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五四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史学初步建立的时期。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学力图摒弃杜撰和编造,从真实出发,重建科学的古史体系;在中西学术交融的学术背景下,五四时期的史学表现出了区别于传统史学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内容、观点上开始具备了现代史学的因素和要求;五四时期在史学人才的培养、史学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史学刊物的创办等方面也具有了现代史学的初步规模。所以,五四时期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第一次真正高峰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都市通俗文学主要是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完成自身改良的。它萌芽于20世纪初"十里洋场"的上海,清末民初逐渐定型,延续至40年代末。在艺术形式、思想内容上它自晚清开始出现了现代性意义的转型,反映了脱胎于传统又执着于现代指向的艰难嬗变。  相似文献   

3.
朱谦之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尤在史学方面的成果更为突出。他早年留学日本,引介黑格尔、孔德等人的历史哲学,并力主将二者结合起来,以探究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道路。他深谙中西方史学发展自身的历史,认为中西史学的发展分为故事的、教训的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并总结出各个阶段的特点,力图归纳出其中的规律。他创办《现代史学》杂志,将现代作为历史研究的重点,尤其关注社会史和经济史。朱谦之对西方历史哲学的引介、关于中西史学的论述、关于史学的任务和方法等多具真知灼见,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对中国史学的现代转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曾在民初凭借《玉梨魂》名噪一时的徐枕亚不但没有得到张恨水等通俗文学作家的认同和推崇,反而遭到了他们的否定和拒斥。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张恨水等通俗文学作家对小说叙事特征的凸显、对读者审美取向的迎合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徐枕亚文坛地位的变动密切相关。在现代通俗文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中梳理这一现象,可以厘清通俗文学嬗变的历史轨辙——张恨水等通俗文学作家正是在辩证否定徐枕亚其人其文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传统因素的扬弃和对新文学话语的接纳,赋予通俗文学以现代品格,确立起清晰的读者本位意识,使现代通俗文学在革新的过程中获得了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正面临着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通俗文学能否入史 ,另一个问题是对拟入史的通俗文学作品应采取一种怎样的批评标准。显然 ,这两个问题是否能妥当解决 ,不仅仅关系到通俗文学价值本身的认识 ,还关乎治史者的史学观的逐渐完善 ,关乎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理性客观。正是在这样的意义层面上 ,汤哲声先生的这部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研究专著《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重庆出版社 1999年 1月版 )也就具有了特有的时代意义与学术价值。这几年新出版的几部现代文学史著作已经将部分通俗小说作家及其作品收入 ,这是对文学史的…  相似文献   

6.
在晚清学制转型中,经学的学科定位与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形成密切相关。在传统的书院及各级官学中,经学占据重要地位,但在晚清西学东渐之后,经学地位有所下降。尽管张之洞在拟定新学制时予经学以崇高地位,但因其无法适应新式学堂讲授及学科整合的需要,难以在现代学科体系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在现代学科体系观照下,经学及其所属之庞大的经部典籍如何纳入现代知识体系中,遂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四部分类法之经部被拆散归并于文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现代学科体系中,经学难以在现代学科体系中找到生存空间,逐渐趋于消亡。  相似文献   

7.
周晓明 《江汉论坛》2008,1(5):81-83
论者所谓的"现代中国文学"①,涵盖通常所说的"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两大学科分支.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既是一种文学研究,也是一种史学研究.例如,在现有国家学科分类体系中,上述两大学科分支合二为一,被命名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国标学科代码75031).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历史学的专业化过程中,法人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合著的《史学原论》曾发挥重要的作用。"五四"前后,此书传入中国,借助各种途径,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史学的发展。《史学原论》不仅作为当时各大学历史系史学研究法性质课程的教材,而且成为中国史家建构史学方法论体系的范本之一。胡适、梁启超、傅斯年等人的史学思想均有《史学原论》的烙印。《史学原论》所提出的各种观念或规则在传播过程中,被接受者根据个人思想取向加以分解重组,沉淀在专业史家的日常实践中,构成了中国现代史学的方法论基础。近代中国史家不论对《史学原论》表示欢迎还是批判,事实上都仅彰显了它的史料学面相,而忽略了"撰写历史"才是其核心关怀,由此误导中国现代史学偏向考据一途。  相似文献   

