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朗同志新著《中国小说美学》,描述了中国小说美学历史演变的轨迹,揭橥了中国小说独特的理论范畴,提出不少独到的见解,如“小说的美学风貌”、“情节要适应读者美感心理”、“艺术形式美的规律”、“闲笔”等,最使人感兴趣的是作者对中国小说美学关于人物塑造这一基本课题的理论阐释和总结。重性格的美学传统《中国小说美学》认为,“中国小说美学强调,小说的中心是写人,是塑造典型住  相似文献   

2.
存在主义对汪曾祺小说影响是多层面的,它的本体论和自由选择等命题影响到了其作品的思想倾向,同时存在主义美学精神也制约了小说的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使一些作品染上了荒诞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3.
从主客体两方面创造性地分析小说的审美价值,论证了小说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是梁启超小说美学的历史功绩所在,而过分夸大小说的社会作用则是他小说美学的理论局限。梁启超小说美学的优缺点都与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启蒙立场分不开。  相似文献   

4.
法斯宾德与谢晋分别是德国和中国当代电影史上的情节剧大师,他们共同的美学追求是继承并发展了传统情节剧的电影形式,创造了一系列不同个性的时代女性悲剧形象,不仅把个人命运、个人情感悲剧同整个社会、历史紧密结合起来,而且还注重情节剧的大众化审美和娱乐因素,把影片的思想价值和观赏价值统一起来。由于具体文化语境和审美个性的差异,法斯宾德对人物情感与命运的展示充分利用了时代变迁的偶然性特点,是一种社会/伦理化的历史缩影;而谢晋对人物情感与命运的揭示则更紧密地联系具体政治因素的必然性影响,是一种政治/伦理化的现实写照。  相似文献   

5.
小说以及小说评点,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既是一定时代的集中反映,更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的集中反映。不研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审美心理结构,不研究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历史演进,任何小说研究或者小说评点研究都是浅薄的、苍白的,都不可能唤起蕴含其中的活的生命,更谈不上揭示它们的历史地位、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曾被人们称为上海洋场文化中的一朵"恶之花".作为都市文学的一个分支,在审美追求上,它既不同于以"乡村幻梦"来反映"城市梦魇"的京派小说,更迥异于同时代以茅盾的作品为代表的社会剖析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以一种独有的话语方式,对人类精神存在的展示,是源于新感觉派小说作家对社会、历史、生命以及自然的独特感受和艺术表达.它以其对怪、新、奇的现代性审美倾向的追求,给当时单调的传统主流文学园地吹来了一股异质的新风."新感觉派是中国文坛上第一支独立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其代表人物是穆时英和施蜇存.  相似文献   

7.
气韵美     
气韵,是中国文艺美学的独特形态,集中体现了中国文艺审美的基本特性:主体性哲学化美学. 气韵美学观念的形成气韵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观念,出现较晚,于六朝时期形成.然而,任何美学观念和形态都有一个孕育的过程,遂表现为历史动态运动.在这个动态的孕育过程中,文化条件的赋予,与之相关的美学范畴的逐步影响,传统的审美理想的积淀,是气韵美学范畴产生的因素.它先成活于绘画理论,进而植根于文学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8.
李俊国 《江汉论坛》2005,5(10):118-122
中国现代审美文化批评,自它形成之初,一直受到西方近现代艺术哲学,特别是康德、叔本华,以及博克、布洛、克罗齐、谷鲁斯等审美经验主义和艺术形式主义美学理论的影响.但是,在现代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的审美文学批评,又受到中国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多重语义制约,逐渐形成"中国式"的文学审美论.文章认为,现代中国审美文学批评的学理特色在于文学审美的大众普适性,文学审美的超功利机制、文学审美的潜在社会功能.进而,在现代中国文化语境中,评析了审美救世在政治革命、思想启蒙这两种文化思潮之外的多种文化意义,并结合20世纪人类技术文明时代艺术"自为"的全球性文化语境,评析现代中国审美文学批评的功能悖论.  相似文献   

