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二月,刘福通拥立韩林儿称帝于毫州,定国号曰“宋”,建元“龙凤”,各地反元的农民队伍大多尊奉之。朱元璋不仅接受了韩林儿所授的官爵,而且于每年正月朔旦设韩林儿御座于中书省,行庆贺礼,以示尊崇之意。刘基受朱元璋礼聘到金陵后,初遇行庆贺之礼,怒而不拜,云:“牧竖耳,奉之何为!”这一历史事实,史家称为“撤座之说”。  相似文献   

2.
巴金先生与李健吾先生交往近半个世纪,两人的往来书信,目前公开发表的约有76封。由于这些书信大部分没有署完整的落款时间,部分书信甚至是缺页的残简,具体的写信时间多由相应书信集的编者判定,其中有若干封书信的写信时间判定有误。根据书信内容、书信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参考多方材料,对这些误判的写信时间进行辨析和纠正,以期消除因书信时间差错对学者研究造成的障碍,提高书信这种文学史料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评刘基     
刘基(公元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县南田人(今属文成县)。他是辅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朱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是一个文才韬略出众的政治家和军事谋略家。在民间,有关刘伯温的神奇传说颇多,流传的范围很广,但真正了解刘基其人者为数甚少。在史学界,长期来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片面强调阶级出身,特别是对那些身为统治阶级的封建官吏、帝王将相,往往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作客观的、历史的分析,应该肯定的也不敢直言,生怕被扣上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的帽子。在历史人物的评价当中,存在着公式化、简单化的倾向。就以刘基这一历史人物来说,过去不仅没有看到他在元末农民战争和建立朱明王朝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肯定他的历史功绩,相反地认为,他是混入农民革命队伍,腐蚀农民革命的阶级异己分子,是朱元璋政权变质的重要根源。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主观武断的。笔者认为,刘基在我国古代封建统治集团中,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值得赞颂的历史人物。本文试图就他一生的主要经历与思想发展过程,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发表一点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刘基死因考     
关于刘基的死因,至今众说纷纭,主要有被胡惟庸毒死、朱元璋指使胡惟庸毒死和正常死亡即病故三种说法。朱元璋指使胡惟庸毒死刘基之说,全凭主观臆测和推理,缺乏史料依据;正常死亡之说的种种论据,也都经不起推敲。细检史料,胡惟庸既有毒死刘基的明确动机,又有指使医生下毒的具体行动,实难逃毒死刘基的罪责。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自四十一岁归田,至六十三岁辞世,迄未再涉仕途。历来论者们最感兴趣的陶渊明的归隐问题,就是针对他生平中的这一段提出来的。钟嵘最早在他的《诗品》中送给陶渊明以“隐逸诗人之宗”的桂冠。这在今天看来,无疑是一种过于皮相之论了。别的不说,即从陶渊明之后既有隐逸经历又以诗人见称者来看,情况就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刘基散文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笔谈分别介绍了"丛书"为何遴选刘基等八人为"明清八大家";"丛书"的编辑缘起与体例;"明清八大家"各家散文的思想、艺术性,及其历史地位等.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诗文里,充满了对自己归隐这一人生选择的反思,在这些反思里,陶渊明勾勒出少年时的影像,并不时将现有的状况与以前的回忆进行比对,在比对中前行,塑造出一个矛盾重重的陶渊明,一个由普通走向伟大、与世界叫板而坚守本心的人。通过对人生选择的反思,陶渊明向我们揭示了通向自我的道路,以及走在这条路上的艰难,他是揭示生存意义的先行者,他本人与其诗文构成强大的互文,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坐标。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公元365年—427年)是东晋著名的诗人和隐士。钟蝾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鲁迅先生说他“是我们中同赫赫有名的大隐”一说到“隐士”,人们就会联想起鲁迅说的另一句话:“隐士和官僚是最接近的。”因而肯定陶渊明是隐士,似乎就等于否定了陶渊明的人格及其作品。一些人也正是用这种政治图解式的报论方法来评价陶渊明的。说他的归隐是逃避现实,激流勇退;是“耻事二姓”的封建愚忠;是“反现实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9.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府青田县南田(今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区)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名臣之一。在民间传说中,刘基是一个神秘色彩很浓、神乎近妖的人物。其实历史上的刘基并不是这样的。兹就刘基的哲学思想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被明王朝追溢为“太师文成公”的刘基(字伯温),一生充满神奇色彩,曾给后人留下出神入化的口碑形象。笔者早在孩提时,即对刘伯温的行世事迹略有所闻,进入大学就读历史系后,虽说增添充实了一些内容,但终究仍未超出刘基作为军事一政治谋略家的既定形象。直到新近捧读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周群博士的新著《刘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笔者才充分了解了刘基的生平与思想。作为第一部叙述刘基生平并评析其思想的学术专著,《刘基评传》的出版有助于人们更加完整全面地认识刘基这位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杰出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1.
名词辨正     
北京时间并非北京市的当时时间,而是指东经120度的时间,当播报“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12点整”时,北京市当地时间实际是11点45分36秒。火石打火机用的火石,并不是石头,而是铁和铈、镧的合金。糯米纸并不是用糯米做成的纸,它是用淀粉加上大约50%的明胶和少量的卵磷脂,制成的一  相似文献   

