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贾俊侠 《唐都学刊》2011,27(5):115+126-115,126
秦晖韩敏邵宏谟三位先生所著的《陕西通史.明清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第十六章第三节"书院教育与书籍刊行"中,有10处(P493-496)将明代及明清之际的关中书院称为首善书院。依著者观点,从1609年关中书院创建到康熙二年(1663)陕西巡抚贾汉复重建改名为关中书院止,就没有过关中书院的名称,关中书院一直名为首善书院。笔者以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关中书院与首善书院都是明代著名的书院,虽然都和"关西大儒"冯从吾讲学有关联,但两个书院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下面通过史籍记载对其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柏景伟是晚清举人,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于光绪十一年(1885)担任关中书院院长。任职其间,柏景伟制定了《关中书院学规》,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此学规制定了学院注重尊礼重行的学礼制度、门禁管理及学子日常生活管理等十项规章制度,罗列了应读的书目,阐述了读书的方法。研究此学规,有助于我们认识关中书院学规的发展历程和柏景伟的治学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3.
贾俊侠 《唐都学刊》2003,19(1):95-97
关中书院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拆毁于天启六年(1626),创始人是关学大师冯从吾。依性质而言,属于民办官助之列;依时间而论,只有短短的17年;依规模而讲,虽不能与官学相比,但独特的教学方法及学富德高的执教名儒,却使官学望尘莫及。书院求学者多达数千人,成为北方一所影响巨大的讲学机构和学术传播中心。究其原因主要与书院实行的"德教为先"的教学思想和"务戒空谈,敦实行"的教学特点分不开。  相似文献   

4.
孙立新 《唐都学刊》2011,27(4):100-104
西安等处"了1"在把字句或阻断句里读作[liau],"了2"作"咧";泾阳等处"了1"读作[.lau],"了2"读作[.la]。大致可以从泾阳、富平、渭南等处对"了1"和"了2"读音的区别看出"了1"和"了2"在句子中的特点;西安等处的"了1"和"了2"一般无法通过读音来区分,多数情况下"了1"和"了2"都作"咧",只在把字句中表示未然等时态时,"了1"才读作[.liau]。"了2"(如西安的[.liε],泾阳的[.la],宝鸡的[.lia])可以表示假设。  相似文献   

5.
王德庆 《唐都学刊》2006,22(2):116-119
“除留”是广泛存在于陕南土地交易中的一种习惯。在契约中对土地上的各项财产进行详细说明,有利于加强交易的确定性,减少纠纷的发生。而坟地的除留更具有典型意义,按照物权法的观点,其性质当为地役权的特殊形式。坟禁地役权可以通过契约附带设定、专门买卖或赠送以及官方裁决间接获得三种途径。其取消亦有相应的形式。清朝法律对坟禁有保护性的规定,而土地契约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尽管“除留坟禁”的习惯已较为成熟,但是由于宗族势力的干涉、地方官员的判案、户籍制度的管理以及土著客民间的矛盾等都会影响到该习惯的施行、发展、完善,故而仍然难以从根本上予以杜绝“坟山告争”。  相似文献   

6.
《尚书·金縢》"周公居东"的理解应以"东征说"为准,但关注"东征说"的诸家缺少对"东"的关注。"周公居东"之"东"应为区域地名,非单纯指代方向。起初,"东"的范围靠近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其后周王朝的东进使得这一区域开始逐渐向东方延展,最后至海滨地区。通过列举与"周公东征"主题相关的铜器铭文,并按照一定顺序加以联系,可知"周公"的行军路线是以关中、东都洛邑、朝歌、三监故地、成、奄、薄姑等为主线的,这条前进路线与经典中"东"的范围极为切近,区域"东"为前后联动的中转站,前后呼应、横贯东西,最终助力周公完成东征大业。"东"所具有的战略地位在秦汉之后亦有显现,秦汉时期"东郡"的设立与先秦"东"有密切关系,而"东郡"在秦统一六国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此"周公居东"之"居东"应解释为"东征"。  相似文献   