9.
"二朱"同时执掌中大文史学研究所和史学系,共同制定史学系课程,协力创办史学专业刊物,以现代史学研究为学术实践,积极倡导文化史研究,以"文化学派"自居,并将人才培养视为纽带,逐步形成了从治学志趣、学术实践和教学方针三位一体的所(系)建设框架,对中大史学学科的建设和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丰富了民国史坛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是对现代的反动.后现代对既有秩序的颠覆,使学界对通俗丈学等边缘文类进行重估和定位.台湾文学研究界从现代性的角度反思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的传统分类,肯定台湾通俗文学的价值和地位;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从来就不是泾渭分明的,不应做刻板划分,最重要的还是文学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上半个世纪的战争与下半个世纪的长期动乱构成了 2 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发展的重要背景 ,它提供了求解 2 0世纪中国文论许多理论难点的锁钥 ;这一时期包括文学学术在内的政治化趋势是内部需要与外部需要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学审美特性的丧失关键是对文学人学特性的漠视。  相似文献   

12.
叶维廉反思现代文学研究的真知灼见,长期为他在古典美学和比较文学领域的成就所掩盖.综观叶维廉现代文学研究的思想,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以"历史整体性"的思维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探寻现代文学传统的新质,使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当代文学贯通起来;其二,批判五四后的"定型思维"及其危害,以此展开对现代性思维专制的批判,显现其文学现代性反思的独特路径.叶维廉接续历史的整体之思的意义和价值,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启示显得尤为深刻.  相似文献   

13.
爬梳中国现代文学进化观与道家文化的关系,其意义应当不仅仅在于寻证二者之间的深层意义关联,而且能够复活中国现代文学丰富、生动的历史多元化状貌,贴近现代文化人那种面对多元性“传统”所表现出来的批判与拥抱相互交织的矛盾心态,并能说明自五四以来的文学现代性生成的主体性、本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开放式课堂是目前《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尝试,它的创建促进了师生平等民主关系的实现,本着成功导向和正面鼓励为主的教育理念,允许学生在犯错中成长,在探索中成才。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独立的思索和发现提供了尽可能大的空间,有利于培养文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现代理性来解释,宁静与癫狂植根于生存感受及相应的生存方式与态度。宁静是理性的,精神深处暴动的本我被自我与超我的良知所抑制,生命与意志驯服于内在的与外在的标准,即按道德与真理的规范而思而行。道德与真理是习得的,具有精神的继承性。因此,宁静的文学精神是传统的、古典的、贵族的,癫狂的文学精神,源自本能意志的非现实性与欲望的无限制性;源于对理性排斥的无意识支配,常常是压抑的精神爆发的结果。现代精神的作家即自由地表现原始意志与幽暗的梦幻,从而有别于传统的宁静与驯服。因而癫狂的文学精神则是反传统的、现代的、反贵族化的。癫狂的心理是打破了传统的道德规范,从人的生命深处释放出了出自本能的种种欲望和冲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实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并隐含着三种著述范式的发展与嬗变:20~40年代的新文学史主要以语体/文化为中心,以科学性的进化论为内核,是新文学的合法化叙事;50~70年代的新文学史主要以作家/政治为中心,以阶级性的反映论为内核,是新中国的合法化叙事;80~90年代的新文学史主要以文本/美学为中心,以现代性的生成论为内核,是新时代的合法化叙事。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学曾对国内的现代文学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但随着国际学术交流日益便捷和频繁,汉学的异质性力量已经衰减,有必要在学术逻辑的层面上对其进行客观检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兴起,是汉学自身发展的产物,而它在国内引发的学术焦虑.则与20世纪末中国的文化反思和学术转型密切相关.因此,尽管在今天看来,汉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有追随西方学术热点、受制流行理论之嫌,但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仍显示了活跃的学术创造力,而且它与国内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关系,已成为我们面对的学术新传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发生,与古代传奇文体有着密切的关联.现代作家不仅从本事的角度仿作传奇故事,创作了仿传奇的历史小说,而且也从形体的角度拟作历史传奇,写作了拟传奇的历史小说.前者在情感故事中重塑了女性的形象,对女性进行了新的发现,后者则从文人传奇中接续了中国文人的传统,并展示了其现代性的特征.二者作为现代历史小说的传奇体,以"再续传奇"的方式参与到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发生中.  相似文献   

19.
莫让华文文学等于华人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鹏程 《东南学术》2004,(2):158-159
周宁先生"走向一体化的世界华文文学"一文,反对以往"海外华文文学"的观念,提出多中心、跨国界,以文学想象为疆域的"文学中华"新设想,我当然是赞成的.我稍早在"华文文学新世界"诸文中也就是如此主张,故同声相应,颇有行空谷而闻足音之感.  相似文献   

20.
进化论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主流,中国近代进化论在纵向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四个时期,鸦片战争时期为萌芽时期:戊戌变法时期为发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为鼎盛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为衰落时期.中国近代进化论的发展呈现阶梯状特点,表现出由进化历史观上升为进化政治观再到进化世界现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