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近人论及公土家族多与古代巴蜀之“赛”人相联系。而于“(宀禾贝)”人之来源,历来又多认为来源于“廪君”。《舆地纪胜》卷162引《晋中兴书》言:“(宀禾贝)者,廪君之苗裔也。巴氏子务相乘土船而浮,众异之,立为廪君,子孙列布于巴中。秦并天下,薄其赋税,人出钱四十,巴人谓赋为(宀禾贝),遂因名焉。”邓少琴先生指出:“此是将(宀禾贝)与白虎同居既久,混为一谈.未与分清。”①然今之学者中,仍不乏“(宀禾贝)”人源于“廪君”之见。徐中舒先生认为:“板楯又称‘白虎复夷’,复即免其徭役,他们也属于巴族,他们都是廪君的后裔。”②实质上,“板楯蛮”即“(宀禾贝)”人  相似文献   

2.
夏水与汉水是互受通称,所以古代文献中把汉水称为夏水。汉水在武汉注入长江,因受夏水之名,所以在武汉就有了夏口、夏汭等地名。  相似文献   

3.
西汉时统称巴蜀境外的少数民族为“西南夷”。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大体总括了西南夷各部落的概况,在其列述的七个“君长以什数”的(约百十余)部落地区,还有“毋君长,毋常处”的巂、昆明部落。由于语多简略,故对于巂、昆明的情况至今不甚明了,以其方位而言,司马迁仅用了“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等12个字。一般认为同师在今保山一带,楪榆即今大理。依此,则巂、昆明之地西界怒江,北不  相似文献   

4.
苏轼《前赤壁赋》中有两句话:“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蚊,泣孤舟之嫠妇.”一股学者多以为此二句是写洞箫声之悠然动听,是从音啊的效果上极力渲染那种幽怨悲凉的情绪,与李贺《李凭箜篌引》,中“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等句作用表达手法相同.本文拟提出一点新的看法,认为二句是暗用典故以寄托不便明言的某些感慨.  相似文献   

5.
“骆越”、“西瓯”是汉文史籍中,与古代壮侗语民族有关系的族称,这些族称在一定程度上蕴藏着古代壮侗语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对研究古代壮侗语诸民族的起源、发展和分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一直为南方民族史学者所关注。但是,由于这些族称的记音用语与其标志的民族语言不尽一致,再加上年代的久远和文献材料的局限,因而很难确定它们的语源,以致在史学界形成了纷繁的解释。这种情形表明,“骆越”、“西瓯”的语源仍难于取得一致的看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以求得人们的共识,为此,本文运用语言、历史、文化等材料,对“骆越”、“西瓯”的语源进行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先天"、"先验"、"超验"分别作为康德哲学的 a priori、transzendental、transzendent的译名,在中国的广泛使用由来已久,但多数学界中人对它们的具体源流并不清楚.本文根据国内学人对康德哲学的研习背景,回溯到日本学界开始研习康德的时期,逐次考据这些译名何时何地产生,何时及怎样进入中国,梳理和呈现中国学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这些译名的讨论和争论.  相似文献   

7.
“郎火”、“提陀”语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火"、"提陀"是古文献中两个引人注目的音译名称,分别表示"头人"和"百姓"的意思。据史载,这两个音译名称均属岭南僚人称谓,而岭南僚人包括今壮侗语民族,因此,它们当译自壮侗语。但是,壮侗语有10多种语言,它们究竟源自其中哪一种具体的语言和具体的词,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经过反复、深入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它们分别出自仫佬语的lak8k o3和ti6to2两个词。  相似文献   

8.
"土墼"、"拔垒"是宁夏方言中的习见词语。在古代文献中曾被大量使用过,是汉语古语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保留。"土墼"、"拔垒"是古老的建筑材料。"土墼"、"拔垒"二词古今词义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指出,自我意识是一个人个性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是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对个性心理结构其他两个成分,个性动力系统(兴趣、理想、人生观等)和个性特殊系统(性格、气质、能力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自我意识本身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方面组成,分别体现了认识、情感、和意志3种心理成分。在这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中,自我评价集中代表了自我认识发展的水平,也是自我意识的核心:自尊心是自我体验的重点;而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则是自我调节最基本和最高级的形式。现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为实现…  相似文献   

10.
“悬书”、“露布”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汉魏以来的"露布",是作为征讨檄文和报捷文书而存在的,但是"露布"的起源却为早在先秦时期的"悬书",这种"官文书"的发布与传通方式,作为由上而下政治传播的主流而存在。当它们作为由下而上或者由民间到民间的传播方式而存在时,则是被严格限制和禁止的。这反映了由先秦初期封建君主制,到秦汉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转变过程中"传播"层面的历史巨变。  相似文献   

