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流动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世纪中叶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在人口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的模式是:农村→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并且这种模式至今仍为世界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然而,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率先步入人口城市化的若干发达国家其人口流动模式发生了令人瞩目的转变:特大或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农村,城市人口规模构成也发生相应变动。不少发达国家是经历了大城市“膨胀病”的阵痛,为其消极的社会经济后果付出巨大代价后才转入这一模式的。值得研究的是,这一转变是否标志着人口城市化进入了新阶段?其动因是什么?本文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2.
大城市人口郊区化与住宅空间分布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人口郊区化已经成为一些大城市 ,尤其成为像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人口郊区化与城市住宅空间分布呈现出新的关系 ,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人口郊区化与大城市住宅空间分布的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人口城市化不仅是一个城市人口在一国总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城市人口在不同规模的城市间分布不断变化、走向均衡的过程。尽管各个国家对大中小城市的划分没有统一标准,但目前从世界范围看,仍可发现人口城市化有在大城市加速增长,而在中小城市则增长缓慢,甚至有停滞、下降的趋势。如[表1]所示,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口比重由1950年的25.8%增至1975年的33.66%,据预测还将继续增长;而五十万人以下的中小城市的人口比重则逐年下降,由1950年的64.82降至1975年的56.07%。  相似文献   

4.
<正> 在巴黎举行的“一九八四年大都市讨论会”,描绘了2000年世界城市的前景:那时墨西哥城有3,100万人口,圣保罗2,580万,东京和横滨都是2,420万,纽约和新泽西则各有2,280万,上海人口是2,270万,北京1,990万。目前,有20多个大城市的人口超过了500万,到本世纪末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将有25个。可见,人口城市化的问题在现在和将来依然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在整个世界的人口城市化问题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城市化尤为引人关注。这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如何应对大城市人口压力成为现阶段的重要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研究认为,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集中化、大型化,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必然带来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城市公共设施不堪负荷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建国以后中国各级规模城市的增长状况和新设置城市的规模和数量,本文探讨了近50年来中国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地位的变化以及在现阶段对大城市的发展进行控制给中国城市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中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现行城市发展方针既不符合大城市超前发展的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也不适应中国的国情和80年代以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未来中国的大城市需要而且必然会有较大的发展,对大城市的成长进行压制是不正确的,也是不能奏效的,只能进行合理的调控和指导。中国的城市化应当是兼顾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效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实现城市集体化内涵式发展的可持续的城市化,应当从追求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数量扩张转变为以增强城市功能、促进城市人口适度集中为重点。  相似文献   

7.
“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被用于概指大城市发展所导致的各种社会、经济乃至政治问题。但近十余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经济学家和城市经济学家对“过度城市化”这一概念本身提出了置疑,并开始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和大城市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本文围绕“过度城市化”问题所引发的争议,对不同观点进行全面述评,指出:大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乃至政治背景。只要中国采取合适的城市化战略,是完全可以避免“大城市病”的。最后,作者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大城市发展政策特别是人口政策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黄荣清 《人口研究》2008,32(1):34-42
郊区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大城市已普遍进入郊区化时期.文章对学者们最早提出的郊区化典型城市--北京作了详细讨论,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人口流动的主流是集中,人口分布的变化是市区人口调整,城市发展是市区地域扩张,因此,它应该属于城市化阶段而不是郊区化.文章阐述了城市从城市化到郊区化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各区域的人口变动特征,认为中国大城市的发展,除个别城市,如上海市外,目前尚处于城市化阶段.  相似文献   

9.
毛新雅  翟振武 《西北人口》2012,33(3):1-5,11
城市化的实践进程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口城市化往往遵循"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或者"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空间路径而展开。文章对"空间循环假说"、ROXY指数方法、"区域城市化"概念以及"差别城市化理论"等人口城市化空间路径理论的演绎进行了梳理,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结合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特点,文章认为,人口城市化空间路径理论与研究对中国城市化的道路模式、区域规划以及都市圈与城市群区域人口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口的高度集中是大城市的显著特征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城市人口在迅速增长.十九世纪初,居民人数在10万人以上的城市全世界只有45个.然而,到都市化时期,拥有10万居民以上的城市却变得平平常常了.二十世纪初,全世界已有830个这样的城市.今天,一个拥有10万居民的城市已经失去了大城市的一切特征.目前,世界上评定大城市的人口标准起码在50万人以上,到二十世纪末大城市的人口标准可能达到100万人.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城市人口发展很快,仅从1950—1970年的20年间.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486座城市  相似文献   

