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元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70-72
索绪尔指出任意性是符号的第一原则。任意观的意义重大而深远,但并不完美。最经常的情况是,符号在原则上已坡赋予了动机,然而,历史的改革却趋于磨去动机,而且这种动机不再被感知,符号通过纯粹的约定来发挥作用。从构词法和联觉语音象征等角度可探讨语言符号的动机性,通过分析动机性的来源,论证语言符号动机性的磨失。 相似文献
2.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6,(2)
冲击碾压法具有施工速度快、经济、有效加固深度深且适用范围广等特点,既可用于加固处理原位软弱地基,也可用于加固填土地基.以冲击碾压法工作原理为依据,以功能定理为基础,通过理论性假设,从牵引车输出功率的角度出发,推导出一种新的冲击碾压荷载下冲击能量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在计算冲击能量方面比其他方法更为便捷,但仍需要进一步得到工程实践的验证. 相似文献
3.
历史和社会科学之间长期来一直存在着一种不稳定的关系。历史学家首先想到的是过去的事情,而不是现在的事情,这是很自然的趋势。历史学家很少能无视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正象经济学家或社会学家很少能无视过去的历史事件是如何决定他们所研究的经济和社会;大多数人也都 相似文献
4.
根据现有的有关Fisher信息量的结论,通过逆危险率函数,推出了Fisher信息量的一种表达式,给出了一个被截尾的随机变量所保留的Fisher信息量和丢失的Fisher信息量的表达式,通过这种表达式可看到删失数据下Fisher信息量的组成成分。最后,得到了删失数据下Fisher信息量的一个性质。 相似文献
5.
非典突发事件冲击下的法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晨光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非典突发事件从新的角度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挑战。它不仅考验现行法律体系和政府体制,而且考验政府的法治观念。事实证明,只有法治才能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紧急状态来临时,在正常状态下被遮蔽的法律制度中的缺陷可以被暴露和发现,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制度,并实现法治的跳跃性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充分注意到紧急状态下立法的局限,把握适用紧急处置权的原则,及时对因紧急状态立法而出现的法律规范间的矛盾进行协调,健全相应的机制和制度,进一步完善法治。非典突发事件也集中揭示了我国宪政存在的问题。能否成功地应对突发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自觉地见微知著,从宪政角度认识问题,取决于能否制定和强化各种保证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法律机制和程序,从而推动我国宪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5):166-172
文莱在苏丹王的统治之下大力推行马来化、伊斯兰化和君主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同化非马来族和非伊斯兰教的国民。非马来语在全国统一的意识形态下构词和句法上受到官方语言马来语同化;第二语言英语在文莱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语言教育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它的社会地位。就文莱语言生态现状来看,少数民族语言正逐年减少而呈弱化、消亡趋势,语言多样性生存空间较小。 相似文献
7.
谭志满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1):38-41
语言人类学是语言学与人类学相互交又的一个边缘学科.语言人类学在产生之初主要是对"土著"后进民族的语言文化进行研究.在现阶段,语言人类学主要是对濒危语言的关注,并力图通过对濒危语言的抢救与研究未保存人类语言的多元格局,进而保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当前濒危语言研究的过程中,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其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曾丹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30-136
领域语言的发展变化受语言生态伦理的影响和制约。从现实空间领域来看,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生态关系的动态调整直接受制于族群语言立法,即国家语言规划。而不同方言间的强弱竞争、方言内部成员的优胜劣汰也都与使用者的价值理念和语言态度有着密切关系。从虚拟空间领域来看,网络语言与其他传统领域语言之间的双向互动需以语言生态伦理为依据和导向,而网络语言的自我孳乳也受使用者民族认知心理和内在语言知识的影响,在深层伦理规范的驱动下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从而实现语言生态的有序传承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英姿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3):20-25
我国自古便重视语言规范问题,语言规范观随着时代的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同。传统的雅正观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新中国成立后代之以纯洁观,现在则出现了和谐观。文章试图梳理中国语言规范观的发展历程并加以分析其不同,探讨语言规范观变化的原因,和谐语言规范观对构建和谐语言社会的意义等。 相似文献
10.
语言服务视角下的中国语言生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哨兵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27-31
"语言服务"的提出背景与研究现状崔:近些年,您多次在学术论文与学术活动中提及"语言服务"这一概念,您是出于什么考虑提出这一概念的呢?屈:近些年来我确实非常关注"语言服务"这一概念的论述、建设以及实践表现。2005年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国际论坛”上,我提交了论文《语言服务研究论纲》。以语言服务为主题写作这篇论文是基于当代中国语言生活与语言规划的大背景。国家语委曾多次提出有关语言服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12.
卢生芹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技术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反过来又反作用于文化,从而构成文化进化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中的高技术开发,必将推动民族文化的变革,并将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乃至整个文化系统中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3.
刘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80-83
全球化语境下,大众媒介的语言特点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文化逐渐侵蚀,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其他民族语言的本来面貌。大众媒介语言的全球化给语言教育和研究工作提出了挑战。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分析和掌握媒介语言新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调整相关政策、提出应对措施,从而促进民族语言文化的繁荣,以有效保护国家在国际传播格局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程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616-620
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变迁和人类文明进程的复杂性,语言的发展轨迹一直在理解与误解的过程中运行,彼此相互交错、相互博弈。同时,语言学流派中的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现代语法与传统语法、转换生成语法与美国结构主义、功能主义与形式主义也都是从各自研究视角探究语言本质,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有些方面形成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展开了语言理论之间的大博弈。这种语言学流派之间的理论博弈既反映了语言本质的复杂性,也折射了语言研究的动态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蒋静文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3):94-96
简单介绍了会话的基本原则,言语行为及不同语境的语义理解,阐述中西方的差异,使英语学习者了解讲英语的国家的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石岩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3)
语言的创新性,指的是语言使用者产生和理解无穷多句子的创造性能力.这种创造性能力有两种:一种是规则制约的,即运用语法规则创造从未被人们使用过的新的语言表达形式;另一种是"修辞语言"的创造力,即将已有的语言单位按照认知规律用于新的情景,是对语法规则的有意偏离.所以,语言的创新与修辞是紧密相关的.基于此,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出发,以拟声、谐音、仿拟、借代和隐喻等辞格为例,探讨语言使用者如何通过运用修辞手段创新语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陈峰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6-71
中国近代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随西学的风向而动。兰克式实证史学的传入和流行,煽起史料考证之风,塑造了在民国时期占据主流的史料学派。西方汉学特别是欧洲正统汉学的诱导和示范,使中国史学研究的领域、材料和方法出现重大调整。西学自身发生的蜕变,美国"新史学"的涌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上升、美国中国学的萌芽,也孕育和推动着中国史学不断变革。 相似文献
19.
语言文化差异下的翻译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大森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0(4):77-80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各国的民族文化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本文着重探讨了中英文化之间存在的典型差异及由此而产生的中英互译中的一些语言障碍。在跨语言翻译中 ,忽视中英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会导致交际混乱 ,甚至令人尴尬 ,出现不信任感。为此 ,本文对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尝试分析 ,并针对跨文化翻译交际中出现的一些语言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肖福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70-76
在我们将自然世界视为理性主体的表象世界时,自然语言或语言现象就作为了这种表象世界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理性存在的原因世界必然地提供着这种表象世界的先验理性基础,提供着语言现象经验的先验理性基础,即一种作为先验形式的语言原因存在;先验语言形式与语言现象的统一实质就是理性存在的统一;先验语言形式与语言现象的对立和统一因为回到理性存在过程而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