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个时代,这个国家”——论库切小说《耻》的寓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非作家库切(J.M.Coetzee)一贯重视历史、政治与小说之间的关系,常借助小说表达他对“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思考。在《耻》中,库切带着极大的困惑描绘了全球性的病症——教授的社会属性与个体需求之间的矛盾,偷窥的欲望与保持隐私的权利,坚守与逃离痛苦,生命的消解与亲情的丧失;通过南非白人后裔面对窘迫的处境做出的或然选择,展示出以个人对抗社会秩序的重新整合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从这个角度看《,耻》可以被看作一部关于南非后殖民主义的政治小说,在读者面前呈现出寓言式解读的诱惑。  相似文献   

2.
库切的小说《耻》,其主人公戴维.卢里在面对暴力和权利均衡时所陷入的道德困境,向我们展示了南非白人种族在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之后的人性挣扎和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3.
4.
库切的小说《耻》中,自由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与侵害,如生理欲望、权力、历史等。国家机器也不能承担维护人的自由的责任。人们每一次放弃自由都是人性之耻。面对复杂的历史,绝望的现实,从外在来说,理性已然建立了一整套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机制之后,如何坚守机制自由的内涵而不只专注于形式是理性要解决的问题。从内在来说,爱能让人从各种关系中解脱出来,回归自由的存在,勇敢的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即使一无所有也要直面未来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人性主题是当代南非著名小说家库切作品的永恒主题,小说《耻》也不例外。《耻》中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尊严的丧失、道德困境和人际关系的冷漠是人性的耻辱、人性的挣扎以及人性异化的有力表现。《耻》充分展示了当代南非社会的人性畸态。而造成这一人性畸态的根本原因,是南非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的特殊历史。因此,人性探索中的历史意识是库切人性探索的根本出发点。小说的作者以后殖民主义为背景,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人性探索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试论小说《耻》的历史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中,主人公卢里和露丝的遭遇及其行为反映了南非的历史对南非人民的影响。南非的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已经成为历史,然而当今的南非人民却仍然生活在这一制度的阴影之下。小说的主题就是要极力展现南非社会在使人民安居乐业方面的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7.
浅析J·M·库切小说的哲学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兢 《理论界》2005,(1):89
库切的小说对人的精神归宿作了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西方社会,动物权利已成为关涉到社会伦理与道德的敏感话题。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库切在《等待野蛮人》、《耻》、《动物的生命》等作品中对该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库切否定了笛卡儿的观念,提出动物具有灵性,能够体认耻辱与死亡;希望人们充分发展同情心想象,指出善待动物是拯救灵魂的需要;然而,库切的主人公在提升道德知性的同时常伴随着社会地位的失落。我们有理由认为,同情、怜惜弱势群体是对人性的真正考验,人类能否与生命共同体融洽相处乃是对人性的深层拷问。  相似文献   

9.
反思南非的殖民和种族主义历史是库切小说的基本主题,他的作品往往在若隐若现的历史场景中勾勒人物的命运曲线,描画人类的生存境遇,拷问人性的救赎之路,从而显示出普遍性的意义。综合来看,库切的小说创作主要受到个人文化身份、南非历史与现实和欧洲传统等三方面的影响,这可以看做库切小说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后殖民语境中,主体性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根据黑格尔和萨特的定义,主体性在这里主要是指一种主导性的身份和地位,即一种主导性主体,而他者则主要是作为其对立面而存在.是其存在的基础.因此,后殖民语境中的主体性或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问题是后殖民理论家和所有后殖民作家谈论的主要话题.对在后殖民语境下所存在的主体性困境的关注则成为大多数后殖民小说不变的主题,它体现了后殖民小说家们对这种主体性困境的忧患意识.而当代著名南非白人流散作家库切及其小说在这方面无疑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寓意草》作为一部医书,它在医学界的价值自不待言。本文则从文学的角度对该书进行审视,对此书的文学特点和表现手法作了评析。  相似文献   

