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家与基督教创造力观念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要虔诚且充分地比较儒家和基督教的创造力观念,必先有一些合适的可比范畴。大致说来,为了解儒家和基督教之创造力观念如何不同,需要知道什么是创造力,二者相似或相异又在何处。因此首要之务即在可比的情形下提出一个稍嫌简略的创造力理论。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亚,创造力都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一与多和变化之本性这两个哲学问题来揭示其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儒家社会和谐模式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理论中,儒家的社会和谐模式论居于主导地位。儒家社会和谐模式论可以概括为一个“一二三四”的模式:中和———社会和谐的核心;仁与礼———社会和谐的两大纲领;养均齐———社会和谐的三大基石;君本论、官本论、民本论、农本论———社会和谐的四大支柱。儒家的社会和谐模式论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和谐思想曾经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就十分重视社会和谐。在儒家看来,要实现社会和谐,为政者要加强道德修养与自觉并实行德政,要顺民、重民、惠民,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人人都要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 相似文献
4.
试论儒家的仁政凝民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的“仁政”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凝聚民心的一种重要文化资源,以情感人、以政惠民、以教化民等重民措施是仁政所以能够凝聚民心的原因所在。探讨和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必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6.
儒家人之尊严的定位具有特殊性,它是一种不同于西方以理性为基础的政治、法律化的定位。儒家强调仁义作为人的尊严所在,体现出纯粹伦理化定位特质,将个体尊严指向道德优越感与超功利认同,排除了任何利益的维护和权力抗争,导致缺乏保障人之个体尊严的平等与权利观念。而自我尊严的“无我”和“忘我”的道德化主张,则严重限制了个人创造潜力的发挥和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统儒家心性伦理所强调的自觉自律的道德意识、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以及心性修养方法等,在历史上为人寻找心灵的归宿,提供安身立命之基,实现内在的自我超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人的道德选择问题时,儒家心性伦理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阈,彰显出了实践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儒法两家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不过,两家之间由于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而一直以来相互攻击、相互刺激。儒家以善恶界说人性,法家则倡扬人性自然;儒家大力倡导德治为本,法家则极力鼓吹法治为先。然而在攻讦与对立的同时,由于两家都面临着源自于内部的理论困惑和来自于外部的挑战,使得两派的互补与融通便也成为了一种必须。可以说,正是儒法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并立融通,才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平稳、进步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中和位育"作为儒家文化的理论精髓,体现着儒家伦理的最深层的本质,也是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包含三个主要的层次,即人自身身心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中和"之德的实质是确认并追求普遍和谐,这种对普遍和谐的追求,正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所需要的,对于现代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以及世界的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儒家"中和"之德所包含的普遍和谐理念,经过合理继承和科学转换,可以跨越时空,不仅是传统的农业文明的成果,也是现代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量;不仅是中国的,也属于世界,既可促进诞生它的母体———中华民族的进步,也可超越不同的社会制度,超越意识形态,冲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促进异国、异族的发展,为人类谋求福祉。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新生的创造力哲学研究的一项值得关注和进一步探讨的成果,是在“发现”创造力的“阴暗面”的同时,认识到其中的“双刃剑”辩证本性。这样的研究主要源自防范和消解反社会创造力及其危害的现实需要,但由于有关探讨既触及了反社会创造力及其“成果”发生的规律、机制与方法,同时又从独有的视角切入了对一般创造力的构成、机制与本质等创造力哲学问题的探讨,因此,它在具有消解反社会创造力的实践意义的同时,又具有促进创造力哲学向前发展的学理价值。但是,已有创造力阴暗面研究及其所伴随的创造力哲学研究是未竟的事业,里面隐藏着许多未决的问题和学术生长点,值得展开创新研究。创造力研究要取得创新和突破,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加强对创造力的“个别”或具体样式的考察和研究。对创造力阴暗面及其消极效应的研究不仅在应对反社会创造力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且对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一般创造力的本质和机制,以及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调动、激发和发展积极、有利、健康的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关于创造性的观点:作为上帝的创造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探讨了作为创造性(而不是"造物主")的上帝概念。尽管创造性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难解之谜,但由于它与我们的宇宙是进化的——各种新实在是在时间之中出现的——这一信念相关联,所以它似乎是一个可信的概念。作者在这里探讨了三种创造性形式:宇宙的最初形成(大爆炸理论);在进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创造性;人类文化的创造。这些都意味着我们应当把这种创造性本身看做上帝:上帝就是创造性。因而,上帝言说被赋予了一种可以用当今人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语言而辨明的所指。