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的乐器中,埙因体形较小似乎不太起眼,但早在数千年前,中原地区的人们就已经用它吹奏出了美妙乐曲,并传播到西域乃至更远的亚洲腹地。维吾尔语称陶埙为“雀拉”或“雀洛克”,在新疆民间流传使用至今。出土于哈密市伊吾县拜其尔古墓、距今约3000多年的这件陶埙,长10厘米,两端细、中间粗,呈橄榄形,一侧有5个孔,为新疆出土年代最早的吹奏乐器。  相似文献   

2.
翻译工作是把由一种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意义)用另一种语文表达出来的活动。藏族人民一向非常重视翻译工作,把它看成是一种极其崇高而庄严的神圣事业。藏族人民历来十分崇敬从事翻译工作的译师(也作翻译家),称其为“罗匝哇”(梵语借词),也称其为“该尼玛哇”()或“该尼巴”(),还形象地称其为“世间眼”(),甚至把译师与三怙主、三尊并列看待。  相似文献   

3.
半夜鸡叫     
虽然有很久没听到“鸡”叫了,可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装着一把哨子,时刻准备把沉睡中的自己唤醒!  相似文献   

4.
他叫罗万雄,他是贵州省独山县翁奇区的一位中学教师,当新中国诞生时,他也从一个水族农舍里降生了。童年,是在山岗与田埂上度过的。那时,他最爱在山的怀抱里“撒野”——跑啊,叫啊,登攀……中学时代,地理老师撞开了他的心扉,老师讲云游天涯、四方探索的徐霞客的故事,“小野马”被征服了。多么神奇的巧合,三个世纪前,徐霞客来过独山!不仅如此,当代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丁文江、翁文灏也到过独山!这里,有最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专家们不仅来此考察命名地层,还请教授们  相似文献   

5.
苗歌,侗族大歌,花瑶呜哇山歌,土家山歌,瑶族民歌……这些异彩纷呈的湖南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由各民族同胞一代代薪火相传、口耳相授,对于外来者的我们来说,它们是一道道博大而优美的艺术景观;但对于少数民族自己来说,却是生活和生命的方式……当苗族姑娘吴仙妹、杨金美他们用苗族特有的“平腔”、“高腔”哼起亘古相传的歌谣时,当花瑶老人奉锡料用粗犷高亢且极富穿透力的嗓音吼起呜哇山歌时,当侗族少女用他们纯洁得如雪山圣湖的音色唱起清新和谐的侗族大歌时,当土家歌王田茂忠老人用他那来自时光深处的雄浑意志唱着土家歌谣渐行渐远时……你会发觉,这些民歌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后人阅读民族历史文化的民间读本,当他们或酣畅淋漓,或婉转悠扬的歌声响起,我们能听到歌者和我们自己身上,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律动,一种经历过时光和岁月的无情淘洗,却永远鲜活闪亮着民族的灵性和神性,她每一次的吟唱,都让我们的心灵不由自主的颤抖。  相似文献   

6.
清晨,在巍峨的大黑山上,那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里,“嘟——,嘟——,嘟——”地响起了牛角声。这是担负侦察的拉祜族狩猎汉子在召唤自己的伙伴发现了猎物。接着,一群群身背驽箭手持梭标的拉祜汉子跃着舞着迅速赶来,他们挥舞着梭标和驽箭,时而躬身追击,时而张弓射箭,把人们带到了拉祜人的狩猎生活之中。看,他们攀悬岩,过山菁,穿丛林,寻找着野兽的足迹,注视着每一棵草的迹象,隐蔽着、追寻着、奔跑着,当他们发现了目标——老虎的时候,牛角声、吼叫声交织一起,震憾山峦,那“嘟,嘟,嘟——”急迫的  相似文献   

7.
陈微 《民族论坛》2006,(9):64-64
我在日本碰到的第一个中国人,这样自我介绍她自己:“你好,我姓胡。”置身异域头一次听到这样的介绍,我心里打鼓得厉害,不知怎么称呼人家。我已经变成四不象了,把熟悉的人叫“老某”或“小某”都觉得别扭,更不要说刚认识的。我又不知道人家的年龄,冒昧叫人“老某”说不准让人生气,叫“小某”呢,也许又看低了人家。但不叫“老某”或“小某”,那又怎么称呼呢?总不能“某老师”、“某同志”吧,这又不是在中国。就是“某夫人”也不行,太正经了是不?总之我没法称呼人家。后来我和这朋友熟悉起来,互相通伊妹儿,我就直接告诉她不知道如何称呼。她在…  相似文献   

