美术课本。  相似文献   

11.
艺术的发展对于历史人文的传承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美术作为非常重要的艺术课程之一,也承载着历史文化传播,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传承的重要使命。作为美术教师更应该懂得美术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都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体现或养成。通过美术知识的学习、学生能了解、确立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因此美术教师应致力开发美术教学的最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美术鉴赏这一学习模块,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一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使学生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学习,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鉴赏享受,并能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探索性的审美态度从美术作品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并且在有效获取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王茂虎 《科学咨询》2007,(18):57-57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中教学目的是如此表述的:“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因使用计算机而发生根本性变化并以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为主要标志崭新文化形态,具有广泛性、传递性、教育性、深刻性的基本特征.中职《计算机文化》课程教学应该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来指导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讨论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应具有的伦理观与生活技巧.我在《计算机文化》课程教学中尝试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机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为了大力培育市委提出的“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文精神,法院结合审判工作实际,提出了“好学、勤奋、正气、爱民”的八字人文精神。法院入文精神是一种具有审判行业特色的社会文化,集中体现着法院系统的整体礼仪风貌、人员素质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培育具有人文特色的法院精神,核心在于培育法律至上精神、公平公正精神、崇尚科学精神、无私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6.
《Photoshop》是一门实践性、就业导向性明显的学科,与实践结合较强,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思考和动手能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不仅仅是传授事实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  相似文献   

17.
黄炜 《管理科学文摘》2009,(25):242-242
美术教育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的能力。观察是一切的开始,由于课堂教学、周围环境等各种因素的限制,短时间内不可能带学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视觉范围受到限制。只靠教师凭空说,显得空洞、乏力,学生也感到茫然。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把声、像、图、文、情境与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改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美术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自动化、增强艺术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从培养人、塑造人这一使命出发,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构成要素;同时也是是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主要有:奠定人文基础,培养人文精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与科技融合;营建大学文化,培育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美术教育通过绘画和美术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欣赏等最富于传递情感的文化行为对学生进行美育,即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能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培养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是,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和文化资源的欠缺,美术教育在农村小学的实施与发展仍然面临着比城镇更大的困难与挑战.笔者通过对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农村小学的美术师资、教学设施等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粗浅的分析了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解决途径,以期引起对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视,推动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知识观和发展观要求教师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必须正本清源,回归生活。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积累生活体验,发展能力;把品德教育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