12.
日本戏剧家近松门左卫门根据当时真实的社会事件,即1703年在大阪近郊曾根崎一对男女殉情的悲剧故事而创作了净琉璃本社会剧《曾根崎心中》。在剧作中引人深思的是男女主人公的自杀。从对该剧本的深入分析来探究其社会根源及思想内涵,探究日本戏剧净琉璃本的"耻文化"特征及加深对近松门左卫门创作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儒家学说认为,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之一,也是四种善端之一.知耻是一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耻感意识与人的气节操守密切相关.知耻与无耻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耻感意识是社会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基础.耻感意识淡化必然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耻感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缺乏耻感意识的社会是不健康的.树立耻感意识,人们才能分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呼唤耻感意识回归,弘扬耻感文化,对于社会健康发展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论儒家的耻感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学说认为,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之一,也是四种善端之一。知耻是一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耻感意识与人的气节操守密切相关。知耻与无耻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耻感意识是社会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基础。耻感意识淡化必然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耻感的人格是不健全的,缺乏耻感意识的社会是不健康的。树立耻感意识,人们才能分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呼唤耻感意识回归,弘扬耻感文化,对于社会健康发展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耻感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华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耻感文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耻感文化有助于激发人的进取、向上精神;耻感文化有助于强化主观道德修养,加强自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吸收和发扬耻感文化的精华,对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促进全民道德水平提高,对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耻”是主体受到他人的侮辱,或者内疚于自身的不足、过错而产生的一种痛苦体验.自管子始,“耻”成为一种道德要求.在《论语》中“有耻”是士人人格修养的首要目标.“耻”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远恶向善的道德自觉;它以一种消极的,痛苦的情感体验,从反面督促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不该做的事,起到了道德堤防的作用.而《论语》中的“耻”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人的主体性、自主性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哲学的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17.
耻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道德精神财富。建设优良公共文明是适应社会转型、构建和谐社会和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客观要求。在现代公共文明建设中,传统耻德具有养成个体文明行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涵育良好社会风俗的道德价值。建设以社会公德为核心的公共文明,应大力弘扬传统耻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耻德资源,努力提高公民的耻感意识和耻德水平,为此,要开展耻感教育,培育公民耻感意识;加强外在约束,营造尊荣贬耻环境;强化法律作用,严惩可耻行径。  相似文献   

18.
耻感的价值——兼论孔子德治思想的内在依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儒家政治思想将"政"释为"正",即是校正、纠正之义.政作为制度,其目的在于正民,但又以何为"正"呢?孔子的立场是坚决的"扬德抑法",即赞成以德治为基本而反对以法制为基本.本文由此人手.分析扬德抑法背后蕴含的道理,最后揭示出其逻辑核心是耻感的确立.因为德治能让人"知耻",法治只能让人"知罪",而耻感与罪感的区别在于耻感蕴含了更多的伦理价值.使人能培养亲善远恶的自觉性,成为实现从德性到德行的转化,而这恰是个体道德修养和大众道德文明的根基.这便是耻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青琬 《河北学刊》2001,21(4):52-54
假象寓意是《周易》主要的思维方式,其思维理数是:意象概念、直觉判断和比附推理;信古崇圣是《周易》主要的思维定势,这一定势是儒家文化造成的;对《周易》假象寓意、信古崇圣中包含的神秘主义的放大,是卜筮迷信越数千年而不绝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反叙事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策略,对历史的真实性以及官方史学的因果阐释关系提出质疑,颠覆与破坏某段历史范畴之内的传统叙事模式.以托马斯·伯杰、E·L·多克特罗和唐·德里罗等为代表的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对这种叙述策略青睐有加,他们在小说中将真实历史与虚构事件相融合,赋予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以言说的权利,重塑了边缘人物的刻板形象,激活了已被遗忘的历史事件,展现美国真实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历史题材寄予的反叙事的政治寓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