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污染控制的经济手段存在许多理论上的缺陷与疑点,在我国不具有充分运用这些手段的条件。该文介绍了日本污染控制的手段,认为实行受害救济是其重要的成功经验,重点研究了受害救济控制污染的原理以及对厂商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指出了受害救济在我国实施的难点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公益创投是利用社会资本发展公益事业的一种新模式,近年来我国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之间构建多种合作平台,以公益资金筹放与管理为基础,以培育社会组织与公益人才为目标,以公益项目设计与运作为主线,以资金、技术、政策支持为路径,探索公益服务、组织、人才创新发展模式。随着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进程加快,公益创投已然成为培育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发展社会服务不可或缺的新手段,有效地促进了公益慈善、社会福利、民生服务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民间公益社团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在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社会服务的提供上,有着更为巨大的能量。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由于特殊的社会形势和政治格局,民间公益社团在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的提供方面长期发挥着实质性作用。但在1927年新的政权建立后,由于国家权力对民间公益社团在日常事务管理、资产支配和人事安排等方面表现出空前扩张和干预,各民间公益团体自主性和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抑制,从而使得民间公益团体参与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社会服务事业的活动能量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主要源于儒家及佛家宣扬的慈善观念,基于这种理念的救济活动源远流长,体现出慈善恩赐、重养轻教、济贫救困的明显特色,但终究不能将社会救济事业导入法制化轨道.晚清以降,受到西方社会救济理念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开始向近代嬗变,慈善观念演进为国家责任观念,重养轻教的消极救济观念演进为教养并重的积极救济观念,道德色彩浓厚的济贫救困观念演进为"全民救济"观念.理念的嬗变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并进而在民国政府颁布的有关社会救济法规中化为国家的立法诉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粗放推进,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引发的群体纠纷层出不穷。此类纠纷具有利益牵涉面广、当事人范围不确定,因果关系复杂、举证困难,隐性矛盾多、冲突容易激化等难以调处的新特性。若因循传统的司法救济模式,则会使审判工作背离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给社会公众留下司法能力不足的观感。基于保障公民环境诉权的平等行使和群体性纠纷有效解决以及维护司法公信力的实际需要,迫切需要对现行司法救济机制进行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特定主体代表受害群体提起的公益诉讼,发挥社会力量来推动环境司法接近正义;二是拓展现有的法律机制,为因环境受害群体提供支持,使其不仅能在程序上享有平等权,而且能够在实质上捍卫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6.
公法视野下的环境公益诉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公益诉讼对于发展市场经济、保护环境、完善公民参与国家管理、进行司法救济的需要等具有重要的作用.2013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对污染环境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法律对环境公益诉讼的肯定.由于我国公法诉讼和私法诉讼是截然分离的两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益诉讼并不能针对政府或者行政机关提起,因而从公法角度探讨环境公益诉讼,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活动领域的违法事件也日益增多,而其中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由于缺乏主体而不能得到有效地救济.明确检察院作为行政公益诉讼原告,对于保护公共利益、完善行政法律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于我国现行司法制度缺失对环境公益案件的救济制度,即使是环境公益屡屡受损,而司法却无法成为最权威、最有效的维护手段.倘要使环境公益得以最终维护,还必须在我国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依据是: 环境权是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基础,诉之利益的扩张使得任何公民均可以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提起诉讼,赋予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代表人的主体资格,更有利于保护环境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公益诉讼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公益损害如何寻求司法救济,这是我国法律实践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我国,相关的公益诉讼制度尚未建立,但在社会实践中已出现了大量的公益诉讼案例,并对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提出了客观要求。文章从“公益诉讼”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构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印度公益诉讼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印度的公益诉讼制度是下层社会成员寻求司法正义的重要途径,其主要特征包括社会行动诉讼、信函司法权和司法能动主义.在我国,公益遭受侵害的情形大量存在,但由于立法规制的缺陷等原因,很难获得司法救济.研究印度的公益诉讼制度对我国相关立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公益创投是以市场精神为核心,以公益组织为载体,以多主体合作为纽带,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追求的新型公益事业发展模式.当前我国社会组织扶持引导政策主要问题是资源供给不足、能力培养不足,而公益创投不但为公益组织提供资金支持还参与公益组织管理运行的过程,公益创投刚好与我国社会组织培育需求保持高度的契合性.因此,完善公益创投发展的政策过程也就是社会组织扶持引导政策完善的有益探索.公益创投发展的政策完善主要集中于准入门槛、创投平台、购买服务、财税支持、队伍建设、监督评估这六个方面.公益创投政策是我国社会组织扶持引导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公益社会组织和公益事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也是我国公益社会组织健康、快速、有序地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我国捐赠税收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行税法关于捐赠税收制度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公益捐赠事业的发展.从我国关于捐赠的税收立法规定出发,分析了我国目前关于捐赠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完善捐赠税收制度的建议,以促进我国公益捐赠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教育发展中公益组织角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滞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原因是受到投入不足的制约,单一政府投入型模式不适应西部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公益组织在教育、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发挥作用的启示,从公益组织的使命出发论证了公益组织投身西部教育事业是其应有的社会公共角色,并对公益组织在西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重大自然灾难事件的频发及宗教公益活动的迅速增多,为了构建起完善的宗教公益理论框架,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教公益观的探讨成为迫切需求。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承认宗教的双重功能,但对宗教公益持批判态度;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分别认为,宗教公益具有服务社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应该鼓励宗教界从事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公益活动。这些宗教公益观裨益于新时期我国宗教公益理论的构建和宗教公益活动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的公共利益危机需要公益诉权的设计以救济公共利益,而当前将公益诉讼机制置于民事诉讼体系中的立法体例导致了公益诉权主体与以"利害关系人"认定原告资格的民事诉讼规则相冲突,公益诉权设立的基础须有探讨。社会有机体理论与诉讼担当共同构成了公益诉权的基础。在明确公益诉权理论根源的基础上从诉权主体的扩张、激励机制的构建与诉权行使的限制三个方面对其运行机制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6.
我国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范围较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其中没有得以确立.但随着法制水平的提高,公益侵害的现实越来越受到关注,司法实践中开始涉及行政公益诉讼,但制度性障碍使得公益很难获得司法救济.通过对我国行政公益诉讼现状分析,提出建构我国公益诉讼制度中关于受案范围和举证责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指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经济纠纷层出不穷,由于经济诉讼领域相关立法和司法的滞后,致使受害者无法通过诉讼途径获得救济,本文试对经济公益诉讼制度作一研究探讨,以解决经济法的可诉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重要的关于环境保护司法救济制度。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研究和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以强化环境保护的司法救济制度,提高用法律手段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实现环境保护的社会目的。  相似文献   

19.
浙东南地区民间资本活跃,该地区的公共文化政策特别注重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并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民营推动"双驱模式、"政府采购、以奖代补"的激励模式、免费享用和专业辅导相结合的公众参与模式。这三种模式推动了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但依然需要调整与完善。只有通过政策引导,实现企业等经济组织的有效参与、社会文艺组织的有序参与、公民个体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促进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创新管理工作,近年来,我国慈善公益社会组织发展快速,数量和规模都日益扩大,监管难度显著增大,慈善公益社会组织信任危机事件时有发生。本文总结了慈善公益社会组织发展及其网络化管理现状,分析了加强慈善公益社会组织网络化管理的现实意义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慈善公益社会组织网络化管理的若干对策,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