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质与文"与"合理与合式"是韩非子和贺拉斯分别提出的两组相互对应、有相似之处的形式理论范畴。这两个范畴不仅表现了中西古代文化思想背景、世界观念、思维方式上存在的根本性分歧,而且也表现了中西形式理论在主体问题上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2.
张良在汉兴后"隐居静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政治、个人等诸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张良深受秦汉之际道家思想的影响:秦汉之际的道家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庄思想有所不同,道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法家及神仙方术等思想的影响,呈现出多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政治、社会、策略、修身养性等各方面均有所侧重。所以,在张良身上存在着入世之"道"和出世之"道"两种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并不矛盾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动态"与"静态"是所有人类语言中都具有的两大语义语法范畴,它是外部世界运动与静止的对立统一关系在人类语言中投射的结果;动态范畴是绝对的,静态范畴是相对的,静态范畴是动态范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两者之间既相互对立又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动态范畴不等同于体范畴,应对"动态范畴"作广义理解;现代汉语中的"了"是一个典型的动态标记;从"动态"与"静态"的角度出发可以对汉语中一些非连续性语义成分间的相互限制选择关系作出通俗、简明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8,(2):161-172
由于明清江南研究的重要,使其形成了某种"霸权",以致于江南这一概念被上溯到了六朝隋唐时期,学者们习用而不察。实际上,六朝隋唐时代更适合用江东等具时代特色的称呼为宜。如江东、吴、三吴、浙西等地域概念,也需要学界深入探讨。文章通过对江南和江东等地域概念的使用分析,指出学界在"江南"地域概念使用上存在着一些混乱和不足。期待学界正视这一问题,建立起一个纵向时间轴上的"江南"地域概念谱系,而不该简单地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5.
正现代人的取暖方式各种各样。那么,在没有电热、没有空调、没有集中供暖的古代,人们除了烧柴取暖还有哪些取暖办法呢?汉代"温调殿"靠什么保温?在古代,冬天并没有现代"集中供暖"的说法,但这并不等于没有暖气。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  相似文献   

6.
"候鸟式"养老,顾名思义就是随着季节的转换,像鸟儿一样随着气候变换选择不同的地域环境养老,现如今"候鸟式"养老正以其夏可避暑,冬可取暖等优势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新选择。来自东北的张毅忠老人正是这群"候鸟老人"的其中一员。张大爷已经退休十余年了,刚退休那会,他整天闲在家里苦于无事可做,觉得自己是个闲人。家中儿女,事业都还算成功,同时张大爷每月还有固定的养老金,可以说是丰衣足食。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得张大爷了解到了"候鸟式"养老,便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得到儿女的支持后,张大爷选择来到了天津。  相似文献   

7.
《探求》2016,(3)
从"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逻辑来看,海洋文化是广东地域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特质。这一文化特质在历史上形成其不同阶段的文化地位。海洋文化的率先发育,率先开拓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期领先的历史贡献,使岭海文化逐渐"重于世界"、"重于中国",并在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由边缘文化跃升为中华主流文化之一。这一历史的逻辑总体上可以简要概括为"因海而重"。以"岭海"作为本地域文化的主概念,更能涵括这些历史的积淀,突出本地域的文化特质,重新对"岭南文化"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8):126-130
陈丹燕的《上海的金枝玉叶》与林希的《天津卫的金枝玉叶》都运用了"城与人"相互指涉的文学构思模式,以都市豪门的命运沉浮讲述城市的历史与未来。南北两座城市共同的殖民历史以及创作者的地域文化自觉形成了两个文本共同的"东方史诗性"美学追求。但南北两个大都市以及创作者投射其中的情感价值又有本质区别,代表了近代以来殖民环境下中国都市现代性的诉求差异,一种是对西方文明的有限认同,追求文化共性和融合;一种是认别,强调文化差异和自我。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6,(12):97-102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必然"思想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绝不会"思想,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逻辑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人类社会发展最高理想与现实目标的辩证统一。新形势下深刻理解这两个思想的辩证意义,是正确处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制关系,全面认识资本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在实践中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梁满仓 《求是学刊》2013,40(5):155-162
复仇是中国古代社会经常出现的现象,秦汉时期,有关禁止复仇的法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复仇现象始终未得到有效的遏制。魏晋南北朝明令禁止复仇,所见文献记载的复仇事件也大大少于秦汉时期。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礼制的变化及礼对法的影响密切相关。礼法结合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讲究法"理",重视生命,法贵得中,宽法倡德,越来越充满了"礼"的精神。在这种结合中,礼对法产生的影响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的一面。在礼的影响下,冷峻严酷的法具有了尊重生命的人性,刚硬的律条注入情和理的灵魂,杀罚止恶的同时又兼道德提倡,从而提高了服务国家政治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东亚合作的新态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东亚合作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态势:中国的兴起使"机遇论"和"威胁论"同时上升,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美国重返东南亚,试图主导东亚及亚太合作进程;日澳等国提出区域合作新构想;东盟"大国平衡"战略更为明显,东亚合作政策将趋于内向保守。鉴于此,笔者提出了"一个重点(中美协调)"、"两个轴心(中日韩与东盟)"、"三个内环(10+1、10+3、10+6)"、"四个外围(APEC、ARF、SCO、ASEM)"的东亚合作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2.
易宁 《求是学刊》2006,33(6):115-122
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建立,反映了中西古代文明从小邦至地域性国家再至帝国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秦汉帝国在民族关系、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将境内众多的民族和地区统一起来。罗马帝国则主要采用征服的手段进行统治。统一与征服表现出中西古代帝国内部结构上的重大区别。这一区别在秦汉与罗马帝国的形成过程中就有充分的反映。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中西历史文化传统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文明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有鲜明的、颇具特色的统一性,而这一特点是古代西方文明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13.
西方史学中中世纪概念的产生,代表了人文学者与过去决裂的决心。有西方学者批判中国传统史学缺乏"对过去的感觉",尽管这种观察看到了中西史学的明显不同,却存在严重的误解。中国古代正史中确有表述历史分期的词语,却没有与"中世纪"相对应的强烈否定过去的概念。封建与郡县之别被中国古人赋予丰富的政治道德意义,并由此在先秦和秦以后划分了一条古今有别的鸿沟,秦及秦以后的历史被视作是同质的。西方历史观念东渐,秦至清的漫长时段自然地被比拟为中国的"中世纪"。  相似文献   

