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宁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63-67
作家兼译者身份的“传奇式女子”张爱玲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上掀起过一波又一波“张热”.本文选取其译者身份,以其译作《海上花》为个案,从阐释翻译角度对这一翻译过程进行解读,以期了解其国语译注本与英语译本在翻译过程中的异与同,抛砖引玉,为张爱玲翻译研究做些微贡献. 相似文献
2.
赵炎秋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4):78-83
<海上花列传>的人物形象既有艺术的概括性.又有生活的现实性,形象鲜明,性格统一,人物之间很少雷同.小说人物塑造艺术高超,作者善于使用曲笔,善于扣住性格特征,步步深化、完善,在人物的相互关系中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时,小说成功运用了写实、白描,以及多层显现、由表及里,关键之处最后点出等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3.
《海上花列传》青楼世界的都市文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的上海是经济繁华的欲望都市,妓院是滋生其中的“恶之花”。《海上花列传》通过上海青楼中一群妓女和狎客的故事,折射出上海的都市文明。这种文明有着日常生活商业化、人际关系非道德化、两性情感功利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45-147
《海上花列传》生动描述了上海洋场的妓女与恩客情欲纠葛的故事。在欲望的纠葛中,回归正常的家庭伦理生活是她们的梦想;辛苦挣扎与落寞是从良路上的常态;心如止水的绝望,是认清现实后,对朴素从良愿望遥不可及心境的写照;和恩客幻真幻假的情爱使其从良没了可靠对象,而对妓女职业本身的诟病更使社会对其从良理想产生了质疑和反驳。 相似文献
5.
王宁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4-108
张爱玲以她卓越的创作与翻译成就成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国内对张爱玲的研究明显偏重于她的创作。本文拟以张爱玲译作《海上花》为个案,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这一文本进行解读,以期对其翻译观进行梳理,抛砖引玉,为张爱玲翻译研究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陆杰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Z1)
《海上花列传》是清末“狭邪小说”代表作,作者韩邦庆以平淡自然的风格结束了《红楼梦》对狭邪小说的影响,首次采用报刊作为小说的传播方式,现代都市小说亦从此初具雏形。然而,《海上花列传》并未突破清末的“改良”思潮,表现出极具当时时代特色的瞻前顾后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8.
9.
李永东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87-91
《海上花列传》叙述的主要是外乡人情迷洋场花界的故事。诱惑与吞噬,是外乡人与上海租界空间的关系的命意所在;寻找与滞留、拯救与陷入的故事延展,进一步表明上海对乡下人的捕获与掌控。上海租界的城市景观与消费娱乐空间,诱导、鼓励着外乡人享受繁华的欲望,使其沉沦,蜕变成远离乡村原则的“上海人”。与此同时,原来乡间培养起来的邻里亲属情谊,很快土崩瓦解。上海的妓院是爱情的冒险场,是危险的愉悦空间,这里的情感模式脱离了传统的伦理秩序。“供租用的女人”所提供的真假难辨的感情让晚清子弟感受到了恋爱的高峰体验。不过,上海花界的感情关系属于错位的爱情。 相似文献
10.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3):93-102
晚清小说《风月梦》和《海上花列传》分别以扬州和上海为叙事背景,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城市意象的展示,揭示了近代转型期江南城市的不同转变。前者对扬州城市意象的书写反映出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追怀,向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而后者对上海城市意象的书写中则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形态的认可,对现代都市价值观的认同。在这两种不同的城市书写中,一方面反映了近代转型期江南城市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也传达出作者对现代都市价值观念的某种认同。 相似文献
11.
朱旭晨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1):28-31
作为传主的张爱玲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成为众多传记作者的聚焦点。迄今,已出版的张爱玲传近七十部。从学理角度考察,这些传记已初具研究对象的独立、驳杂与丰富性。回顾与总结张爱玲传记写作及研究的整体状况,对传记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普范性,对传记创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袁良骏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5(2):16-22
夏志清先生的张爱玲论,自有他的机遇和贡献;然而,他对张爱玲的过分溢美甚至吹捧,特别是他对《秧歌》、《赤地之恋》等"反共反华"坏作品的廉价吹捧,已经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夏先生对张爱玲所做的,正是"捧杀"——这大概是夏先生始料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与张爱玲是公认的海派文学的代表,但对于二者的相似与相异性,学术界、包括王安忆本人一直都无定论,存在颇多争议之处。论文在海派文学这个背景下,结合王安忆与张爱玲的具体作品和创作理论对二者进行比较,认为二者不同之处在于:面对现实的生活,张爱玲是典型的虚无主义的,王安忆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相同之处在于: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对普通人的关注和与政治的疏离。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和“女性主义小说”是张爱玲小说的两个代表特征,也是她笔下一段段残缺婚恋的关键词。于其中,能看到上海这个有着极其特殊地理位置和社会文化的都市对女性主义小说极为重要的影响,并从中体味到女性主义小说的精粹;能捕捉到上海人,尤其是上海女性对精致细腻生活的刻意追求;能体会到个性解放的思潮下市民阶层的转变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也能清晰而又模糊地看到都市中欲望对人的驱使与人对欲望的放纵。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思想不入正统,创作不入主流,却因其作品特殊的魅力吸引读者无数。本文勉力探奇,侧重从其独特的人生感悟及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两方面加以阐述。张爱玲人生感悟的独特性在于:(一)具有以悲为基调,悲喜调和的生命观。(二)具有个人的而非大众的,现实的而非理想的人生视角。(三)认为人生无爱而人性充满弱点。(四)认为人生安稳的一面有着永恒的意味。张爱玲将其独特的人生感悟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创造了一个苍凉而美丽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16.
李海燕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1):49-52
把张爱玲与张洁的婚恋小说放到一个逻辑框架里,从女性主义视野进行对照性的共时性研究,可以看出二张在对女性命运的体认和男权神话的消解中表现出女性命运的变异,以及中国女性的生命欲望、解放程度、女权状态。 相似文献
17.
邓寒梅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2):54-56
不同的身世阅历、艺术个性促使张爱玲王安忆在上海小说中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张爱玲的小说追求一种激光般的深度的艺术穿透力 ,她的意象化叙事与反讽叙事侧重于将读者的感受导入人的内心世界。王安忆则喜欢在广阔的时空里展开动人的画面 ,她的叙事由直观写实向元叙述的转变 ,表明了她追求的是广度的艺术辐射面。王安忆比张爱玲更具宽阔的文化视野与不懈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8.
张映晖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5):39-41
张爱玲凭借独特的身世和个人化的写作方式,既承袭了古典文学中的贵族气质和趣味,也兼具现代文学的平民意识和立场,从而赋予其小说以独特的张力效果,从中可探寻文本的阅读和阐释途径。 相似文献
19.
李晓峰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4):48-52
在张爱玲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中,弥漫着浓郁的“都市风情”。张爱玲从女性的视角和生活环境出发,重视人与景、人与物的联系。她长于在小说中对上海的街巷、公馆(公寓)的堂屋、阳台等的点染描绘。这些小景色、小环境往往成为她小说中人物重要的活动场所。她笔下的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互映衬,构成了上海都市风情的重要内容,也显示了张爱玲卓越的艺术才情。同时,张爱玲善于营造世态人情氛围,从而为她的“都市风情画”注入了日常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