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新中国成立早期的中伊关系中,政治意识形态、谋求主权利益在中国对伊政策中成为重要考量;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后,政治、经济等其他利益考量开始出现在中国对伊关系中,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美国等外部力量对伊拉克的军事介入。而中国在伊战前后所采取的立场,则充分显现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取向。  相似文献   

2.
石油需求在中国能源发展中以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方式增长。中国的石油外交也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的主旋律。中东石油在中国海外油源中占有特殊地位,中国非常重视发展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关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驱动国家互动的最基本要素,中国石油外交最重要的考量亦是国家利益,中国对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外交具有政治与经济利益相辅相成、互动互利的特点。石油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极为重要,“石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由此凸现了石油外交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石油需求在中国能源发展中以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方式增长.中国的石油外交也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的主旋律.中东石油在中国海外油源中占有特殊地位,中国非常重视发展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关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驱动国家互动的最基本要素,中国石油外交最重要的考量亦是国家利益,中国对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外交具有政治与经济利益相辅相成、互动互利的特点.石油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极为重要,"石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由此凸现了石油外交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极具地缘战略价值的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是中国"大周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中东存在政治、经济、贸易、安全、文化等多方面利益。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中国获取中东利益时面临外部较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纷争四起、矛盾错综复杂的中东,中国需要具备强烈的风险意识,对其认知必须充分,分析必须深入,规避务必得当,以期把预期风险化解到最小,也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比较顺利地实现自己在中东尤其是海湾地区的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伊战前中伊两国间保持着长期的友好交往。伊战结束后,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倡导的伊拉克重建,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及俄国、阿拉伯国家合作,与伊拉克新政权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中国公司也积极参与了伊拉克的经济重建。与战前相比,中伊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即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能源合作的地位上升,中国从贸易顺差变为逆差,而中国公司的投资从一般制造业和建筑承包转向能源和高层次的制造业。中国对伊拉克新政权的外交政策和经济合作对于伊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保证了中国在伊的权益,在2014年6月以来伊拉克的动荡中,中国和伊拉克共同努力妥善保障了中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人文外交作为一种崭新的外交形式,是对当今国际关系领域中国家、市场与社会三者互动的有效应对,也是对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的有机整合。人文外交以软实力理论、国家形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文明对话理论为依托,在当今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外交实践则为人文外交的理论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对阿关系中,人文外交在各时期都促进了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当下,国际体系处于转型期,尤其是2010年年底以来阿拉伯世界所发生的社会和政治动荡,使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外交政策面临挑战。只有将人文外交继续作为我国对阿外交政策的重点,才能在政治动荡的阿拉伯世界始终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7.
自2011年初发生的阿拉伯政治变革运动,对中东地区包括中阿经贸、双边投资、工程承包、人员安全等在内的中国海外利益产生了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比亚,二是南北苏丹,三是能源供应。阿拉伯剧变对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海外利益提出了警示,中国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应对。鉴于中国企业此次在阿拉伯乱局中的受损经验,中国应该为日益壮大的海外利益建立起自己的对外大战略。  相似文献   

8.
政治沟通体制与多元利益群体利益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元利益群体并存的格局。不同的利益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如何在制度上规范这些诉求以保证诉求的合理性、诉求实现的可能性,是摆在政治学者、社会学者和经济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信息系统角度来论述该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东剧变对中国海外利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以来的阿拉伯政治变革运动,对中东地区包括中阿经贸、双边投资、工程承包、人员安全等在内的中国海外利益产生了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比亚,二是南北苏丹,三是能源供应。阿拉伯变局对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海外利益提出了警示,中国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应对。鉴于中国企业在这次阿拉伯变局中的受损教训,中国应为日益扩大的海外利益建立起自己的对外大战略。  相似文献   