11.
说“送”     
王竞 《中华魂》2012,(5):38
八十五岁生日时,老战友茂老送我的贺礼是一幅中堂,上面写着"求阙"二字,他见我似有不解之色,就说:"在古文中‘阙’与‘缺’同义。你现在没有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但世界上的事,总是祸福相倚、顺逆相随、圆缺相生的,这是一条客  相似文献   

12.
汉简“中劳”、“中功”考余振波居延汉简中有许多下列形式的简文:肩水候官关山隧长公乘司马成,中劳二岁八月十四日。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武。年卅二负,长七尺五寸,得成汉里,家去官六百里13·7张掖居延甲渠塞有秩士吏公乘段尊,中劳一岁八月廿日……57...  相似文献   

13.
賨人之賨,本是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以后,国家对南方少数民族(所谓“蛮”)征收的赋税名称。賨人,即缴纳賨赋之人;但纳賨赋之人,并非尽谓賨人,盘瓠之裔的武陵蛮虽纳賨赋,却不称賨人。据史料考证,巴人即賨人,又称板楯蛮,为廪君之苗裔。賨人不仅遍布古巴国,蜀境内亦有之。所谓賨国,则形同古之部落而已。秦汉时,宕渠即为古賨国活动之范围。在此范围内,賨城遗迹甚多。三国魏晋以后,賨人逐渐北迁或东徙,与其他民族融合。宕渠之风俗,以渔猎为专长,敬信巫觋,善歌舞,其文化颇具特色,对于当下渠县地方文化建设仍是一笔可资借鉴、合理利用的遗产。    相似文献   

14.
~~考“狯”的异体字——“■(■)”、“■(■)”、“■”@罗积勇$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潘小丽$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1] 丁福保.说文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 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 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 扬 雄.太玄经[A].四部从刊初编第68册[Z].上海:上海书店,1989. [5] 扬 雄.方言[A].丛书集成初编第1177册[Z].北京:中华书局,1983. [6] 钱 绎.方言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7] 许 慎.说文解字[M].…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忠武祠墓志》载"沔阳八阵图考、说"进行了部分解析。认为,《忠武祠墓志》作者李复心的研究破解了沔阳八阵图,化神秘为具体,化繁难为简易。其研究方法异于他人,其研究成果是贴近实战的,是别开生面的。本文在李复心研究的基础上,推出沔阳八阵图在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前线应是得到了应用的。因此,沔阳八阵法对研究诸葛亮技、战术方面的军事思想有重要意义。如果能在适当的地方,恢复李复心研究的沔阳八阵图垒,对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现代旅游及给后续研究者提供"八阵图"的实物参数,都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汉人训诂所使用的术语“读曰,读为”,目前学术界都依段玉裁说,断为汉人用以释假借字时使用的术语。《说文解字》“读”下段氏《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又《周礼汉读考·序》云:“汉人作注,于字发疑正读,其例有三:一曰读如,二曰读为、读曰,三曰当为。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为变化之词。比方主乎同,音同而义可推也;变化主乎  相似文献   

17.
一六四四年,以满族贵族为主的清统治者占领北京后,一面疯狂镇压农明军,一面企图用武力在全国建立自己的统治。明末大顺、大西农民军余部面对新的形势,采取“联明抗清”的斗争策略,继续战斗了二十年,为我国农民战争史谱写了新的篇章。一、农民军的“联明”主张是怎样提出来的有的同志说,大顺、大西军余部“‘联明’是汉族官僚地主阶级对农民军进行欺骗、引诱、腐蚀和拉扰的结果。南明统治集团之所以要拉扰农民军,并不是为了要联合农民共同抗  相似文献   

18.
无机化学实验是培养中学化学教师过程中的第一门专业实验基础课,在化学教学和后继课程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大多数来自农村,很少有机会做实验,以96级学生为例,43名学生中就有27人从未亲手做过实验,占总人数的62.8%;10人做过少数几个实验,占23.2%。从总体上说,他们动手能力很差。为此,笔者认为应该从无机化  相似文献   

19.
“短、矬、矮”历时替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史中表示"身材不高"的常用词有"短、矬、矮"。"短"主要见于上古和中古汉语;"矬"出现于中古前期,但使用范围十分有限,并未影响到"短"的主导地位;"矮"在唐代出现后发展迅速,约在两宋时期取代"短"、"矬"成为此后汉语中表示"身材不高"之义的常用词。  相似文献   

20.
元明戏曲中有大量的祭祀风俗描写。它们都由一个侧面折射出古典戏曲文化蕴涵的深厚与绵远。或因其不是戏曲学主流的缘故,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事实上,从这个角度入手,开掘元明清三代剧作中的古俗包蕴,观察作为戏曲载体中的中国习俗文化内容,对于我们拓宽戏曲史研究视域、建构中国戏曲文化母题史,确有未可限量的意义。从上述思路出发,选择元明戏曲中"献首""遥祭""祭旗""奠像"四种祭俗,考察其间的祭典形态与俗信内涵,以期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