8.
开心一叶     
怀表“妈,我发现杰克很爱我。”“你是怎样知道的呢?”“每当他拥抱我时,我都听到他的心怦怦地跳。”“傻女儿,你要当心啊!当年你爸爸就身藏一只怀表使我受骗的。”  相似文献   

9.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如今终于见到这辽阔大地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啊!父亲的草原啊!母亲的河虽然己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啊!父亲的草原啊!母亲的河虽然己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  相似文献   

10.
峰峦叠嶂的都庞岭下,有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千家峒。峒内,有一个人,被群众称为瑶乡山寨的“参天树”。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湖南省江永县千家峒瑶族乡大远村党支部书记唐树树。树树原本叫“树生”,因出生在一棵树下而得名。他自幼跟着爷爷,在一片高大翠绿的树林里度过了金色的童年。大炼钢铁那年月,山上的树开始变小了,变没了。爷爷也就随着那一棵棵树去了。爷爷临终的那天傍晚,把他唤到身边,右手吃力地往上划,“树”……树……真是造孽啊……”爷爷就这样呻吟着离开了人世。从此,他便叫“树树”了。树就像命根子似地牵着他的心。 1965年春,25岁的树树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农  相似文献   

11.
我是在西安的历史博物馆里遇见她的。她在橱窗里、标签上,写着“汉代女彩俑”,却是一身的素白。时光如砂纸,将她生命中所有的颜色剥蚀。仅存的,是唇上的一抹嫣红,静静地,在岁月的尽头,传递着两千年前的那个女子关于美丽与爱情的全部梦想。那一抹穿越时空的红唇啊……如果可以,我非常希望能够设计一套口红,要它有十二种颜色,十二种心情。第一支口红叫“缘起”,取的是薄雾的清晨一枝新开月季的颜色,最娇滴滴的轻粉,仿佛春光乍泄的稚气和无端,用小小的羞怯与温柔,一点点地渲染花朵与季节的邂逅,分明两相惊喜,却又相对无言,只是风里,淡淡的一缕…  相似文献   

12.
打溜子,又叫打挤钹,是流行于湘鄂川黔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打击乐,土家人叫它“五子家伙”。它的基本乐器是按规格锻锤而成的大锣、小锣、头钹、二钹,还有板鼓,有时伴以唢呐。溜子,是曲牌名,每首曲牌都有固定的名称,属于“标题音乐”。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的日子,在土家山乡到处都可听到那种按照固定曲牌进行的有节奏的敲打,热闹非凡,是土家人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我的维吾尔语不怎么样。在新疆生活了近20年,我掌握的维吾尔语单词不超过20个,且都与吃有关。少是少了点儿,但还是比较精细的,有时连维吾尔族人都会感到惊讶。比如关于包子,这是我爱吃的一种食品,很多人只知道维吾尔族人做的烤包子和薄皮包子及其发音,但并不知道维语中还有发面包子和南瓜包子这两个专用名词。有一次在和田一处偏僻村镇的小饭馆,我用维语一口气点了“萨姆撒”、“彼特尔莽它”、“布拉赫莽它”、“烤哇莽它”等维族人食谱中所有的包子的准确名称,使老板惊讶不已,立马另眼相待。因为“萨姆撒”(烤包子)和“彼特尔…  相似文献   

14.
宛若鸟儿争歌啾鸣的洞巴独奏、吐良独奏音乐,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舞台上演奏时,立刻把人们“带”到了座落在绿竹青树中的景颇山寨,因为“洞巴”和“吐良”是这个民族独有的两种吹管乐器。“洞巴”或称“比克”。它的吹管是木质,用牛角尖做喷口。这种乐器的形状、性能以及吹奏法都与唢呐略似。由于它的音质纯和,音色清朗,能使人产生喜悦的感觉,因此景颇人娱乐总是要带上它。饶有风趣的“吐良”,是用根二尺上下的泡竹,当中剜个长方形吹孔制成的。演奏“吐良”,手握两端,左手用大拇指按捏,右手以掌心揉搓,巧妙配合之下,控制管筒排出气流的粗细,使之发出两组音阶。景颇族小  相似文献   

