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杨献珍同志的“综合经济基础论”,最近已有不少同志写了文章,作了批判。因此本文不打算全面批驳他这方面的观点,只想就其“综合经济基础论”的阶级实质问題,作些分析。杨献珍同志的“综合经济基础论”的基本观点,就是认为我国过渡时期(这里所说的过渡时期,是专指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以下均同)的经济基础,是由五种经济成分或四种所有制  相似文献   

2.
杨献珍同志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过渡时期的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与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针锋相对的所谓“综合经济基础论”。这一谬论已经受到了一些同志的批驳,本文对此不拟详作评论。杨献珍同志在散播“综合经济基础论”的同时,又提出了所谓“单一上层建筑论”。他认为:我国过渡时期的上层建筑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马克思列宁主义。“那  相似文献   

3.
这篇稿子写于1955年,原来是作为给高级党校学员的讲稿,作为不成熟的意见,印了几份清样,送交中宣部审查。中宣部分送给一些同志征求意见。解放初期,我国正处于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当时的经济基础,我认为应根据我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所确定的,由五种经济成分组成,即国营经济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合作社经济的半社会主义所有制、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个体农民所有制和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但是,有人提出在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就只有唯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即所谓“单一经济基础论”(1952年),否认其它几种实际存在的经济成分也是基础的组成。那时讲课遇到这个问题,为了弄清楚这个理论,驳斥所谓“单一经济基础论”才写了这篇讲稿,根据我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篇讲稿的清样只送给了中宣部,内部未印行,也未公开发表过。但是,在1964年围攻“合二而一”时,这篇稿子却突然遭到了一连串的公开的点名批判和攻击。有些人利用广大读者不能见到此稿,不明全文真相,而采取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等手法肆意诬陷,把它说成是“抹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斗争”,是“矛盾调和论”和“阶级调和论”,是“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等。1970年林彪、“四人帮”的御用工具所谓的中央党校大批判组更是进一步罗织罪名,把它说成是“反对无产阶级的反动理论”;说它是“唯生产力论的变种”;说它要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平衡发展”,“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要一视同仁地为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整个经济基础服务”,“也要为资产阶级服务”等等。在“四人帮”倒台后,还有人除了继续歪曲外,还把上述的“平衡发展”故意篡改为“平行发展”,并且还说这篇讲稿“是为刘少奇的所谓‘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右倾主张立论”等。(见《哲学研究》1978年1——2期合刊,第45页) 为了澄清事实真相,现将这篇原稿的金文公布于众。如有不正确的地方,希望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这篇稿子写于1955年,原来是作为给高级党校学员的讲稿,作为不成熟的意见,印了几份清样,送交中宣部审查。中宣部分送给一些同志征求意见。解放初期,我国正处于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当时的经济基础,我认为应根据我党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所确定的,由五种经济成分组成,即国营经济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合作社经济的半社会主义所有制、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个体农民所有制和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但是,有人提出在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就只有唯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即所谓“单一经济基础论”(1952年),否认其它几种实际存在的经济成分也是基础的组成。那时讲课遇到这个问题,为了弄清楚这个理论,驳斥所谓“单一经济基础论”才写了这篇讲稿,根据我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篇讲稿的清样只送给了中宣部,内部未印行,也未公开发表过。但是,在1964年围攻“合二而一”时,这篇稿子却突然遭到了一连串的公开的点名批判和攻击。有些人利用广大读者不能见到此稿,不明全文真相,而采取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等手法肆意诬陷,把它说成是“抹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斗争”,是“矛盾调和论”和“阶级调和论”,是“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等。1970年,林彪、“四人帮”的御用工具、所谓的中央党校大批判组更是进一步罗织罪名,把它说成是“反对无产阶级的反动理论”;说它是“唯生产力论的变种”;说它要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平衡发展”,“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要一视同仁地为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整个经济基础服务”,“也要为资产阶级服务”等等。在“四人帮”倒台后,还有人除了继续歪曲外,还把上述的“平衡发展”故意篡改为“平行发展”,并且还说这篇讲稿“是为刘少奇的所谓‘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右倾主张立论”等。(见《哲学研究》1978年1—2期合刊,第45页)为了澄清事实真相,现将这篇原稿的全文公布于众。如有不正确的地方,希望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模式,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经济基础,还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领导下,以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为经济基础?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根据中国客观的经济情况,杨献珍同志在一九五五年提出了以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综合经济基础论。他指出,组成中国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6.
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论的基本思想是调和矛盾、否定斗爭、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辯证法。这是杨献珍同志的一贯思想。早在1955年,他在《什么是唯物主义?》、《共产主义世界观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斗爭——批判胡风小集团的哲学思想》、《思维对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上最根本的问题也是我们实际工作中最根本的问題》等讲稿和文章中,就曾宣扬过这个思想。当时,他是通过大讲认识论来宣扬的。因此,为了进一步批判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论,就需要  相似文献   