14.
试论"苏子瞻于四学士中最善少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铭 《唐都学刊》2002,18(2):84-88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曰 :“苏子瞻于四学士中最善少游。”其原因可从两方面寻绎。从思想性格来说 ,晁、张初入“苏门” ,正处于尚未成熟的青年后期 ,与苏轼建立的是一种纯粹的师弟关系 ;秦观的情况则与黄庭坚类似 ,拜师苏轼以思想性格的相融相契为前提 ,处于亦师亦友之间 ,比较而言 ,相契程度仍有深浅高低之别。其次从交往频度来看 ,元丰元年至八年间 ,苏、秦五次相聚 ,在不曾相聚的日子里书信、诗文往来频繁。而在此期间 ,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与苏轼的交往则十分稀少  相似文献   

15.
裴晓军  李倩 《唐都学刊》2013,29(2):99-103
《秦中官报》是创办于陕西早期的一种综合性官办报刊,主要刊载清政府重要谕旨、陕西省内社会新闻、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及文化信息.主要从《秦中官报》中的“秦事汇编”一栏着手,从教育、水利、工农业等方面来分析清末陕西的早期近代化.《秦中官报》为我们研究20世纪初转型期的陕西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秦朝法治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广全 《求是学刊》2001,28(3):65-68
秦朝法治失败的原因既有法治观念上的偏颇也有法治实践中的失误。而封建专制主义的恶性膨胀以及对儒家法文化的摈弃 ,从而未能构建适合中国封建社会实践需要的法文化模式 ,则是其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7.
邵炳军 《唐都学刊》2006,22(4):95-99
晋襄公元年(前627),姬姓滑国为秦所灭,晋取其故地以为邑;二年(前626),晋大夫先且居、胥臣伐卫而取戚以为邑;三年(前625),先且居又会宋、陈、郑之师伐秦取汪与彭衙以为邑;晋灵公四年(前617),晋人伐秦取少梁以为邑。  相似文献   

18.
深入研究俄日领土之争是认识俄日历史关系的重要途径,更是把握两国关系前景的关键。探寻俄日领土问题的根源必须回到两国发生接触的源头。17—18世纪,在俄日两国相互认识的过程中,一度曾对萨哈林、堪察加、千岛群岛等特定地理概念存在多种误解和混淆。正是在这种蒙昧的地理认识时代,"莫斯科维亚"作为俄国的代名词第一次进入日本史料,并为日本人所熟知。直到18世纪俄国的两次堪察加远征,才无可争议地结束了这个漫长、模糊且混乱的时期,但同时也造成了延续两个多世纪的俄日领土之争。  相似文献   

19.
始皇时代,随着燕齐文学方士的大量涌入,邹衍之学与燕齐方术西传秦国,并对秦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燕齐文学方士的鼓动下,始皇帝不仅接受了邹衍阴阳五行学派的思想,而且营造了钟鐻金人、极庙复道、始皇陵寝等大型工程。在这些工程背后,都藏有与邹衍阴阳五行学派相关的丰富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20.
论秦畴祭天     
李梅 《唐都学刊》2005,21(6):149-152
古代祭天于郊,故祭天又称郊祀.秦之祭天,在祭祀时间、地点、所用牺牲等方面与周、鲁郊天有很大不同.尽管秦祭天礼仪跟儒家经典所记相抵牾,但经过西汉的继承,秦代祭天仪式对后世郊祀制度依然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