15.
赵爻 《民族论坛》2006,(1):26-26
狗年为狗正儿子没取名之前,各种叫法都有。我和妻不迭地叫“宝宝”“、崽崽”,父母和岳父岳母则每个称呼离不开狗,什么“狗狗”、“狗崽崽”、“小狗”等等,我和妻很不喜欢。本来嘛,那么可爱的宝贝疙瘩,取个“龙龙”“小虎”什么的,多大气啊,哪怕就是“小猫”,也比“狗”好听多了。狗,叫在嘴里总是感觉有些土气。老人们不这么认为,尽管我们“抗议”过多次,可他们依然“狗”长“狗”短地叫个不停。他们说,小孩要贱点才好养活,取个贱名这是自古传下来的传统。狗这东西,生命力强,生下来即使没人理它,自己扒拉着也能平安长大,给宝宝取个狗名,也…  相似文献   

16.
山东半岛的胶州湾有片海域出产一种叫“海底绿”的珍贵宝石,由于稀少,在当地也没有多少人见过它,因而愈显珍贵。 同是在胶州湾的黄岛,却人人能感受到一种存在,一种珍贵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2004年我留下了两个心结,一是在一片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叹息声中,某一天我终于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却总没有合适的机会让它呈现为我们刊物的文字;二是一位叫周永才的老人,断断续续寄来近7万字工工整整的手写稿,却因种种原因无一见刊;“同一片蓝天下”所关注的希望工程、扶贫、支教、支卫、三下乡等等,兴许面对的都是一些个人“无能为力”的却需要大家“尽心尽力”的现实。所以,本栏目让这两位老人“打头阵”,因为他们的认真、执着与自信所彰显的应该正是我们“同一片蓝天下”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摆手舞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民间舞蹈。《永顺府志》载:“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摆手”在永顺县土家语叫“舍把”,龙山县叫“舍把日”,古丈县叫“舍把把”,在保靖县的一些地方叫“调年”。因它以摆手为基本动作,有歌有舞,故叫“摆手歌舞”。清代有《竹枝词》云: 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缓行歌, 冬冬鼓杂喃喃语,煞尾一声嗬也嗬。摆手歌舞从形式和传统习惯上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主要祭祀八部大王,小摆手主祭土司王——彭公爵主。在土家族一般较大的村寨或较集中的  相似文献   

19.
苗族“吃猪”(苗语叫“农吧”)属于包括椎牛、接龙在内的楚王室三大祭祀仪式之一。古代苗民认为家人患病或出现恶梦恶兆,是猪神派其下属捉弄自家,须供猪还愿。湘西现存两种还猪神愿仪式:一是将一头公猪系在坪中立起的木柱边,让人一棒一棒打死,称“吃棒棒猪”或“椎猪”;一是将一头生了三胎以上猪崽的老母猪捆住侧躺,用四根木桩钉在户主堂屋内,亦用木棒打死,叫“吃老母猪”,因其禁忌最多,故又称“吃忌猪”。后者具备了戏剧的基本要素,有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和一定模式的时空架构,为研究中国戏曲的起源提供了鲜活的佐证。本文从戏剧发生学的角…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女作家韩素音访问西藏拉萨时,曾在藏医院见到一套古藏医彩色挂图,这一历经百年风雨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使韩素音十分惊奇,她认为这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绝无仅有的瑰宝。彩色挂图,藏语叫“唐卡”,意即可以卷起来的挂图。“唐卡”,源于何时,准确的说很难考证,但至少可以说,大约在1200多年前,在西藏就出现了各种“唐卡”。其中有一种藏医学“唐卡”,类似现代医学院校教学用的解剖挂图,究其历史也很久远了。公元八世纪,西藏出现了一位天才的医学家,名叫宇妥·元丹贡布,由他主持带头,汇总了各派藏族医家的行医用药经验,编写了一部名为《四部医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