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黑城所出F116:W115号提调农桑文书的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经1983年和1984年两次对黑城(蒙古语称作哈拉浩特,是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的遗址)进行发掘,获得近3 000件各种民族文字的文书,其中汉文文书的数量最多,除少量属于西夏时代的佛经外,其余都是反映元代至北元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文书.这批出土文书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虽然已经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但研究还有待深入.其中农牧类的F116W115号提调农桑文书反映了元政府重视种桑养蚕,在亦集乃路推行区田法和桑粮间作制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西夏出土文献很多,但所见碑石较少。2013年9月,河北邯郸大名县陈庄村出土了一方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所立夏、汉文合璧"宣差大名路达鲁花赤小李钤部公墓志"。此墓志的发现增添了新的西夏文碑刻品类,是具有重要学术和文物价值的收获。鉴于此墓志是有元一代最早的一方西夏文、汉文碑刻,显示出元代西夏后裔的民族传承、墓葬特点和文化特色,具有特殊的文物和学术价值,十分稀见,建议定为一级文物。希望对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对出土墓志相关地区从民族学、社会学的角度予以调查,以便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历年来出土的内蒙古地区元代瓷器,基本涵盖了元代瓷器品种的所有类型,反映了当时南北方瓷器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格局与发展态势,这是内蒙古地区元代瓷器生产值得注意的课题。内蒙古出土的元代瓷器,为研究13~14世纪中国和朝鲜半岛的瓷器交流提供了新的资料,反映了元代内蒙古地区区域性经济发展和南北贸易繁盛的状况,同时也为我们探讨该时期该地区居民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新鲜材料。  相似文献   

4.
元代是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从杂剧诞生到元末一百多年间,涌现了众多的杂剧作家和作品,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异彩纷呈.这一繁盛景象,在中国戏曲史上是罕见的,在同时代的世界剧坛上也是无与伦比的.为什么元代杂剧特别兴盛?本文拟对促使元代杂剧繁荣的条件和因素作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活动中心之一——东平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据清道光《东平州志》载:东平,唐为郡治,宋设郓州东平府,金代仍沿府治,属山东西路,(元世祖)至元九年,改散府为东平路(以下为论述方便,仍以府称)。①这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少有人提及的地方,在元代曾经是一个繁盛的杂剧活动中心,对有元一代杂剧艺术的发展,起了不可忽略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信史无载,资料散佚,迄今少有论者。本文拟在对有关史料辑佚、梳理的基础上,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或有补于戏曲史研究。  相似文献   

6.
殷小平 《西域研究》2014,(3):95-103
爱薛是元代首位崇福使,与元代基督教管理机构崇福司的设立有密切关系。本文梳理了爱薛至元二十四年前后政治地位之变化,考察了爱薛与元代广惠司及回回司天台机构筹建之关联,认为崇福司有可能是爱薛自波斯归国后,利用自身地位上升而主动建言筹建的结果。文章还就爱薛是否为神职人员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7.
在元代,泉州曾以“东方第一大港”而著称于世。那么,元时泉州的繁盛状况究竟怎样?产生这种繁盛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这里,笔者拟通过对当时海外贸易的兴盛、港市的繁荣,以及泉州在元初的特殊地位等方面的考察与分析,来揭示和认识泉州发展史上这一黄金时期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8.
元王朝由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肇建,文学接受主体出现了新变:在蒙元统治者喜好倡导之下,俗文化、俗文学有了广泛的市场。从文学创作主体看,蒙古、色目等少数民族文士大量涌现。贯云石、兰楚芳等异族曲家不避俚俗,以真挚的情感描写爱情闺怨,且常常注重对于女性身体的感官描写。少数民族士人操笔之杂剧,以及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杂剧,多婚恋题材。诗歌这种传统意义上的雅文学,民族作家也将崇真贵俗的审美理想融入其中;华夷一体的文化环境影响下,元代香艳题材的诗歌创作繁盛一时。“真情俗趣”或可称之为横摄于诸文体间,元代文学整体的精神样貌。这一现象蕴含元代作家以“民族气质”为中介的多元文化交融,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9.
对科举与诗消长关系的讨论在元初已经开始,但在实际经历过元代科举的元后期文人那里对这一问题有更为深切的感受,也因特定的时代环境,他们以更为主动的姿态抉择于仕进与作诗之间。诗社、文会也是有元一代极具特色的文坛活动,这种考诗较艺的活动与元代科举有密切关联,至元代后期,随着科举制度的禁锢,诗社、文会则更为兴盛,也呈现出与元初不同的内涵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元代福建的人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是福建人口发展的转折时代。元以前,福建历代人口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唯独在元代出现停滞的局面。其原因是由于战争、灾荒、瘟疫等因素。一、有关元代的统计数字研究关于元代福建人口数字的辨正。元代福建人口统计留下的数字有二类,一是《元史》第62卷地理志的数字,一是福建方志上的数字。一般地说,正史的记载比方志准确,但是,在福建省户口方面,(元史·地理志》出了一个大错误。据其记载:元代福州路人口数为799,694户、3,875,127人/元代的福州路相当于宋代福州的辖地,而元史记载的户口竟比家代高七八倍,它不仅超过元…  相似文献   