11.
<正> 经济开发和人口城市化是两个密切相关的过程。经济开发的状况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人口城市化的程度,而人口城市化带来的“聚集优势”的效益,又能促进经济开发。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必须反映出经济开发与人口城市化的这种关系。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发展,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市”。这一方针依据长期以来城市人口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当前人口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看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从长远来看也符合历史所证明的城市发展规律。作为一个长期战略,这一方针的意义十分重大。经济发展史证明,当正确的政策与规划具有长期性、可行性并能持续推进,就会有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全球人口发展分化为两股互为逆向运动趋势的同时,相对应地,城市化发展也形成两大潮流。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在人口趋向稳定甚至减少的同时,城市化出现“U形回流”现象;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稍有发展、人口急剧增长的同时,个别大城市人口日益膨胀,形成严重的城市膨胀病。于是,有人对城市化这一趋势本身提出质疑,认为“U型回流”是对城市化的一种反动,而城市膨胀则是城市化弊端的集中表现。就此,我想通过分析,对城市化的概念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相似文献   

13.
刘娟 《人口学刊》2002,(6):23-26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人口结构体系中各种不同规模城市的比重发生变化,其中特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比重下降。另外,通过比较东、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人口结构发现,西部地区的城市人口结构不合理,大城市的比重过少。  相似文献   

14.
《人口学刊》2018,(5):86-99
本文以2000-2016年26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规模视角探究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收敛问题,分析人口迁移和户籍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及不同规模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大城市的绝对收敛速度高于中小城市以及特(超)大城市,而中小城市的条件收敛速度高于大城市以及特(超)大城市;从分周期的"动态收敛"看,整个周期内无论是绝对收敛还是相对收敛速度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而大城市以及特(超)大城市城乡收入差距的条件收敛速度逐渐超过了绝对收敛速度,在中小城市则表现为相反的走势。进一步分析影响城乡收入不平等因素,发现人口迁移显著缩小收入差距,且通过户籍城镇化机制发生作用,迁入人口若能顺利转变为城镇人口可缩小收入差距。目前在大城市中迁移人口获得城市户籍较难,而小城市相对而言获得城市户籍较为容易,在低于526.48万人的小规模城市中户籍城市化更加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这些发现对解决日益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户口迁移与户籍人口城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户口迁移是真正意义上的迁移,并与城镇化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2013年全年户口迁移业务的数据分析,系统考察中国人口的户口迁移现象以及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研究结果显示:户籍制度改革无法惠及所有人群,需要利用公共服务的全覆盖来弥补政策的不足;三类大城市城镇户口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并呈现出精英化倾向,大城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的方向应当在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前提下,向中低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有序、适当开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口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为促进户籍人口城镇化,应该将一批有潜力的中小城市做大、做强;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关键环节在于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妥善安排,在此过程中要防止“半城镇化”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城市地区地域类型多样,行政区划复杂,城乡人口的划分与统计存在问题也最多,因此更应该引起重视和研究。 一般地说,作为大城市地区城乡人口的划分与统计,至少应该考虑如下一些原则:(1)首先要符合大城市地区城乡人口的“质”的规定性,统计出的城乡人口比例基本能客观地反映出大城市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及社会经济发达程度。(2)符合大城市地区地域类型的序列结构和内在联系以及城乡人口分布和迁移变动的客观规律。(3)尽可能保持与现行政区划的一致性,以满足各项行政工作的需要。(4)统计的数据要具有横向(即与其它地区比较)和纵向(即与本区历史数据比较)的可比性。(5)指标简明,便于统计、不需要增加过繁的工作量,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国多年来虽然一直采取“严格控制大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但客观的事实是大城市并没有控制住,中等城市没有得到适当的发展,小城镇反而处于萎缩状态。目前的政策虽然比过去放宽得多,但限制城市发展的现象仍继续存在。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是因为或多或少存在着把人口城市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对立起来的倾向,采取  相似文献   

18.
截至1994年底统计,我国大陆设市城市已达622个。其中直辖市3个,地级市206个,县级市413个。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32个,50万至100万人口大城市41个,20万至50万人口中等城市177个,20万以下小城市372个。大、中、小城市结构由1988年的1∶1.5∶2.4改变为1∶2.81∶5.1,这个比例反映出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相结合的比较合理的城市结构体系。专家预测我国城市化未来进程将表现出三个动态规律:一是城市人口数量逐年增加、速度加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口城市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人口城市化则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中国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经济效率、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以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目前的人口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同经济发展不同步、大城市发展缓慢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国内外关于大城市空间增长的研究二战以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大量的农村人口纷纷向城市集聚,形成了一些人口密集,结构单一.规模超过50万,100万,乃至逾千万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迅速向外膨胀,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外扩散.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人口的再分布出现逆向,人口和就业由中心城市向郊区、小城镇、甚至更远的农村地区转移,称之为逆城市化.无论是郊区化还是逆城市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城市外围区域的增长快于中心城区,所以统称为非中心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