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通过史料考证结合考古资料论证,阐述了成都平原西部的岷山即古史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圣山———成都山。作为岷山南首的青城山被古人视为昆仑成都山的代表,在宋代仍有成都山之名。都江堰所在的都江,其得名源于江出天庭圣山成都山,为圣河成都江的省称。青城山、都江为圣山、圣河,对于进一步提升青城山、都江堰及都江堰市的文化形象,促进文化、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昆仑山一直是上古时代人们崇拜的圣山。作为“帝之下都”的昆仑山之所以戒备森严,是因为神话创造者借此防止信徒擅闯圣山而引起对昆仑真实性的怀疑。周穆王登昆仑是古史传说(古典神话的一种变异),是战国时代的昆仑信仰者对昆仑山真实性的一个“论证”。而汉武帝命名于阗南山为昆仑是基于信仰和当时的考察事实。  相似文献   

3.
[摘要]古蜀文化与羌族文化皆分布于四川盆地西部岷山山区,二者之间存在一些相同或相近的文化现象。本文结合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羌族文化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今日羌族是在岷山地区以古蜀人支系冉駹人为基础,融合历史上先后迁入岷山山区的外来羌人和汉人形成的本土古老民族,与黄帝、大禹、古蜀人支系冉駹人具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同时,提出了西羌源自黄帝、羌族为黄帝后世古蜀人在本土的直系后裔的创新观点。  相似文献   

4.
古蜀先民大石崇拜现象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民族学、民俗学的角度对古蜀先民的大石崇拜现象进行考察认识。认为蜀人的大石崇拜最初来自对蚕丛所居之地岷山的崇拜 ,是大山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其后蜀人先民沿岷江向川西平原迁徙过程中 ,又立大石作为路标 ,于是大石崇拜现象随之进入成都平原。及至开明时代 ,大石被赋予“神力” ,被蜀人视为“镇水”神物加以顶礼膜拜 ,但它仍然是大山崇拜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之后古蜀国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作为其中最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文物是"太阳神鸟".它不仅仅只是具有太阳神崇拜的象征意义和神话色彩,也与古蜀人所使用的历法有关.它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古蜀人使用的是一种分一年为四季和12个月的阴阳历.文献资料和其它考古材料也显示出,古蜀人已经会置闰月,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古蜀人使用的这种完备的阴阳历,并不比中原地区逊色.  相似文献   

6.
蚕丛考     
蚕丛氏作为擅长养蚕制丝的部族,即以蚕而得名.蚕丛之"丛"应读为"宗",蚕丛氏实即蚕宗氏,和河宗氏的命名方式一样.蚕丛氏大约在夏代就从岷山辗转迁徙到达成都平原,成为了第一代蜀王.蚕丛纵目,而我国文献记载上的纵目之人和昆仑(岷山)关系密切,他们应当是岷山地区的古部族共同的信仰.三星堆的纵目神像为鱼凫族的信仰,而鱼凫族同样源于岷山.  相似文献   

7.
昆仑原型为岷山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仑既是天地的中心,又是连接天地的天柱.古人认为天盖围绕着天柱旋转,因此天柱昆仑以"旋转"、"轮转"而得名.作为神话地名的昆仑,它是最初居住在岷山地区的蜀人,以现实中的岷山为原型,虚拟出来的,并最终形成了我国上古时代独具特色、瑰丽多姿的昆仑文化.  相似文献   

8.
从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许多考古材料都与古蜀人的太阳崇拜和历法有关,而作为典型器物之一的青铜“太阳神树”,就是古蜀人太阳崇拜和使用太阳历法的最佳体现。它不仅具有“日、鸟、天、龙、树”等宗教崇拜的象征意义和神话色彩,又是古蜀时期历法等科学知识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三星堆文化中辩证、和谐的思维和审美意识,内涵极为丰富,极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祖先崇拜与三星堆文化造型艺术的张扬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星堆文化中的器物造型各异,祭祀崇拜活动丰富复杂,但都贯穿着祖先崇拜这一主脉.祖先崇拜是三星堆文化造型艺术的一个"母题",其自然崇拜的艺术造型中隐含着祖先崇拜的信息,图腾崇拜的艺术造型中传达着祖先崇拜的先声,人像群的造型更是直接以人的容貌来象征祖先的形象.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的过程,是古蜀人不断强化人的尺度的过程.由此其造型艺术的审美风貌也呈现为"张扬之美".  相似文献   