9.
作为再现艺术的中国古典小说深受绘画美学的影响。中国绘画美学中表现出来的生生不息、回旋往复的宇宙观和以流动视点为特征的散点透视法无论对小说环境场面的局部描绘,还是在小说整体布局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制约作用,由此形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独特的审美时空。当前美学界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这一独特的审美特征所作的理论研究还较为罕见,本文试图从审美时空观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一粗线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0.
短篇小说<日用家当>反映了在白人主流文化社会中黑人传统文化的认同问题.作者爱丽丝*沃克将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赋予了象征意义,它们组成了一个带有意指的文化符号系统.作者透过这些符号具体形象的表层意义传递着其中所蕴涵的文化观念、思想,充分表达了美国黑人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期盼.小说的多维象征意义实现了文学的模糊性美学价值,体现了美国黑人的美学价值观,也提供给读者更宽广的解读空间和更丰富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依据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美学的中国特色制约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维度.美学的中国特色可以概括为: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把文学艺术视为审美意识形态;它规范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形态,其主要表现是:一、以人为本的文学批评,以解放全人类和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己任;二、天人合一的文学批评,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对立统一的价值体系;三、和谐统一的文学批评,追求和而不同、多样统一、多元共存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态势.它外显为革命实践性、伦理意识形态性、整合和谐性的美学特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应坚持美学批评与史学批评相统一的原则,运用审美艺术标准与意识形态标准相结合的批评标准,操作中把审美艺术标准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2.
以近三十年为考察时段,关于中国文学理论"转型"的提法颇多.就研究观念来看,"内转外突"模式存在着深层的弊端,而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的角度不失为一种较为客观全面的考察策略.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是最为行之有效的.以此为视角,不难发现,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逐渐破除了原有的"社会-政治"型式,向着新的"审美-历史"型式迈进.表现为审芙因素、形式因素的内部研究比重逐渐提升,涉及诸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外部研究也转换着其展现方式,内部与外部、审美因素与社会历史因素相互影响,此消彼长,不断谋求彼此之间的和谐比重,以促成"审美-历史"型式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3.
刘鹤 《浙江社会科学》2008,1(6):112-116
郁达夫与川端康成在家庭背景、创作思想、艺术表现等诸多方面都有较多相近之处,特别是郁达夫的短篇小说<迟桂花>与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艺术特色、美感特征等方面存在更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两篇小说的美学风格、审美意境和女性美的独特的审美视角进行比照,以期从美感特征和审美意识方面研究郁达夫与川端康成这两位文学大师在小说创作中美学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正> 传统美学一大弊端就是将审美只局限在文化社会层次上,试图用单一的审美规律或美的本质把握概括所有审美现象,这样就难免胶柱鼓瑟,立论片面,而被人们随意否定证伪。这也是现代美学尽量回避对美的规律或本质探讨的原因。其实,有现象就有规律、就有本质。问题是审美现象尽管就其整体属性而言属于文化属于社会,但它的构成却不仅仅是文化社会因素。从系统本体美论观点来看,在审美系统中获得文化社会属性的诸多结构或制约因素,其本身往往都是前文化物理生理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及其制约条件同样是审美规律的有机组  相似文献   

15.
话本小说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本小说,是小说的一个分支,之所以能在我国文学史上彪炳千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准确而生动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和民族的文化精神。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俗文学之一的话本小说,在建立自身艺术美学体系时,除了深深地植根于市民社会的广袤土壤、与人民大众呼吸与共之外,还在不断地探求新的艺术之路,形成了独特的、富有鲜明个性和无穷艺术魅力的美学传统。它具体表现为:小说的体制全、故事奇、结构巧、人物新、语言俗(通俗)。这些美学特征,是中国近代小说美学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典美学里,意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在漫漫两千多年里,有关审美意象的理论十分丰富.如果对它作大致的划分,先秦两汉可谓审美意象论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可谓审美意象论的创立时期;唐宋元明可谓审美意象论的展开时期;而清代则为中国古典审美意象论的成熟和总结时期.由于古代许多诗论者和画论者直接把意象界定为诗歌、绘画等艺术作品的本体,因此.对古典审美意象论的历史嬗变作些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或能对我们认识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学本性,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刀在传统社会中不过是一件农具或冷兵器,但在中国当代小说叙事中则起到中心化的结构作用.尤其是进入新世纪,随着底层叙事的兴盛,刀又经常充当重要的道具,在小说叙事的高潮中如期而至.中国当代作家只有用到刀的时候,他/她的叙事才得心应手,显示出力道和内在的激情.因此,这促使我们去审视中国现代以来暴力美学的传统.现代小说通过暴力展现了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完成了它对民族国家建构的美学想象.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底层叙事,在重新寻求历史正义时,再度有祭刀仪式,刀再度成为叙事的重要道具.但"动刀"也难以完全承载小说的审美意蕴,作家开始寻求逃脱的方式,那就是以其突然变异的意外的方式,来使小说的叙事转折开放.  相似文献   

18.
从先秦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等,到魏晋南北朝志怪、轶事小说,到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小说,中国小说经历了小说艺术的孕育、形成、发展等不同时期,并形成了各类各体小说多元并行的格局.中国古代小说的嬗变与发展,是社会历史、宗教文化、制度文化、审美心理需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也是小说自身递嬗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福柯生存美学的历史差异性原则不仅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形而上学美学和文论的普遍性(普遍有效性)原则,而且还更加广泛地影响了后现代主叉文论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等流派,让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美学解构而逐步走向历史、社会的雏度和日常生活的边缘地带.不过,由于它把美、审美和艺术的历史——社会的差异性与它们的普遍有效性完全对立起来,从而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在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社会历史差异性与普遍有效性的辩证统一,把文论与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紧密结合起来,建构起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相似文献   

20.
从晚清到五四,伴随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以及现代作家对环境描写的提倡,自然描写作为现代小说重要的理论要素被提到写作与批评的日程上来,这种追求显著地改变了现代小说的审美特征。总括起来,自然描写与现代小说的人物塑造、情感氛围、叙事特征形成了重要的美学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