12.
《源流》2007,(10)
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八岁华裔女童邹奇奇(英文名Adora Svitak)被海外媒体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由她所写的故事集《飞扬的手指》出版后轰动美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的思想始终贯串着爱国主义的主线,这是无可非议的,但这并不是他思想的全部。他的思想除了有积极爱国的一面,还有消极归隐的一面,这两方面虽有主次之分,但都是构成辛弃疾思想的因素。因此,研究他的归隐思想,不但对正确地评价辛弃疾其人,而且对进一步理解他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都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过去有的评论也涉及了这个问题,但或者不够深入,或者有些片面,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宋代思乡归隐词处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带着特定的文化精神产生并发展起来,因而作品充分地展示出矛盾的心灵世界,曲折地映射出复杂的社会现实。同时,出于开掘心灵世界的特殊需要,宋代思乡归隐词又有自己特别倚重、特别擅长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并且赖之形成了它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5.
苏文辨正     
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虽称完备,而所收苏文仍有疏误,诸如脱文、错改、衍文、误收等。兹作分类辨正,以引起研究家注意  相似文献   

16.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文学动力说。西方的文学动力说主要体现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中。而中国的文学动力学说则体现在“发愤著书”说和庄子的思想体系中。比较其异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西文论的异质性,对我们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剩余法辨正     
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穆勒继承发展了培根的“三表法”和赫舍尔的九条规则中的成果,在其所著的《逻辑学体系:归纳和演绎》一书中,更为系统地阐述了五种探求现象间因果联系的归纳方法,逻辑史上称之为“穆勒五法”,即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  相似文献   

18.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文成人.元统元年(1333年)中进士,入仕途,“有志于尊君庇民”,虽在以后近四分之一世纪中,宦海浮沉,或被劾,或遭羁管,或被抑弃官,其忠元之心始终不变.待元朝快要土崩瓦解,才投奔朱元璋,助明开国.促使刘基政治上由忠元而投明这个一百八十度大转折的原因何在?论者各有说法.兹提出一些浅见,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中庸辨正     
澄清人们对中庸的一些误解 ,阐明中庸的本义主要是指 :适度 ,经权相济 ,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陈怀生 《老友》2013,(9):43-43
在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退休生活中,樟树市不少老年人崇尚文明,结缘翰墨,潜心著书。他们有的是为圆一个梦想,有的是为珍藏一段记忆,有的是为彰显个性。他们著书背后的故事都不一样,但有着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使夕阳更灿烂,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夙愿。在我的书架上,珍藏着12本樟树市老年人近几年出版的书。这些书的作者是各行各业的退休人员。长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