11.
姚朔民 《阴山学刊》2004,17(2):57-62
科学考察行记不仅有原始科学资料价值,而且有人文科学价值。元钞是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古代纸币。20世纪初,俄国科兹洛夫探险队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发现元代纸币,是元钞实物的第一次面世。1927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对额济纳地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察。70年代甘肃省博物馆考古队在黑城和居延地区组织了一次新的发掘,发现了一批元代纸币和两万多枚汉简。80年代内蒙古考古研究所在黑城又发现了一些元钞,因此作者踏上了额济纳考察之路。  相似文献   

12.
元代中叶科举考试的恢复,奠定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从而引起了元代中期学术风气的变 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三个特点,即趋于正、趋于实、趋于古。这种学风,对元中期雅正文学 思潮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州文士对元代儒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中州文士对元代儒学复兴的贡献。文章分四大部分 ,即缑氏山杜时升、杜瑛父子维系二程性理之学的贡献 ;河南姚枢光大北方理学第一功 ;河内许衡继往圣、开来学之功 ;鲁山王磐、西华徐世隆、卫辉王恽推波助澜之功。  相似文献   

14.
元代ABB式三音词激增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燕 《齐鲁学刊》2006,(2):85-87
ABB式三音词先秦已经出现,历经两汉、唐宋,这种构词方式的词语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的状态。到了元代,ABB式三音词出现了迅猛增长的势头,这是在语言内部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变化两方面因素激荡交加之下出现的结果。这种现象既符合近代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也清晰地展示了元代语言的特有面貌。  相似文献   

15.
许衡为元初大哲学家、名臣。著述颇多,影响后人。主张知行并重,认为学之目的,应以治生为本,不为求官谋利所驱动;反对聚敛,提倡生产;主张取之有度,用之有节;重视农、工、商、贾;同时指出古今治乱的辩证关系。这些观点为元代多民族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使程朱理学再行于世,由私学变为官学,取得正统地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邹德文 《北方论丛》2006,2(4):64-67
在明代韵书里,《元声韵学大成》浊声母清化的诸种现象表现非常突出,匣母字清化作晓母;见、溪与群相混;端、透与定相混;非、敷、奉相混;邪母与心母、邪母与从母相混;从母清化混入精母。种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明代江淮官话里浊声母清化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7.
初唐史家令狐德棻针对齐梁以来文学创作中存在的内容贫乏、情调低下、风格柔靡等不良倾向,提出了“调远”说,要求创造一种内容充实,情思高远,风格刚健的文学作品。“调远”成为贞观时期文学创作的风貌。  相似文献   

18.
前汉梁王刘武以好客养士知名,投其门下的羊胜、公孙诡、邹阳、严忌、枚乘、司马相如、公孙乘、路乔如等赋家,形成了蜚声赋史的“梁园”作家群。严忌约生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卒年不详;邹阳约生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卒年不详;枚乘约生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卒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司马相如生于汉文帝刘恒后元二年(前173),卒于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公孙诡、羊胜生年不详,二人同于汉景帝刘启中元二年(前148)受命自杀。公孙乘、路乔如二人生卒不详,仅有赋作传世。以上梁园诸赋家可以考出之行迹、作品,均编年系之。  相似文献   

19.
马艳 《晋阳学刊》2007,(3):108-112
明前期传奇是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两个戏曲高峰之间不可忽视的过渡环节,其创作总体成就不高,思想倾向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艺术方面则追求典雅骈俪,这种创作倾向可概括为“以时文为南曲”。明前期传奇是朱元璋推行全面复古政策、恢复中原传统文化的产物,也是《琵琶记》及其影响下“剧以载道”观空前加强的产物,并且极大地影响了明清传奇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汉赋深受经学的影响。两汉经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汉赋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武帝时期的公羊学 ,元、成时期的《诗》学 ,东汉前期的谶纬化经学和后期的古文经学 ,都影响着当时大赋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