7.
一九五三年九月一日山东大学学报“文史哲”刊载了吴大琨同志“学习斯大林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期中的‘飞跃’理论”一文。这篇文章试图阐述关於从资本主义过波至社会主义的飞跃形式问题。可是作者未能解决给自已提出的任务,在文章的内容上具有若干重要缺点与严重错误。因为它是属於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基础问题,所以我认为现在提出不同的意见来进行商榷,求得正确的看法,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产生、形成、贯彻,使新中国顺利地、稳步地进入了社会主义,开始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首先,国家工业化是我国独立、富强的基础;其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条件;再次,"一五"计划是贯彻、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环节;最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社会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一个根本性问题。近几年来,在苏联和我国,关于这一问题已经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看法和热烈的争论。有些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斯大林在论语言学著作中的公式;另一些看法,对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提出了新颖的说明。这都是令人兴奋的。可是,迄今尚未取得令人信服的一致的意见。苏联“共产党人”杂志编辑部在该刊1957年三月份第四期所发表的综合意见,亦很难认为是结论性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整个过渡时期中,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这个国内主要矛盾,始终是表现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但是,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到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前,这个主要矛盾,曾是突出地表现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到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它就不再突出地表现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而是突出地表现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了。过去曾经有一些同志把我国过渡时期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简单化了,把过渡时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谁胜谁负”的问题,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内的阶级斗争,而没有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不但是经济上,而且也是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一场最彻底、最深刻、最广泛的革命。在他们看来,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既然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谁胜谁负”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于是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的任务,也就在他们的心目中淡薄了。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就往往忽视了阶级斗争,迷失了政治方向,从而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危害。另有一些同志,他们并没有忘记过渡时期严重的阶级斗争,但是他们不了解过渡时期国内主要矛盾,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因而我们的实际工作就必须适应不同的情况;当我国所有制基本改变,客观形势已经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后,他们的眼光和注意力仍然注视和集中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方面,而没有及时地把眼光和注意力转移到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两条道路的斗争方面来。这就使得他们不能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所在,把它当作提挈一切工作的纲,以有力地推动全局的发展。因此,我们今天探讨一下当前国内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这个问题,就不仅具有一般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所谓“建国以来哲学战线上的三次大斗争”,即所谓“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的斗争,关于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斗争,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问题的斗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林彪、“四人帮”、康生一伙鼓噪得震耳欲聋。然而,这三次所谓“原则性的大斗争”究竞是什么人定的性呢?它的内幕又怎样呢?对于这一点,不用说广大群众不了解,就是当时或后来参与过这些“斗争”的绝大多数同志也未必清楚。大量的事实说明,把建国以来哲学界的几次学术争论(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公开争论过)定性为“三次原则性的大斗争”的,不是别人,是康生,把杨献珍同志以及一大批哲学工作者乃至无辜的青年打成“反党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不是别人,也是康生;在“十年动乱”期间,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六四年哲学界对“合二而一”的一场批判,是党内那个所谓“理论权威”一手策划的,关锋这个哲学战线上的恶棍,在那个“理论权威”的支持下,充当了攻击诬陷杨献珍同志的凶恶打手,他用“撒仁兴”的笔名写了《“合二而一”是阶级调和论的哲学基础》一文,极尽诬陷攻击杨献珍同志之能事。文化大革命中,他又成了林彪、“四人帮”向党进攻的反革命急先锋,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上,都留有被他砍伤的刀痕。不清算这个恶棍在理论界的累累罪行,难以平理论工作者的公愤。关锋胡说:“坚持‘合二而一’的人们,也正是坚持杨献珍的‘合二而一’哲学”,制造了理论战线上一次惊人的株连。关锋给“合二而一”一股脑地扣上了“反对唯物辩证法”、“反对阶级斗争”、“否认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革命”、“为资产阶级效劳”、“为资本主义辩护”等罪名。因此,彻底推翻那个“理论权威”和关锋强加给杨献珍同志和广大理论工作者的诬陷不实之词,对于肃清林彪、“四人帮”在理论战线上的流毒,恢复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一、过渡时期周恩来的发展生产力思想1952年下半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开始酝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9月向全党全国人民公布,“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都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但是,两者比较起来,毛泽东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2月,毛泽东指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我们…  相似文献   

