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及初中《汉语》、《汉语知识》(以下合称《暂拟系统》)在划分词类时,于动词的“正类”之外,设立了三个“附类”:判断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为了安排这些“附类”在句子中的位置,在分析句子成分时,于一般谓语之外,另立了三种“合成谓语”:判断合成谓语(是十名),能愿合成谓语(能愿动词+动形)、趋向合成谓语(动形+趋向动词)。  相似文献   

2.
从修辞角度看“动宾动词 宾语”流行的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零拜读邢公吨先生《一种似乎要流行开来的可疑句式──动宾式动词+宾语》(《语文建设》1997年第4期),我们很受启发。邢先生的文章开篇指出:“近些年来在报纸上常常看到一种‘动宾式动词+宾语’的句式”。该文的基本观点是文中两次用着重号所强调的“汉语的动宾动词,除去少数有特定意义的而外,一律不能再带宾语”.邢先生认为现代汉语中有特定意义能带宾语的动宾式动词主要是“关心”、“关怀”、“动员”、“出版”、“告别”、“出兵”、“出使”等几个.如果对动宾动词加宾语从“刚”和“柔”两方面看的话,邢先生的观点似乎“刚…  相似文献   

3.
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自六一年朱德熙、卢甲文、马真等三位先生《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的论文发表以来,已逐渐为“兼类”说和“动、形作主、宾”说所取代。可是,在八一年暑哈尔滨语法和语法教学会议召开前的几年中,“名物化”的提法不仅已经恢复,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八○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一书中,基本上把能回答“什么”一类的都算成是动、形的“名物化”用法,“名物化”的范围已从《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下简称《暂拟系统》)中的两种扩大至四种。同年出版的《新编现代汉语》则把“他的不来是有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以“自”、“相“见”为宾语的句子,均前置于动词谓语之前,理应属于宾语前置句中的一个类型。然而,好些语法书和新编中学语文教材却均未给予它们以应有的地位;在教学上,人们一般也未对此类句子引起高度重视,这是不公允的。 (一) 以“自”、“相”、“见”为宾语而前置的句子,在近年来几度更换的古诗文篇目中,存在较为普遍。 如,以“自”作宾语的前置例句:  相似文献   

5.
<正> 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是一部被广泛采用的教材,从内容到编排,都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但在词语诠释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现仅就其中的五个问题作一些讨论。“焉”可作“之”用《古代汉语》常识部分“代词”一章关于“焉”字有这样的论述:“焉字一般只用在不及物动词之后,这点和‘之’正相反,‘之’的主要作用就是放在及物动词之后作宾语。古代汉语里只有‘知之’‘杀之’,没有‘知焉’‘杀焉’。同一个动词,加‘之’和加‘焉’,意义也不同。”作为常识,这一论述,有悖于语言实际。是的,  相似文献   

6.
1985年沈有鼎先生在一次讲《墨经》的课程中指出:“‘攸,不可两不可也’,在‘不可’中间加‘两’字,‘不两可’是矛盾律,‘不两不可’是排中律.”并且认为:“《墨经》拿不常用的‘攸’用为逻辑术语,是说一对矛盾判断,过去把‘攸’完全改为‘彼’是没有脑子的.”沈先生还让我们把有的“彼”字改为“攸”.除了把“彼”改为“攸”,我们持相反意见外,其余我们认为沈先生的见解都是正确的.我们认为把“彼”都改为“攸”不一定合适的理由如下:一则张惠言据说校经,作“彼”.二则“攸”一般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如“君子有攸往”(《周易·坤卦》).或者放在主语与动词或形容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如“风雨攸除”(《诗经小雅·斯干》).或者作处所讲,如“为韩结相攸”(《诗经·大雅·韩奕》).也就是说,“攸”字多用于动词前面或放在主谓之间,不如“彼”灵活,指代性更广泛.还有更主要的一点是,“攸”的古汉语涵义“所”、“就”、“处所”与辩似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而“彼”有“相对”的涵义,它可作指示代词,指代“那”与“此”相对,如“息壤在彼”(《战国策·秦策二》),又可指代“别人”、“对方”与“己”、“我”相对,如“知己知彼”(《孙子兵法,谋攻》),而辩不能一人去辩,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进行”、“给以”一类动词所带的宾语的性质。 1.宾语按其性质可以分为名词性宾语和谓调性宾语两类。根据所带的宾语的性质,可以把述宾动词分为两类:一、要求带名词性宾语,不能带谓词性宾语的;二、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包括要求带谓词性宾语的和既能带谓词性宾语又能带名词性宾语的。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本)说到“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时,  相似文献   

