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桂钿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
一、五行说最早的五行说,见于《尚书·洪范》。周武王打败殷时,俘虏了殷臣箕子,箕子作《洪范》。箕子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所谓“洪范九畴”,洪,大也。范,规范、法则。畴,类。即大法九类。建工有序社会需要九类大法,即:“初一日五行,二日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口协用五纪,次五日建用皇极,次六日×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日念用庶微,次九日向用五福,威用六极。”这“洪范九畴”,首列“五行”。五行指什么?《洪范》接着说:“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日金,五日土。水田润下,火日炎上,木… 相似文献
2.
3.
4.
美的本义:羊生殖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的本义:羊生殖崇拜王政黄杨同志《“美”字本义新探──说羊道美》一文(刊于《文史哲》1995年4期),读后颇受启益。文章以为美的本义与“羊”的文化符号有关,是“羊”体现的原始宗教祭祀(祥)、道德(善)、正义(羲)等观念的凝合。笔者以为,黄君所说的这些... 相似文献
5.
钟如雄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5):50-53
《诗经.周南.关雎》之"好逑",前贤诠释众多,均无公论。本文认为"好逑"当释为"喜欢的女性伴侣"。根据如下。(1)《诗经》时代,"仇"与"雠"是同源关系,而与"逑"既无同源关系,亦不能通用。段玉裁、闻一多等前贤说"逑、仇古多通用"、"逑、仇古通",是没有根据的结论。(2)"逑"是为"求(裘)"的引申义"敛聚"、"女性配偶"等造的区别字,由此"逑"与"求(裘)"构成了同源关系。《关雎》篇中的"逑"专称女性配偶,而不包含男性伴侣。(3)战国以后"仇"的词义外延扩大了,覆盖了所有的伴侣或朋友,不再专称男性伴侣或朋友,故时人引用《诗经》或有将"好逑"引作"好仇"者,由此而形成异文,尽管如此"逑"仍不与"仇"通用,"逑"虽能写作"仇",但"仇"却不能写作"逑"。(4)国人喜欢用"衣服"来比喻妻子、女友。这种习俗来源久远。古人最早就用裘衣来比喻性爱中的女伴、女友,于是"求"和"逑"就具有了称呼女性配偶的词义特征。(5)《关雎》的"好逑"是指男人"喜欢的女性伴侣",这类被喜欢的女性伴侣因久久追求而不易得手,故男人视之为"怨匹"、"冤家",今人或称"欢喜冤家",亦就是《关雎》所谓"好逑"。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吴涌汶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2):158-16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所提出的因果链条律是宏观动力机制规律,而不是微观动力机制规律;马恩所说的“自然历史过程”仅仅是针对世界历史总的发展轨迹而讲的,而不是说历史演进的快慢、具体实现形式等,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典作家所讲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实乃历史变迁的微观动力机制。而之所以社会形态的演进最终可以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因为在经济、社会系统的反馈控制机制中,最终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效果检验标准的。 相似文献
12.
13.
古代婚姻观念涉及的内容很多。如娶妇纳(土胥)之标准、再嫁、贞节、结婚年龄等。类似这些观念,数十年来或分散或集中,都已有所论列。本文所讨论的,是一个人们比较熟悉而为研究者疏忽了的婚姻观念,即“五行八字婚姻观”。一、以“五行”、“八字”推断婚姻可否的由来旧时民间缔结婚姻的一般做法是:男女双方首先通过媒人致意,苟有可望,女方即将当事者的生辰八字交给男方,男方将其放在神案或什么地方,若三天家中无磕磕碰碰及伤损事,即请先生将双方八字对参,看其五行年命是否相克相妨,同时还要看女方八字与未来翁姑年命之谐克。此即“合帖”。若俱无关碍,则婚姻可期。然后再根据男女双方的八字给纳吉、纳征、亲迎等各个婚姻程序选择一个皆大欢喜的吉祥日子。这种方法,涉及到两个观念。一是各人诞生的年、月、日、时即所谓“八字”不同,决定人们一生的富贵究通:二是不同的“五行”组合,决定男女婚姻的贫富寿夭,因为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15.
16.
诉讼效益的本义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学家们已经证明法治社会里,直接表征一个社会的法治水平和社会秩序状态的不是纠纷和诉讼发生的数量,而是诉讼机制对于纠纷的排解能力和效果.[1]诉讼效益则是衡量一个国家诉讼制度对纠纷排解能力和效果的主要尺度.从形式上看诉讼效益具有多样性、客观性、综合性、目的性、不平衡性等特征;从内容构成上分析,诉讼效益由诉讼目的、诉讼利益、诉讼效果和诉讼机制等要素构成.要提高诉讼效益,必须校正诉讼目的,提高诉讼机制发挥功能的条件,改善诉讼机制运行的社会环境与制度环境.本文主要对诉讼效益的概念和形式特征进行探讨,诉讼效益的内容则另外行文研究. 相似文献
17.
理解文化的本义必须打破传统知识论的认识方法 ,把文化置于人类生存实践中进行 ,才能把握文化的真正内涵 ,即文化的本质就是它存在的实践性。在关系层面上 ,文化与人是共生共存的关系 ;在性质上 ,文化属于社会存在范畴。因此 ,必须从人的主体性实践去揭示和体现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才可能彰显文化的本义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