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大昕论证举例 《切韵》音系的三十六字母中,舌上音有知、彻、澄、泥四母,舌头音有端、透、定,泥四母。但据清代学者钱大昕(晓征,1728—1804)的考证,上古音无舌头、舌上之分。即《切韵》音系的知、彻、澄三母,在上古时代,其音读与端、透、定无异。为了阐明这个观点,他列举了三十条经传上的  相似文献   

2.
吉安方言今读中的古音遗迹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今读唇音“f”与零声母的字中有一部分仍读重唇:1、源于36母中“非、敷、奉”三纽的部分字今读与“滂”纽同。2、源于“微”纽的今读与“明”纽同;三、今读舌尖后音“zh,ch,sh”的仍保留中古读音;三、源于古日纽今读“r”声母的读与“泥”纽同。源于喻纽今读“r”声母的今保留了喻母的读音;四、源于“见、溪、群、精、清、从、心、邪、晓、匣”今读“jqx”的仍保留了中古读音;五、源于“微、影、喻”母R部分“疑”母今读零声母的仍保留了中古的读音  相似文献   

3.
同系声内部可以互转 ,舌音也不例外。下面以舌音端透定泥来内部互转为例 ,进一步论证这一重要的语音规律。从谐声关系看隹及以隹得声的谐声字全部在端透定内部互转。隹 ,《说文》云 :“鸟之短尾总名”。《唐韵》 :“职追切。”中古照三微韵。上古端母微韵。中古照三 ,上古归端的还有锥、骓。隹声字堆、碓 (用脚踏舂米的杵 ) ,《唐韵》 :“都队切。”端母字。推 ,透母。椎 ,中古澄母。上古归定母。谁 ,中古禅母 ,上古亦属定母。中古喻四字唯 (《易径》用“唯”)、惟 (《尚书》用“惟”)、维 (《诗经》用“维”)上古皆归定母。可见隹及隹声字…  相似文献   

4.
《三韵声汇》东音系统声母共14个,谚文标注为■、■、■、■、■、■、ロ、■、■、■、■、■、■、■,与现代韩语的松音系统吻合。其中端组声母中的一、四等字总体上符合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读舌头音■(t)、■(t?)。但是部分一、四等字和二、三等字的知组表现出与汉语端组字不同的发展趋势,存在与精组开、合口字合流的现象,读作齿头音■(ts)、■(ts?)。其原因在于端组字受到韩语腭化音的影响,而知组受到了韩语中■/ts、■/ts?、■/s的干扰。  相似文献   

5.
中古次浊音里有泥、娘、日三个声母。所谓“娘日二纽归泥”,是说上古没有娘日二纽,只有泥母。据研究,《切韵》时代,泥娘尚为一。中古以后,泥母分化为三:泥、娘、日。娘母问题比较麻烦些。王力先生曾说:“至于娘母虽然拟测为[(?)],使它与[(?)]、[(?)]、[(?)]相配,恐怕实际上只是个[n],与泥母没有分别。字母家要求整齐,就造出一个娘母来配知彻澄。”(《汉语音韵》66页)一九八○年,王力先生在《社会科学战  相似文献   

6.
关于《玄应音义》舌音的分合,诸家有不同看法。综合运用反切比较法、概率统计法和译音辩讹考察法对《玄应音义》中舌音声母进行穷尽式研究可以发现:《玄应音义》中舌音混注比例低,端知两组应该分立;从概率统计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属不同类别;从玄应注音体例和实际注音情况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区分清楚,没有混同;玄应为“文字品”比声中上咢声和舌头音代表字所作注音显示其语音中知、端组分立;译音词新译与旧译间对音用字的差异显示玄应语音中知、端二组声母有别。由此可以确定:《玄应音义》中作为声母音位,舌上音已经分立,少数后世的舌上音字残留读舌头音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除零声母外,罗山方言共有20个声母,均源于中古36个字母。但与普通话相比,其微母、邪母、疑母为普通话所无;舌尖后音的消失和因此而引起的舌尖前音及舌面前音的重新组合,非母、微母、邪母、泥母、来母及其他各母(包括零声母)的具体归字,都与普通话有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在闽南方言里,有一部中古属于鼻音声母的字,在其白读的时候,鼻音声母竟变为喉擦音声母。在其它汉语方言里,这是颇为少见的现象,我认为有提出讨论的必要。在这课题里我们将讨论到的有: a.由明(微)母变为匣母; b.由泥(日)母变为匣母; c.由疑母变为匣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初唐至中唐时期几种有代表性的语音资料的系统考察,认为舌上音"娘”母从舌头音"泥”母分化而独立的时间当在公元641年,并对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意见进行了辨正.  相似文献   

