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郁离子》是一部寓言、故事兼议论的杂文集。它的作者刘基(1310—1375)是元末明初的政治家兼文坛宗主。刘基在元代至顺四年(1333)二十三岁时举进士,先后任过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等职。至正十七年(1357)冬,因受到执政者压抑,愤而弃官归隐浙江青田老家。两年多后,应朱元璋征召,从此在朱元璋军中“委心听命”,“运筹帷幄”(罗汝敬《覆瓿集  相似文献   

2.
《郁离子》(下简称《郁》)的作者是明代开国功臣刘基。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人。读书期间就表现得才识过人、卓荦不凡。二十岁参加元朝科举考试,登进士第,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浙江儒学副提举。在官场中因受压抑和排挤,旋弃官归隐。后出任浙东行省都事,又因反对招安方国珍,而弃官还青田。至正二十年,应朱元璋征召出山。他向朱元璋“敷陈王道”,出谋划策,深为朱倚重,尝称其为“吾子房也。”明初主要典章制度,大都是他和宋濂  相似文献   

3.
天一阁藏<明史稿·罗汝芳传>是<明史>纂修过程中留存下来最早的一篇罗汝芳的传文,而且是康熙三十年之前徐元文、万斯同所核定的416卷本<明史稿·罗汝芳传>之蓝本,而后再演变成徐氏<明史列传>、王鸿绪<明史稿>及<明史>诸本之<罗汝芳传>.这篇传文与416卷本<明史稿·罗汝芳传>相比,内容已相当成熟,当出万斯同之手.然而,从同卷传主姓氏看,该传却还保留着明史编纂初期"拈题分纂"的特点.由这种内容上的成熟与体例上的幼稚,笔者推测天一阁藏<明史稿·罗汝芳传>当是万斯同在审核分纂官所纂初稿时因不满意而自己重新起草的手稿.  相似文献   

4.
刘基寓言文学“寓”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史·刘基传》说,刘基“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渡并为一代文氛”赞誉极高,只是过于笼统,不能见其纹理.事实上,刘基的寓言文学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艺术上也达到很高的成就.本文不避浅陋,就刘基寓言文学‘慎”的特征谈谈自己的想法。高的特征之一:拟容取心,形象生动“拟容取心’,语出刘想《文心雕龙·比兴》,意即‘和拟事物的外表,摄取其精神实质。[1]。古时,比喻与比拟合论,“拟容取心”可谓刘基寓言文学的形象待征之一。“拟人化”是寓言文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寓言中的角色,可以是寓言人物,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甚至…  相似文献   

5.
论宋濂对传记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陈兰村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曾被“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史·本传》)。其文学上之成就,当推传记文创作最为突出。《四部备要》本《宋文宪公全集》收入以“传”为题的作品有60多篇,还有以“记”或“录”为题的人物传...  相似文献   

6.
将天一阁藏<明史稿>之<郝杰传>的朱墨文和<明实录>、313卷本<明史纪传>、416卷本<明史>、162卷本<明史列传稿>、185卷本<明史稿列传>及通行本<明史>中的<郝杰传>进行详细比较,可以断定,天一阁藏<明史稿>之<郝杰传>的撰成时间在实录之后、其他诸卷本之前.诸卷本<郝杰传>的排序大略为:实录本→阁藏本→313卷本→416卷本→162卷本→185卷本→通行本.这有助于解决天一阁藏<明史稿>的作者问题.  相似文献   

7.
《明史·太祖本纪》于朱元璋家世多语焉不详,尤以“父母兄相继殁”一句为最。这一问题涉及朱元璋兄弟姊妹、父母兄死葬先后顺序、刘继祖赠地等方面。经过考证,朱元璋兄弟四人,另有两姊。元至正四年(1344),其父亲、长兄、母亲相继过世,而仲兄、叔兄尚在人世,后皆死于元末战乱。刘继祖赠地颇为曲折,并非《明史》记载之简单。  相似文献   

8.
胡大海,生年不详,卒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生前系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中的杰出将领。关于胡大海之籍贯,《辞海·中国古代史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中国历史人物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均作“濠州虹(今江苏泗洪东南)人”。笔者对此有异议.一、“濠州”应作“泗州”胡大海之籍贯,《明史》(中华书局点校长)卷一三三,页三八七八《圳大海f号》:“胡大海,字通甫,虹人。”知胡大海是元末虹县人。据《元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五九,负一四一六、页一四  相似文献   

9.
《茌邑三先生合刻》是明代王阳明再传弟子张后觉及后觉弟子孟秋、赵维新的著作合集。该集流传不广,但从中可看出阳明心学在北方的流传与影响,故该书有一定的文献价值。《明史》与《四库全书总目》对张后觉的《弘山集》著录以及《明史·赵维新传》都存在问题,通过对《茌邑三先生合刻》版本源流情况的梳理,可以纠正《明史》与《总目》之错误。  相似文献   