10.
成都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据新考古发掘的文物证明,距今三、四千年前,就有古蜀人生活、居住,见诸文字记载的城市史,可上溯到公元前311年,秦太守李冰治理都江堰,引两江而定成都城址之位。两千三百年来,虽然城墙范围屡有兴、废、盈、缩,但正如成都其名始终未变一样,成都的城址千年依旧,变动不大,成都在中华民族经  相似文献   

11.
成都社会科学中的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由古代蜀学发展而来,源远流长,一向具有传统的学科优势。20世纪初年以来,随着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方法和学科门类的引进,逐渐形成现代成都社会科学。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成都人才荟萃,社会科学兴盛一时。1949年以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成都社会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文革”时期极左思潮的干扰和破坏之后,成都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时代迎来发展的高峰。社会科学的科学建设得到空前发展,学术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成都社会科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继承了蜀学兼收并蓄的传统,关注民生和成都的社会现实,注重应用性研究,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较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神山崇拜在藏民族中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其中冈底斯神山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雄浑奇险的形象和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宗教、历史意义上的整体记忆,成为藏民族重要的信仰情结。  相似文献   

13.
《文选·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蜀王本纪》有"蜀左言,无文字"的称述,一些学者据此认为古蜀人"左言"是与汉语性质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这几乎成为此前古蜀文化和古蜀语研究者的共识。现在古蜀有文字已经得到学术界认可,而对"蜀左言"的词语结构、文献用例、构词语素含义的研究结果表明:"蜀左言"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少数民族语言,而是上古汉语的一个地域分支;它与上古汉语雅言并无贵贱之分,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蜀左言"与上古汉语的区别并非体现在词序和语序上,而主要在语音的声调上。  相似文献   

14.
三星金沙铜人圈手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星堆、金沙遗址皆出土铜人圈手形象,而且尺寸夸张。其文化内涵,主要显示沟通天人的思想。而铜人也从世俗的大巫,转化为天使或神龙的化身。在宝鸡茹家庄西周墓中,也发现此类圈手铜人,表明与三星、金沙有亲族关系。由于广汉、成都、宝鸡构成时间序列,其文化溯源又与长江有关,因而显示出这支蜀人的迁徙路线,应从长江中下游到成都平原,又沿嘉陵江北越秦岭,而至渭水南岸。  相似文献   

15.
杜宇为何称望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宇是继蚕丛、柏灌、鱼凫之后,第四个在成都平原立国的蜀王。文献记载杜宇“乃自立为蜀王,号日望帝,治汶山下,邑日郫,化民往往复出”。然而,杜宇为什么会被称为望帝?杜宇称帝又说明了什么?而杜宇又是怎样称帝的呢?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逐一分析与解答。  相似文献   

16.
对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考古资料与相关文献的宗教学研究表明,"蜀"字的起源,确实非如许慎《说文解字》所说的来自对"葵中蚕"的观察描述,而是植根于古蜀祭祀系统,产生于商朝人对古蜀祭祀系统中的盲巫觋和大目神像之瞽矇睅目与跽坐体姿等突出特征的观察;"蜀"字是对这些最突出特征的简约集中的象形表达。这一结论本身又可以进一步对三星堆遗址坑的古蜀文化定性认识构成支持。  相似文献   

17.
在成都摸底河两岸发现的金沙遗址是历史上开明王朝生活于此的文化遗存.开明族富于治水经验,他们进入成都平原后很快就取代了出自西山的古蜀族,建立了金沙古城,因此这里并无望帝于丛帝禅让的情况.而古蜀族地位逐渐下降,其沦为二等公民殆无疑义.金沙古城与十二桥遗址相近,应是同时代的双子城.金沙时代气候温暖潮湿,其自然环境与三星堆时代迥然不同.距今约2300年前,金沙古城毁于洪水,不久强秦入侵,开明族统治结束,亦即古蜀最后覆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文化中大山崇拜心理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坤 《东方论坛》2010,(2):22-28
中国古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大山崇拜心理。昆仑神山是大山崇拜心理的原初形态和终极代表。秦汉以降,五岳被异化成为现世中的昆仑神山,并继承了神山的职能角色。五岳封禅文化是大山崇拜心理的必然产物,也是其典型形态和成熟模式。  相似文献   

19.
巴人是一个神秘的古代民族,围绕着廪君巴人的发源地"赤穴",充满着探索、争辩与悬疑。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进行了田野调查,初步认为,赤穴不在长阳东部的佷山,而在长阳西部的柳山。柳山南麓、清江岸边的榨洞是赤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