7.
如何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历史教学行为?如何发挥历史课益智育人的功能?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问题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李敏  刘莉 《社科纵横》2012,(1):36-38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到2009年新医改方案的出台,社会医疗保险的目标由过去主要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转变为"建立人人都能享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全面保障人民健康。本文主要以2009年医保改革的新方案为契机,尝试对我国的医疗保险的新模式进行探索。对此进行了我国从"以病为本"的医疗保险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健康保障的现实环境分析和内在需求分析,并结合国外医疗保险发展的成功经验,来探索我国医疗保险发展的新趋势,进而提出了"以病为本"的医疗保险到"以人为本"的健康保障模式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武士道与骑士道的差异性初探——以“忠”理念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全 《日本学刊》2003,8(3):132-145
日本武士道与西欧骑士道中都存在“忠”的理念 ,但由于地缘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利益的不同 ,两者间不仅在对作为精神权威的“忠”的阐释上存在着差异 ,而且在对现实世界权力的“忠”的理解上也迥然有异。武士道的“忠”是具体的、单向的和绝对的 ,即武士仅忠于一位主子 ,并绝对服从之 ,利于产生团体协作精神 ,但易导致是非观、善恶观的模糊。而骑士道的“忠”则是多元的 ,具有双向的和相对的倾向 ,即骑士可忠于一个或多个主子 ,“忠”以骑士及主子的相互权利与义务为条件 ,易于产生个体精神。两者的差异性深刻地塑造了各自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张河川  李如春 《社会工作》2011,(4):39-42,44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开放性、探究式教学互动模式,对研究性大学及创新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基于研究性学习与社工教育实务特质的高度契合性,本文以“老年社工”课为平台,以“老年研究小组”为切人点,以研究性学习为途径,总结了为期五年“以问题为导向,教、研、实务三结合”的教改对职业社工素质培养的效果,并就本土社工教育的学科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吴毅 《唐都学刊》2007,23(3):40-44
开放非定向的师范教育体系和高师院校综合化不仅是发达国家的普遍模式,也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强劲发展态势。陕西省应从封闭型走向开放非定向型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综合院校办师范教育和师范院校主办师范教育相结合的师范教育大格局,前者须注重师范教育特性,后者须在保持师范教育优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学科、专业的多科性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宽口径转变,从而发挥各自优势,以培养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的高素质师资。  相似文献   

12.
裴晓军 《唐都学刊》2012,28(2):101-104
陕西近代新闻事业的开端肇始于1896年创办的《广通报》,而不是诸多研究者认为的《时务斋随录》。根据新发现的史料,考察了《广通报》创刊的背景、创刊宗旨以及《广通报》的主要内容。《广通报》的诞生对陕西新闻事业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使我们对陕西近代新闻事业的最初形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使我们对陕西省近代新闻事业的最初发展水平有一个明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伏漫戈 《唐都学刊》2011,27(2):102-107
明代陕西籍诗人,多数鲜为今人所知。早期,陕西籍著名诗人寥寥无几,中期人数多、成就高,后期人数虽比较多,但较少具影响力者。陕西籍诗人之间交往比较密切,由于他们之中许多人追随李梦阳,诗风豪放质朴,因此,明清时期的著名文人对他们的评价比较低。  相似文献   

14.
赵精兵 《唐都学刊》2004,20(3):51-55
陕西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但旅游产品长期处于浅层次开发阶段,没有适时推出更多的有特色的新产品进入市场,以致旅游业收入增长缓慢,旅游发展总体效益相对低下,没有更好地发挥出旅游业收益高、产业关联度大及带动性强的优势。借鉴国内外培育和建设旅游产品的成功经验,结合陕西实际情况,应该注重对陕西的人文景观进行深度开发和改造,进一步开发绿色生态型旅游产品,大力开发科技旅游,树立品牌经营理念,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客源市场。  相似文献   

15.
陕西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投资环境存在综合经济实力弱、交通运输水平低、城市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严重,以及人口素质水平偏低、观念意识滞后、科技教育优势发挥不够明显、市场化水平低、法制政策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不够健全等问题。对此,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加大投入,改变陕西生态环境落后面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完善市场机制,健全市场体系,提高市场化水平;健全法制,改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6.
田富强  张丹 《唐都学刊》2010,26(3):54-60
陕西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包括流动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形式及家庭因素,其中,劳动力的自身素质普遍偏低,组织形式以自发外出为主,劳动力平均年龄呈下降趋势。外部因素包括流动劳动力的权益保障、就业压力、子女教育等方面,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必然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7.
史红帅 《唐都学刊》2010,26(5):16-22
1898-1901年间,陕西大旱导致严重饥荒。美国各界民众通过《基督教先驱报》为陕西灾民募集赈款,并由英国浸礼会、中国内地会、瑞华会等新教传教士在西安、三原、临潼、渭南等关中各地开展赈济活动。本文对此次赈济活动的缘起、赈灾机构的组建、《基督教先驱报》记者的灾情调查、赈款的散放方式和过程,以及赈济活动的深远影响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考述,以期推进陕西近代中西交流史和近代西人在陕赈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蔡云辉 《唐都学刊》2003,19(4):94-98
由于客观环境的制约,使近代陕南城镇的空间分布呈随地形河流走向布局和延伸的显著特点;近代工商业发展的缓慢,又使政治、军事因素和传统商贸活动成为城镇发展变迁的主导性因素以及发展变迁的动力因素;城镇规模普遍较小,且发展缓慢;市政建设相对滞后.这一切,构成了近代陕南城镇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冯肖华 《唐都学刊》2004,20(2):67-70
陕西当代文学的学科构成有其内在质的规定性。作为区域学门类 ,文学范式的完整性、文学本体的独立性、把握现实的同步性为基本因素。以浓厚的地域色彩为标志的学科领域 ,所呈示出的彰显在文学史观上的价值、倡扬主流文学意识的价值、坚执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价值 ,在中国大文学视域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