在这里,上帝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但他在现代对世界与人类生命的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Throughout history, the generation, exercise,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are fraught with dangers, the root causes of which are traceable to the definition of authority relations. The authors compare Greek myths and Chinese legends, setting the stage for a metarelational analysis of authority relations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and between scholar‐teachers and political rulers in Confucian‐heritage cultures. These two relations are rooted in ideological conservatism. They are related in a higher‐order relation or metarelation: Political control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reinforce each other in consolidating authoritarian values. Thus, ideological conservatism shape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ization. It conflicts with present demands for creativity in the service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ies. Hence, a major issue in cultural change to be addressed concerns the dilemma between maintaining authoritarian control and enhancing creativity. 相似文献
13.
教育评价改革:实现创造力教育的支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造力教育观念正在为教育界广泛接受 ,而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阻碍了创造力教育的实施 ,因此探索与创造力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将成为重要支点 ,它直接支撑起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育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深层次的革新。教育评价机构应该从政府走向“民间” ,摆脱评价制度中的权利色彩 ;教育评价应该呈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适应创造力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而涉及评价思想、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过程、评价方法、评价效果等诸多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更应成为推进创造力教育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一体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技术创新必将成为世界各国立国之本.哈尔滨在国内外新的挑战面前,应从市情出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有效地搞好企业的技术创新,这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儒家善政伦理为儒者在国家治理中经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一种道德体悟。善政的核心是德治。儒家善政伦理到近代时,由于西方思想的冲击,受到了广泛的现代性批判,并导致了其存在的合法性危机,进而致使其迅速衰落,最终退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地位。在当代,儒家善政伦理要实现复兴,只能走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6.
17.
创造性与知识、智力和人格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性与知识、智力和人格关系问题是创造性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并对教育的价值追求具有导向作用。过去国际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存在重大分歧,但最近的有些观点具有逐渐融合的趋势。本文利用国内外新近研究资料重新评价了有关的观点,并对新近出现的实证研究证据及其对教育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儒家宗教性研究的趋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晚近四十年来英语世界中儒学研究的概况进行了精要的说明。透过本文 ,我们可以掌握当前英语世界儒学研究的整体情况与主要动向。本文首先介绍了儒学研究在英语世界中最近的历史发展 ,继而说明了儒学研究在当前英语世界中的几种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 ,着重指出了从宗教性角度研究儒学的最新动向 ,并通过对代表这一动向主要人物如狄百瑞、杜维明等人相关思想的分析与探讨 ,使我们对这一研究动向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Vlad Petre Glăveanu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2015,45(3):311-330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issue of units of analysis and atomistic models in psychology taking creativity research as a case study. A classic typology in this area, initially proposed by Rhodes (1961), distinguishes between the four P's of creativity: person, process, product, and press (environment). Continuing an effort to rewrite this basic language of the discipline from a cultur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the form of five A's (actor, audience, action, artefact, affordances), the discussion here focuses on bringing relationships to the fore within this framework and problematising strict distinctions between each of the five elements. A closer look at the five A's of creativity, drawing on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illustrated by interviews with creators working in different domains, reveals the permeable borders surrounding these units and challenges clear divisions between actors and audiences, action and artefacts, actors and artefacts. In the end, it is argued that creative phenomena cannot be properly understood and studied outside of their integrated and dynamic totality defined as a creativity complex. Implications of adopting this “molecular” perspective for theory and methodolog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