8.
论实词虚化     
王力先生在《中国文法学初探》中说:“在文法学上,有所谓‘意义成分(Semanteme)’与‘文法成分’(morpheme)。”并列表指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意义成分”,介词,连词,助词等属“文法成分”。很显然,这是对词类的两大分野。我们的古人很早就把这两种成分称之为实字,虚字,而且在立言行文中很注意这两类词的运用。““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清波杂志》卷七)“用虚字要沉实不浮,用实字要转移流动。”(《雅论》卷十五)但对于这两种成分的转化却很少论及,近人开始注意到了。而且大都肯定实词虚化是汉语虚词演变的一种主要现象。  相似文献   

9.
(3 2 )三载考绩 ,三考 ,黜陟幽明。 (《虞夏书·尧典》)《尚书易解》 :“黜陟幽明 ,废黜不贤者 ,升进贤者。”在两个意义相反的并列动词后面紧跟两个分属于两个动词的并列宾语。上例中的“黜陟幽明” ,动词“黜”与“陟”意义相反 ,带不同宾语。按今文《尚书》带不同宾语的动宾短语并列的一般格式“V1—O1—V2—O2”则为“黜幽陟明”。( 3 3 )凡民自得罪 :寇攘奸宄 ,杀越人于货 , 不畏死 ,罔弗憝。 (《周书·康诰》)在两个意义相关的并列动词“杀”与“越”(按 :越 ,《礼记缁衣》郑注 :越之言蹶也。颠越。)后面紧跟两个分属于两个动词的…  相似文献   

10.
1、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们把五十年代确定下来的至今还在使用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称为《暂拟系统》,把1981年7月上旬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上产生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修订说明和修订要点》简称为《修订要点》,把根据《修订要点》制订的又经过多次修改的1984年初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公布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简称为《试用系统》,我们把田小琳等根据《试用系统》编写的由张志公先生审订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问答》简称为《问答》。 2、《试用系统》是一个新的教学语法系统,是一个在《暂拟系统》的基础上有所改善,有所提高、有所前进的比较好的教学语法系统。具体些说,它把《暂拟系统》或  相似文献   

11.
杨烈雄  杨波 《学术研究》2006,(9):145-146
关于文言谦称尊称的词类归属,第一种看法认为是名词,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说:“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或者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们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动词前面);但是从词义上说,它们又表示了‘我’或‘你’”。[1](P356)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和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都沿用了这个看法。第二种看法认为是人称代词礼貌式,如周秉钧编著的《古汉语纲要》把文言人称代词分成两类,其中第二类是人称代词的礼貌式,包括谦称和尊称。[2]但并没有说明这样分类的理由。我们认为,“谦称、尊称是名词”的看法欠妥,…  相似文献   

12.
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和分词统称为非谓语动词,它们在句中不能单独用作谓语,但在逻辑上有其自身的行为发出者,即我们谓之为的“逻辑主语”(the Logical Subject)。本文拟就这些逻辑主语的表现形式略述一、二。 (一) 动词不定式 A: 在句中作宾语或状语时,其逻辑主语可以是该句的主语,例: 1. e began to study English 2 years ago. (作宾语) 我们两年前开始学英语。 2.To work well we must read very much. (作状语) 为了工作好,我们应该多读书。 B: 在句中作宾语补语时,其逻辑主语是该句的宾语,例: 1. e,ll send …  相似文献   

13.
本文想讨论一下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的“补语”同宾语并见于动词之后的结构关系。例如“牛郎听完织女的话。” (《牛郎织女)》“孔已乙便涨红了脸。” (《孔乙己》)“眼里布满了红丝。” (《孟姜女》)等。这类句子加“·”部分的结构关系,多数语法著作都一概处理成“动——补——宾”。虽然有人看到了其中复杂的情况,然而其结论仍旧一概是“动——补——宾”。我们感到这样处理似乎有点简单化。据我们观察,在这类句子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的所谓“补语”,其功能并不都是一样的。这也就是说,结构关系不能一概分析成“动—一补——宾”而应作不同的处理。我们认为,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较为合适。 1.真正的“动——补——宾”结构,应该是这样一种结构:动词支配宾语,补语只  相似文献   

