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美分歧的深层原因:以政治文化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17-22
中美关系中的差异行为可以从政治文化包含的意识形态、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观这三个层次寻找原因。从意识形态层次看,中美两国对共产主义的不同认知,反映在两国关系中,存在着世界多极化与单极化之争以及对国际制度和国际组织态度的分歧;从政治心理层次看,"中国例外论"和"美国例外论"的根本差异导致两国对世界的认识、对国际组织的看法也有不同;从政治价值观层次看,民主是否能够带来和平成为两国争议、分歧和差异的深层原因;中美两国在人权问题的分歧成为损害两国关系的"暗礁"。  相似文献   

2.
李佃来 《东岳论丛》2022,(1):119-127
人们通常认为,现代性与政治哲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在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相互打通或建立起内在勾连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但事实上,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政治哲学思想,都与现代性的生成与不断展开有着或隐或显的关系.从现代性所开辟和占据的问题域中,我们至少可以梳理、概括出三种政治哲学的致思传统,它们分别是确证现代性的政治哲学、批判现代性的政治哲学、重建现代性的政治哲学.虽然这三种政治哲学代表了三种相互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和分歧的传统,但它们之间又因为现代性问题域而具有了可相互对话乃至相互借鉴的共性.这一点,不仅对于我们把握不同的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而且对于我们构建当代形态的政治哲学也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政治主体性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政治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存在状态。政治主体性大体经由了萌生、压制、高扬、理性发掘四个阶段,政治不断走向文明的基本趋势本质上是政治主体性历时性演进的一种表现。民主政治是政治主体性建构的逻辑起点,民生政治是政治主体性建构的物质承载,公民精神是政治主体性建构的智力支撑,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政治主体性建构的环境条件。政治主体性建构的过程必然与政治分歧、利益冲突相伴生,在复杂的政治关系场域中,不同政治主体可以通过相互妥协,找寻到利益的契合点,最终达成政治共识,使政治主体性在包容中生长。  相似文献   

4.
政治取向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观的形成 ,政治观决定着人们的政治方向。从政治取向的内在结构进行静态分析 ,可发现政治取向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 ,主要的要素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政治信念和政治态度。这些要素互相影响、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 ,构成了有机的政治取向 ,作用于人们的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5.
当代政治生活中的圈子文化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排斥异己,党同伐异;经济上相互勾结,共谋利益;生活中沆瀣一气,蝇营狗苟。圈子文化的滋生蔓延阻碍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污染了党内政治生态、带坏了社会风气。部分公众存在认知误区,封建文化流毒影响,社会潜规则存在以及监督制约乏力,是圈子文化屡禁不绝的主要原因。应通过加强政治引领、肃清封建文化残余、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监督制约、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彻底铲除党内存在的圈子文化。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政治沟通分析的兴起与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两次世界大战则是其直接诱因;从现代学科的发展说,政治沟通分析的兴起得益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政治沟通分析也是政治学研究范式从传统的法律一制度主义范式向行为主义研究范式发生重要转变的产物和表现。政治沟通分析的基本框架包括政治信息、信息发送者、信息沟通通道、信息接收者、信息反馈等五个相互联结的有机整体,这也是一个最为简单的沟通过程的基本要素。政治沟通分析方法对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尽管也受到了部分学者的批评,主要表现在:政治沟通分析理论的学者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一批既具有经验含义又具有系统含义的操作化概念结构;政治沟通开启了把政治信息作为政治分析单元的先例;政治沟通理论是对政治系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现实与网络两种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包括现实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两个维度,本研究通过对南京市336位大学生现实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实证调查和比较分析发现,网络虽然拓展了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涵,但并没有预期的热度,且与现实政治参与具有不同的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同时,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与认知脱节,现实政治参与仍然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而网络政治参与稍具理想主义色彩。因此,在网络政治参与已经得到认可与尊重的前提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仍然有待培育与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主义教育,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品质,保持主流文化的繁盛。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政治冷漠现象成因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治冷漠现象是与现代政治潮流不相适应的一个顽症。在当代中国 ,从总体上看 ,政治冷漠现象在不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冷漠现象极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已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严重障碍。本文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历史文化、团体组织等四个方面对当代中国政治冷漠现象的成因从根源上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社会认知行为会发生一定的偏差,进而会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学术界普遍认为,社会认知偏差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分别是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和投射效应等。教育者在受教育者的发展过程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社会知觉偏差的这五种主要现象,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饮食不仅具有物质属性和审美属性,也蕴含丰富的政治功能和喻义。食物作为重要的政治和社会资源,在政治运作和博弈中被广泛运用。饮食也是等级社会中政治地位的重要标识,国家通过“礼”将饮食的等级差异习惯化、合理化,不仅有利于资源分配,还能对不同等级形成有效规制。除了显性政治场域,政治也通过饮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利用饮食传达特定的政治观念和价值,以达到规范和约束社会、宗族及个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