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本体论及其原则、方法 (一)人是一种不可理喻的动物。他不满足于动物式的感官享受,向往着精神的崇高与完美;他虽生活在现实中,却始终仰望头上灿烂的星空,寻找普遍的法则;他发现自己和他人的欲念充满着邪恶,便寻觅人的理想状态;他面临终归一死的人生,便渴望不朽世界的出现。这些都深深植根于人的生命和理性之中。人的理性有一种思考整体化的需求:他生于现世,却要探求超世的东西;他身处个别的感性事物和现象,却要寻找某种普遍的本质;他体验到生死的变幻无穷,要探求某种永恒不变的规律。所以才有了基督教的上帝,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佛教的空等普遍观念。因此,现实与理想、个别与普遍、暂时与永恒之间的关系,是永远困扰着人类生存的问题。换句话说,由于这些关系贯穿于整个人类的存在之中,贯穿于个体生命的一生之中,因此,人不得不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就是一个问题。这正是人的不可理喻性所在,也是人的命运与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对中国现代新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儒学面临严重挑战之时,梁漱溟为儒家思想寻找到新的立足点,并努力在道德理想和人文现实间构建新的平衡,从而继承了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成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人物。  相似文献   

3.
程志华  王耕 《河北学刊》2014,(3):171-174
治身与治世是先秦儒家道德理论所包含的两个指向,分别针对的是对己和对国。先秦儒家主张以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的伦理观念来约束个人行为,由每个人的道德提升推演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提升,从而能够不依靠法律和暴力机构而实现社会大同。这种理论的初衷是好的,但其中所隐含的容易被他人利用的因子,最终导致了其道德理论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4.
先秦民本主义思想是古代中国形成最早的一种政治思想 ,它孕育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深刻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近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总结民本主义思想的主要类型并分析其本质特征为 :君主主义协调原则、整体至上、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5.
中国先秦时期,学术思想十分活跃,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使得社会思潮与文化达到繁荣的地步,在许多工艺文献中,大量地体现了中国设计的哲学思想,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生成、延续的精神纽带,并积淀为比较稳定的民族心理情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精神体现。今天,这种尚义轻利的伦理精神仍然支配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也会被筛选和取舍,并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因此,辩证地评价和吸取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义利观的建构,以及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化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问题。教化概念所关注的是人之德性的成就,即自我德性的成就以及他人德性的成就,这两方面所对应的正是《大学》之"明明德"与"新民"。在孔子和孟子的教化思想中,二人都坚持为政者之德性的成就在教化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孔孟认为成就民众之德性的关键不在于行政制度的安排,而在于为政者自身德性的表现。只有成就社会全体成员的德性,一个有德的理想社会才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倡思想解放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了人本主义的儒学。儒学中有不少精华,民本主义是其精华之一。民本主义是人本主义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重要内容,它在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一民本主义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儒家认识到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人民性和进步性的表现。我国的民本思想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孟子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集西周以来民本主义之大成,首先把“人民”放在国家“三  相似文献   

9.
论先秦儒家的国家统一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国家统一问题都作过论述,孔子和孟子倾向于以"礼仁"为核心建立一个同西周王朝类似的等级秩序井然的一统国家,而荀子则倾向于以"礼法"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封建君主为首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新型国家.三者的统一思想各有侧重,但都希望用非战争的手段赢得民众--包括敌方民众的支持,塑造一"吊民伐罪"的正义形象,进而推动统一的最终完成.在中国历史上,尽管统一的手段多为武力方式,但是在统一的过程中,儒家的和平统一手段却是使用最为经常的,也可以说是武力统一方式实施前最基本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刘良海 《东岳论丛》2019,40(2):182-190
先秦诸子各派学说中都有对尊贤任能思想的强调,而儒家的尊贤思想尤具特色。孔子一方面从前代尊贤思想及实践中汲取养分,同时"尊贤"也是其仁学思想的必然要求,"举贤才"主张开拓出了儒家贤人政治的思想路线,他的私学教育实际就是一种培养贤才的实践;其后经孔门弟子、孟子、荀子的全力弘扬拓展,尊贤任能成为儒家学说的一个核心理念,并一直贯穿在历代儒学发展的历程中,儒家由此形成个性鲜明的贤人政治传统。  相似文献   

11.
论先秦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以人为社会管理的中心 ,以分、和为两种必要的社会管理方式 ,以礼、乐为社会管理的激励和教化机制 ,体现了社会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精神 ,可以为我们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 ,提供参照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管理哲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内容。在延绵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文化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伦理道德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也是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道德律作为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理想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现象,是人们立足于一定的社会实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某种反映和对未来美好事物发展目标的想象、瞻望和预见。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大凡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无不充满对美好理想的孜孜追求。由孔子开创、中经孟子继承、发展,后由荀子集成的先秦儒家学派的道德理想,曾丰富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宝库。先秦儒家的道德理想,实际上是他们崇尚、追求的理想人格,而这种理想人格又是其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概括与结晶。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思想的共同目标是结束乱世,实现从天下无道向天下有道的转变,使人们生活在一种具有安全感和稳定感的社会秩序之中。先秦儒家秩序建构思想的终极依据可以归结为天:秩序本身及其规则来源于天;秩序建构主体的智慧和权力来源于天;秩序建构的核心价值及其崇高性来源于天。以天为秩序建构依据的思想后来为董仲舒所发展,并且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修辞思想的特点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修辞思想很丰富,从系统性上看,体现出如下五个特点:鲜明的伦理色彩,强烈的使命意识;极端的二元对立,明确的精英取向;辩证的文质一体,单一的根本标准;零散的叙述模式,缺序的结构体系;直觉的断言推理,乏力的逻辑论证。  相似文献   

16.
论先秦儒家道德的优先性及其功利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儒家的道德形上学与功利主义之间一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张力,但是,若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实际上,这里蕴涵着对儒家原始精神的莫大误解.儒家的确构筑了道德之于功利等的本体优先地位,这是儒家的伟大贡献,但是,在其原始层面上这一优先性却并不排斥相关的功利内容,相反,在表层的对立性中实际蕴涵着的是二者深层的统一性.本文即旨在揭示这一深层的统一性结构,以凸显儒家实践理性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18.
于欣 《兰州学刊》2004,(6):286-289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基于对现实社会人生的深切关注,系统阐发了以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人学思想。他们通过论欲、论心、论群,揭示了人之现实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预设了以仁义德性为本质特征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指出了一条由他律到自律、道德主体自觉修习践履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德治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它以人性论、民本论为其理论基础,以为民表率的君德思想、保民富民的民生思想以及宽猛相济的社会治理思想为其主要内容。在当今社会,正确反思和清理"德治"与"人治"的关系,积极挖掘和总结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精华,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儒家关于人的学说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以至今天,这个学说仍然在社会生活中有复杂的影响,并且在许多学者看来,它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深远感召力的理想主义的生活模式。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值得去做,就是从“外部”去描述孔子及其后学的人学思想的特定发展领域。有一句话很发人深省,“发现真理往往比为这真理派定的一个适当的地位来得容易”。儒家对于人的意义的思考,当然含有极有价值的成份,但如果不在一种对各种不同的人生意义思考相互参较的背景理解中把握儒家思想的特定取向,它的价值对我们来说反而容易成为一个看上去无所不包但实际上模模糊糊的泛论,那就会得出它事实上至善至美的结论,并做出这样的假定:当我们在说孔子寻求的是“人的道德完善”时,我们从孔子学说中引出的“人”以及“道德”等等的定义,在语辞的使用和理解上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