14.
<正> 古汉语里有一类表示“把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活用词。它们的用法应当如何理解?当前,论者一般将属于前一种意思的视为使动用法,将属于后一种意思的视为意动用法。这种看法,笔者认为值得讨论。(一)表示“把宾语怎么样”的活用词,不是使动用法,而是处动用法对使动用法,论者的具体解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对其特点却有共同的认识,都认为用如使动的词不表示主语施行的动作或变化,而表示使宾语施行这种动作或发生这种变化。简言之,就是表示“使宾语怎么样行动或变化”的意思。这种认识符合‘使动’的特点,这里无须赘述。但是表示“把宾语怎么样”的活用词的特点是否也是如此,就得进行研究。因为如果如此,它是使动用法;否则,就不是。笔者认为不是如此。例如: ①乃使其从者衣褐……归璧于赵。(史记·廉蔺列传)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从句”? 在汉语里,我们常常遇到句子作成分的现象,作成分的句于就叫“从句”。例如: (1)面色红润。这是一个句子,“面色”是主语,“红润”是谓语。可是在下边的句子里,这个句子却作了另一个句子的谓语。如: (2)老人 面色红润。例(2)的主语是“老人”,谓语是“面色红润”。“面色红润”在例(2)里就是“从句”。 句子作成分,这本是汉语的实际。把这类作成分的句子叫作“从句”,正如实地反映了这个实际。可是,多少年来,这种语言现象被人们解释成主谓词组作句子成分。大家所熟悉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就是这种观点。这样解释我们认为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6.
再谈《国际歌》的翻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铁平 《学术界》2001,(3):115-116
《学术界》2 0 0 1年第 1期发表了于光远教授的一篇文章《〈国际歌〉中译文改动真相》 ,拜读后非常敬佩于教授的执着精神 ,但也发现了几个小问题 ,特撰此文 ,向于教授和读者请教。(1)于教授说 :“法文中的nesommesrien三个字 ,分别说来就是‘不’、‘总计’、‘某些东西’ ,合在一起便是‘算不了什么东西’ ,这是个法文成语 ,也就是‘卑贱的’的意思”。这段话有几处不确。sommes在此并非“总计”的意思 ,而是“是”的意思。法语中的原动词^etre(是 )的变位形式如下 :Jesuis(我是 ) ,tues(你是 ) ,iles…  相似文献   

17.
试论古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现象是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的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这一特殊句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先秦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已经表现出由动词前向动词后的过渡状态。到了汉代,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后置情况表现得更为突出。魏晋南北朝以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已仅仅是文人的仿古用法,不再反映口语实际。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一是阐明古文译为英文的准确性,讨论古代汉语中双宾语结构、名词活用为意动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特殊词语的含义的翻译方法;二是阐明古文译为英文的规范性,探讨正确使用直译法和意译法、古汉语凝固结构“何…之有”反问句式、宾语前置句式“宾语+是+动词”的译法以及对古汉语词语的正确理解和灵活翻译;三是论证古文译为英文的准确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正> 《论语》是先秦古文献中最接近当时口语的书,研究其中的语序组合形式,对于了解古汉语的句法结构特点极有意义和价值.现分别就其几种主要形式概述如下。一、《论语》的疑问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论语》的疑问句,一般用疑问代词来表示,许多还搭配上适当的语气词。这种句子的疑问代词作宾语,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作为一条语法规则,在《论语》中是严格的,只有极少数例外。这些疑问代词有何、谁、孰、焉、奚等。先看“何”字作宾语的情况。《论语》用“何”字组成的疑问句最多。“何”一般是指事物,含义是“什么”;指人  相似文献   

20.
(一)满城陵山二号墓出土的所谓“宫中行乐钱”和“铜骰”。 据《满城汉墓发掘报告》(198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报告》),满城陵山二号墓(即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窦绾墓)出土两套所谓“宫中行乐钱”,每套二十枚。一套“分别铸‘第一’至‘第廿’字样(缺‘第三’,但多一枚‘第十九’……)”。另一套“铸韵语一首,二十句,每钱铸一句,句三字或四字”,《报告》撰写者依韵脚和文义整理,录文如下(引者按:《报告)所标“第一”、“第二”等字皆删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