14.
龚育之同志1988年6月2日在《文汇报》上发表的《思想解放的新起点》一文中提出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生产力标准就是“猫论”。其理由是:第一,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猫论”的背景看,当时是针对社会主义农业经营管理应采取哪种具体形式而言,根本不涉及选择社会主义还是选择资本主义的问题。第二,从历史的长过程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优谁劣  相似文献   

15.
“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论战,是一场坚持唯物辩证法同反对唯物辩证法的斗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斗争。论战的中心问题是,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事物的根本规律。杨献珍同志在以“合二而一”的矛盾融合论,反对辩证法的核心即对立统一规律时,在矛盾同一性问题上,大做文章。说什么“矛  相似文献   

16.
杨献珍同志的《唯物论的命运》是答复我的《辩证法的命运》的;《辩证法的命运》又是我答复近年来杨献珍同志和其他几位同志对艾思奇同志和我的批评的。有一个读者看了这些文章以后,写信对我说,他现在担心起“哲学论争的命运”来了。他的意思是:杨献珍同志并没有针对我的问题作出答复。这使我想到,我也不应该回避杨献珍同志对我的批评。本来,“唯物论的命运”是应当和“辩证法的命运”一致的:辩证法的胜利只是意味着形而上学的失败而不会意味着唯物论的失败;唯物论只有和辩证法携手前进,才能真正战胜唯心论。这是哲学史证明了的真理。现在,为什么唯物论的命运和辩证法的命运冲突起来了呢?这里面总有值得探究之处。本文首先从学术角度同杨献珍同志讨论;至于这个问题的政治方面,既然杨献珍同志坚持他的批评,我也准备在后面答复。不当之处,希望得到杨献珍同志的指正。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一过渡时期的三种类型和一般特点,指出过渡时期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质变过程。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斗争。过渡时期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从属于共产主义范畴。从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属于“特殊过渡时期”。我国现时社会仍处于向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的过渡时期之中,并已进入了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8.
杨献珍同志宣扬“合二而一”論,引起了我們工人阶級的极大愤慨。这种“合二而一”論不讲阶級斗爭,不讲立场,不讲革命,实质上是阶級調和論。如果按照杨献珍同志这套“理論”办事,我們的党就要变质,我們的国家就要变顏色了。所职我认为杨献珍同志的“合二而一”论,是对我們工人阶級的挑战,对革命辩証法的挑战,是同毛泽东思想唱对台戏。我們必須积极参加这场論战,坚决反对杨献珍同志的謬论。  相似文献   

19.
我们党进行的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两条道路斗争的继续。为了反对觉的领导,反对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右倾机会主义者制造了一种极端虚伪的所谓“纠左比纠右难”的谬论。这种思想在一部分干部中间有它的一定市场。因此,有必要来揭穿这个谬论的实质,以便  相似文献   

20.
早在60年代初,西方的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就提出了经济“趋同论”。他们认为在生产力发展,特别是在社会技术革命的驱动下,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将走向趋同和一致。“趋同论”作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斗争的一种理论,抹煞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区别,混淆两种经济的界限,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近几年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国理论界的一些同志,把西方学者提出的“趋同论”几乎原封不动的搬到我国来,当作新观点、新思想,大加宣扬和传播,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义务宣传员。我们觉得,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有必要对“趋同论”作一番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