10.
平南闽南话保留了不少汉语上古音的形式并且深受平南粤方言的影响,历史音变的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点:保存了上古音鼻冠音声母[mb-]和[-],保留了上古音清界音声母[h-],有许多上古[st-]复辅音声母分化的字例……受粤方言的影响,平南闽南话产生了[∫]声母,「ts]、[tsh]两声母消失;鼻化韵大为减少,只剩五个(厦门话12个),塞韵尾[-k]消失,只剩下[-p]、[-t][-?]三个塞韵尾;鼻尾韵增加,共19个(厦门话13个)其中、、、四韵很可能是借自粤方言。  相似文献   

11.
中古日母字在东北官话方言中的今读情况,一般有零声母、[z]声母、[l]声母三种形式.其中,零声母类型按照中古韵摄分化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类:一是来自中古止摄日母字,如"儿、耳、二"等;另一是来自除止摄以外的日母字,今音开口呼字多读零声母齐齿呼,合口呼字多读零声母撮口呼.中古日母字声母今读零声母是东北方言(包括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在内)的重要特点之一,其演变过程与东北各民族间的语言接触有关.  相似文献   

12.
《安腔八音》是反映清末民国初福建福安方言音系的一部韵书。通过与现代福安方言、上古、中古声母的比较 ,论证《安腔八音》十七个声母的来源 ,进一步印证古无轻唇、古无舌上、娘日归泥、精组章组庄组三组合流、喻三归匣、全浊声母清音化等现象。  相似文献   

13.
巨峰方言处于冀鲁官话和胶辽官话两个官话次方言的交界地带,相对复杂。文章描写巨峰方言的语音系统,并分析六项语音特点,即中古端组、见组、日母字的读音,曾梗摄开口一二等入声字的读音,入声调的读音和两字组连读变调。端组和见组声母都有塞音型和塞擦音型两种读音类型,具体音值不同;日母有声母、声母、l声母和零声母四种读音;曾梗摄开口一二等入声字韵母多读作ei;从入声调读音上看,巨峰方言属于冀鲁官话;两字组的变调都发生在前字,前字为平调时最容易变调。  相似文献   

14.
前文论述了《尔雅》郭注反切上字,所反映的魏晋时期汉语语音在声母方面,重唇轻唇混切、舌头舌上混切,以及章组归端、庄组归精、娘日归泥诸特点,使我们明显地看出它们所保存的上古音痕迹。这些语音,既不全象周秦音,也不全象离之不远的中古《切韵》音,而是一个切切实实地由上古向中古发展的过渡音,因而是一份研究汉语语音史重要参考资料。下面就《尔雅》郭注的反切下字,探讨它所反映的魏晋  相似文献   

15.
沂南方言中的声母系统比较复杂,尤其是tc等五组声母分化之细,在现代方言中较为特殊和罕见.对此,本文着重在纵向上描绘了tc等五组声母的中古来源,同时也在横向上与普通话进行了比较,并绘出了tc等五组声母在沂南方言中的分布图.  相似文献   

16.
中古汉语36声母5音8大系,同系内部的几个声母皆可互转。我们从大量的语言现象中概括和总结出这一重要的语音规律。从汉字的谐声关系、古注、古书异文等十多个方面论证这一规律。利用它去认识和解释有关的语言现象,帮助我们从理论上解决古书中、大学中学教材中许许多多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四保话是一种较特殊的客家话。四保客家话不同于典型的客家话。四保话的音韵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一、中古“知”、“章”两组有些字声母读“牙音”(k-或kh-)。二、有卷舌辅音氓tζh-、ζ-。三、有鼻化韵。四、入声韵只有一个喉音韵尾:-?。五、有七个声调。  相似文献   

18.
重庆开县厚坝乡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小片。该语音系统包括19个声母,38个韵母,4个声调;古全浊声母今全部清化,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知庄章组及精组洪音今读舌尖前音[ts tsh s ];古泥来母不分;古晓组合口一二等与非组声母混合;入声塞音韵尾消失;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声归阳平。重庆开县的移民到邵东几年后,其方言的语音变化主要有:送气声母在阳平中气流减弱,韵母[yi]的韵尾逐渐变弱,与韵母[y]有合并趋势等。  相似文献   

19.
心母三源     
中古的心母字上古如何,目前尚很少有人作深入的研究。笔者通过对经籍异文和谐声字的考察,发现一部分心母字和端组、章组关系密切,一部分心母字和见组(包括晓匣)关系密切,一部分心母字和精组(邪母除外)、庄组关系密切。从而由此得出结论:中古的心母字来源于上古的舌音,齿音和喉音。来源于齿音者,上古即为心母。为了区别于中古的心母,祢之为古心母。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从《说文解字》的谐声系统和音系学讨论了在上古音单声母的研究中各家有分歧的前两个问题:来母、邪母和以母的音值问题,以及上古清唇鼻音声母的问题。认为把以母的声值拟为*l-,连带地把端知组等音值拟作各种边音是不妥当的。以母自身通转可拟为*l-,跟定母通转可拟为*d-。心母和以母的谐声,可拟为*sd-。从音系系统性上来说,鼻音和送气音及书晓的谐声关系不具备拟一整套清鼻音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