10.
明太祖与谋臣刘基共创军卫法,以为明朝的军事制度。在全国范围设置都司、卫、所,作为巩固统治和实施政策的实力基础。其在广西所设卫所及其迁徙,与明朝和广西各族关系发展变化有密切关系,而《明史》土司传、兵志、地理志及今人所绘历史地图册的记绘每多讹误,因据《明实录》将广西卫所设置迁徙情况作若干考订,以为研究明代广西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二月,刘福通拥立韩林儿称帝于毫州,定国号曰“宋”,建元“龙凤”,各地反元的农民队伍大多尊奉之。朱元璋不仅接受了韩林儿所授的官爵,而且于每年正月朔旦设韩林儿御座于中书省,行庆贺礼,以示尊崇之意。刘基受朱元璋礼聘到金陵后,初遇行庆贺之礼,怒而不拜,云:“牧竖耳,奉之何为!”这一历史事实,史家称为“撤座之说”。  相似文献   

12.
陈诚的《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是明代惟一的亲历西域实录。比勘《西域番国志》与《明史.西域传》,确定《明史.西域传》采摭《西域番国志》的版本系统,进一步评述《西域番国志》的文献价值,以探讨《西域番国志》在《明史.西域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 王维籍里考辨关于王维的籍里,《旧唐书》本传云其为“太原祁人”,《唐才子传》云其为“太原人”,乃就其郡望而言。王维胞弟王缙,官至宰相,《新唐书》本传云其“本太原祁人”。王维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当无异议。至于王维实际籍里,即其家在何处尚存疑义。王维集中著名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题下自注:“时年十七。”该诗系作者重阳日在异乡思念家中诸兄弟而作,题中所云之“山东”,当其故乡,即其十七岁出游时弟妹们所居之处,王维少年时期当亦居住在那里的。  相似文献   

14.
《明史·西域传》中有名“牙兰”者,原为土鲁番攻守哈密的主将,后投归明王朝,徙居肃州塞内。研究“牙兰”氏,是研究明代撒里畏兀儿史的重要课题,而且对研究古代回纥王室氏族“药罗葛”的历史迁徙有重大意义。本文就此谈些粗浅认识。一、“牙兰”、“伊兰”、“牙木兰”为同音异译《明史·西域传》中的“牙兰”,《明会要》记作“伊兰”,并且作了注释:“旧作牙兰”。说明“牙兰”和“伊兰”为同音异译。《明实录》和《明史纪事本未》在成化、弘  相似文献   

15.
一刘基是明代开国功臣之一,也是元末明初颇负盛名的诗文作家。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刘基出任浙东行省都事,因“招抚”方国珍一事跟上司意见不合,十月罢职,羁管于越州。至正  相似文献   

16.
《明史》中的《郑和传》,记录了我国著名的回族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史事和他建立的勋业。尽管该《传》详略失宜,错误之处不少,但仍是研究郑和的最基本史料。本文拟就《郑和传》中所记郑和事迹,表一管之见。 1 《明史》虽为郑和立传,可是内容却十分简单,该《传》全文不过七百五十多字,而对于郑和生平的记录,只有三十字。对郑和的出身、家庭、原来的姓氏,民族等,均茫无记载。修《明史》者对于这一个当时就闻名于海内外的伟大航海先驱,为什么  相似文献   

17.
《郁离子》是刘基著作中兼有文学、历史等价值的最重要的一部书。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幼颖异”,元朝至顺年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起为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为台丞所阻,再投劾归”。他“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时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刘基生当元末,政治黑暗,经济萧条,兵害频生,天灾不断,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趋激化,人民生活陷于绝境。至正八年(1348),世以浮海贩盐为业的黄岩人方周珍率众数千  相似文献   

18.
李好古及《张生煮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好古,生卒年不详。今行曹栋亭本、天一阁本《录鬼簿》将其列入《前辈才人》篇,并于其名下记其里贯。曹栋亭本记其为“保定人,或云西平人”;天一阁本记其为“东平人”。孙楷第在《元曲家考略》中根据许有士《至正集》《和原功钓台寄李好古韵》诗句“可人章遇吾乡彦,袖得春风入帝城”,认为“有壬先世居颍,后徒汤阴。李好古籍贯,据曹栋亭本《录鬼簿》之又一说,为西平人。据《元史》《地理志》,汝宁府所领县有西平。  相似文献   

19.
张士诚(?——1367年),小字九四,淮南泰州(今江苏泰县)白驹场人。泰州濒临大海,有盐场,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以操舟运盐为业,缘私作奸利”(《明史·张士诚传》)。平日,张士诚常鬻盐富豪之家,或被其白眼凌辱,或被取盐不给分文。由此,他忿恨在心已久。1353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遂率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几人,“灭诸富家,纵火焚其庐舍”,后由于“自惧获罪”,便揭竿而起。时  相似文献   

20.
刊在《明史》卷332西域传四的撒马儿罕传,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以朝贡记录为中心的年代记(编年体形式的部分)。乍一看,这是很整齐的,好象是把《明实录》概括、整理而成的。但是,进行考察,就不难发现,它并不一定都是简单地摘自《明实录》。 那么,先看一下这次所考证的《明史》撒马儿罕传“成化十九年条”(把全文分成a、b、c、d、e、f六个部分,是因为便于解释。以下,别的引用史料也同此)。 《明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