10.
美英于3月20日对伊发动了战争,5月1日,布什总统宣布在伊的“大规模战斗”已经结束。至此,美结束了其“改造”伊拉克的第一阶段行动;第二阶段的工作是重建和掌控伊拉克,从中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第三阶段是在伊建立美式民主制度,作为样板供中东各国效仿。但战后,伊社会状况混乱,民不聊生,伊重建将面临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1.
伴随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迅速发展,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不断恶化。本文以"伊斯兰国"资金链为切入点,在梳理该组织发展历史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它的主要资金来源及流向,旨在厘清"伊斯兰国"的资金循环逻辑。在此基础上,论文进而分析了在中国逐步推进"丝路战略"的现实背景下,"伊斯兰国"组织对中国国家安全与海外利益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伊拉克战争为公众参与中国中东外交政策制定提供了机会,参与群体前所未有地扩大,参与途径全面拓展,不同意见的表达开始涌现,公众主动对外交建言献策,开始有意施加民意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公众意见开始成为外交部门对外传播国家主张的背景支撑和参考因素。公众因素开始成为中国制定中东外交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之一,但其影响力有限,更多是参考和制约作用,其影响正处于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13.
王东 《科学发展》2012,(4):10-17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日益加深,近一段时期关于中国经济崛起带来的许多需要探索的命题摆在了中国和世界面前。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需要准确把握未来中国的国家和国际定位,绸缪未来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让世界进一步了解未来中国进一步发展对世界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减少对中国崛起的误解和误判,避免带来更多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这其中包括四个相关命题:怎样看待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的崛起意味着什么?一个21世纪的中国将如何在世界民族之林崛起?中国在应对全球挑战和全球治理中又将如何定位?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深入探索和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既要依法合情保护,更要依法顺势发展。青少年在身心健康、个人发展、公共参与和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实现,将有力地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当前,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思想状况和利益诉求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少年权益保护和发展亦出现很多新情况,必须要更新观念,提出新的应对措施。上海城市发展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青少年对权益维护需求的差异度较大,同时,来沪青少年绝对数量的相对比重不断上升,他们的权益维护需求和现状应得到更多关注。青少年权益维护面临多重风险与压力,生活高成本已成为上海青少年权益受损的重要原因。培育青少年公共参与意识,引导青少年有序政治参与,都需要在公共政策层面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逐步构建上海特色的青少年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美以均坚决反对伊朗拥有核武器,且始终认为伊朗发展核技术旨在制造核武器,因此两国主张严格限制伊朗核活动。这是长期以来美以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基本共识,美以现政府仍持有此共识。但由于美国把伊朗核问题置于海湾乃至全球安全战略框架中考虑,伊朗核问题只是其安全战略框架的构成要素之一。除了伊朗核问题,美国也同样关注伊拉克问题、阿富汗问题等其他中东问题。而以色列则把伊朗核问题看作维护其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两国的安全战略目标在范围和轻重缓急上存在差异。因此,尽管美以两国均主张严格限制伊朗的核活动,但在限制手段和限制方式等方面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6.
Pan-Turkism emerged in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as an attempt to uniting all Turkic people along the Silk Road from the Mediterranean to China. After the ascent of modern Turkey under Mustafa Kemal as well as the Soviet incorporation of Central Asia, pan-Turkism had practically withered – although apparently not as an ideology. Indeed,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subsequent independence of the Central Asia republics have provided for the revival of the pan-Turkism vision, perceived by Beijing as a threat not only to its interests in Central Asia but, moreover, to Xinjiang’s internal stability and China’s sovereignty. While this vision could hardly be accomplished, China’s intensive preoccupation with pan-Turkism has facilitated its artificial resuscitation, though it appears already deceased. Xi Jinping’s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aims, among other things, at blocking pan-Turkism.  相似文献   

17.
伊拉克在战后启动了国家构建进程,建立了民主制度。然而,超越了伊拉克民族构建阶段的民主化进程,不利于民主化进程顺利发展,不但引发了教派冲突,而且对民族构建带来负面影响。只有推动民族构建进程,才能消除教派冲突的根源,使国家构建顺利开展,从而推动民主制度在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