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5年前,邓小平同志为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要内容的“国家火炬计划”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15年前,重庆创办国家级高新区。今天,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崭新历史阶段,回顾高新区的发展历程,不仅仅是为了总结过去,更是为了共同拥抱我们创新型城市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型高新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继坤 《领导科学》2006,(24):42-43
实施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战略决策。自主创新,企业是主体,市场是动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生力军,各级党委和政府是主导力量。高新区是各种要素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平台。因此,高新区必须全面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打造创新型高新区。建设创新型高新区,要以发展模式转型为基点,以技术创新为主线,构建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创新环境,使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文化、创新的动力贯穿到高新区建设的各个方面,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系指在园区定位、产业发展模式和路径上特色鲜明的国家高新区。乌鲁木齐高新区对照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标准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今后的发展路径是:第一阶段以创业环境营造和园区形态提升为核心,争取重点产业突破,到2012年形成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基本框架;第二阶段是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扩大经济规模为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内领先的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第三阶段是以特色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创新为核心,到202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创新极。  相似文献   

4.
财政优惠政策对高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建区以来,高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现已基本完成了"一次创业",正迈向"二次创业"阶段。其中优惠的财政政策对高新区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将选取某国家级高新区(以下简称为Z高新区)为例,分析研究财政优惠政策对高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随着高新区的腾飞,随着郑州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搬迁到高新区,高新区的教育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第一次跨越.截至目前,高新区区域内已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完整的教育服务体系,以基础教育为主的"三教统筹"格局基本形成.截至2006年高新区已有高校4所,完中2所,高中1所,初中5所,小学25所,幼儿园36所,各级各类民办学校41所.  相似文献   

6.
《领导决策信息》2014,(31):18-19
正2013年10月16日,成都高新区发布"三次创业"蓝图,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将"蓝图"变成现实推进的"路线图",继2014年3月27日,成都高新区发布"到2020年,把成都高新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中区’,为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奠定产业基础"的《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后,7月24日,成都高新区又发布《"三次创业"科技  相似文献   

7.
国家高新区作为区域内的"经济特区"和"政策试验田",是国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但其效果究竟如何需要验证。本文采用1994~2012年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高新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显著地促进了地区GDP和人均GDP的增长,这一结论在进行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国家高新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相较于较高等级的城市,较低等级的城市从国家高新区的建设中获得了更快发展。本文的研究表明,作为"政策试验田"和"经济特区"的国家高新区不仅可以驱动经济发展,而且通过对其合理布局,还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这为国家高新区的未来布局与其他相关政策的设立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明确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深刻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完成这项任务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胡锦涛同志在年初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也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号召.这就给我国新闻战线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职责和定位,提出了新的、更加严格的要求.那么我国新闻战线,应该如何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好自己的应有作用呢?笔者认为,"三个走在前列"是我国新闻战线发挥好在创新型国家正确舆论导向作用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9.
刘毅 《科学咨询》2009,(12):38-38
中学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参与、实践创新的能力.这为当代中学生学习语文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中学语文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实施课改,培养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科学咨询》2004,(21):6-7
编者按:高科技论坛是本届高交会的重头戏,在历时4天的展会期间,共举办了"知识产权战略和企业竞争力国际研讨会"、"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讨会"、"全国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论坛"等6个论坛、吸引听众2000余人次,与会海内外专家围绕各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研讨,还与听众互动,卷起了最新的各相关领域知识浪潮.  相似文献   

11.
徐华  刘善斌 《领导文萃》2015,(2):142-143
>高新区将"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涉及八大方面33个改革事项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监管、一支队伍管执法"褰昍将以高新区为改革试验田,学习借鉴上海兹有贸易区经验,开展先行先试改革试点工作,全力在33项改革事项上实现突破,实现高新区一技印章管审、一个部门管监管、一支队伍管执法"。此次改革重点包爸八个方面,分别为:创新行政审批管理賬务、深化  相似文献   

12.
"珊瑚最红,孩子最亲"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更是我校在校本培训中的指南.为了培养适合新世纪的国际创新型人才,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打造出一支热爱事业、关爱学生的优良的教师队伍,这对于学校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吴明华 《决策》2020,(1):26-29
如果说合肥是中国城市创新发展的一匹"黑马",合肥高新区则是这匹"黑马"最重要的发动机之一。近年来,合肥高新区"中国声谷·量子中心"品牌声名远播、初露峥嵘,但它的雄心远不止于此。其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5G、大健康、信息安全等战新产业领域同时发力,在全国乃至全球搅弄风云。128平方公里的园区内集合了这么多未来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颇为罕见,合肥高新区已经升级为一座"未来城"。  相似文献   

14.
为应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挑战与机遇,我国制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一个创新型国家需要数目庞大的创新型组织的支撑,如果领导观念与实践创新滞后,创新型组织将难以大量涌现。近年,  相似文献   

15.
高新区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无论是在经济体量以及科技创新能力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之前近30年的发展历程,高新区的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效,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在1993年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高新区,其目的是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促进科技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高新区的发展成果,是科研人员和企业家不断拼搏、勇于创新所取得的结果。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已经对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立高新区经济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促进高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本文以郑州市为例,针对构建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和简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关键的环节在于把"以人为本,和谐皆发展"的教育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7.
正【政策背景】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的目标,安徽省于今年2月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及6项配套文件(简称创新型省份建设"1+6"政策),并于2月25日召开千人规模的科技奖励大会,并就贯彻实施"1+6"政策,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做出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18.
重庆高新区于1991年成立以来,特别是1997年重庆直辖十年来,发展显著加快,面貌日新月异。通过不懈努力,2005年进入全国先进高新区行列。高新区现辖四街一镇,面积73平方公里,人口30万。由石桥铺高科技开发园、二郎科技新城和北部新区高新园三部份组成。15年来,重庆高新区已从200家中小企业、1.1亿工业产值、470万税收的欠发达城郊地区,  相似文献   

19.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自治区党委作出了建设"创新型新疆"的战略部署,为全疆各地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乌鲁木齐市拥有全疆高新技术产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优势创新资源,必将通过实施首府"十二五"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为自治区的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应有示范。  相似文献   

20.
高新区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网络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地方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等)之间在长期正式和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网络系统.高新区发展的关键在于在其内部培育出发达的区域创新网络来.只有在高新区培育出较为成熟的区域创新网络,高新区才能获得内在的发展潜力,不断地产生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正是在运行机制的激发和调节下,高新区创新网络才得以形成并协调运转,进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