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力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是第一位的核心资源,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为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应采取以下措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防止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等等。  相似文献   

2.
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的开发已成为经济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为人类资源开发先导的教育也自然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建设中的作用,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必然选择.首先,教育是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其次,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必由之路就是优先发展教育.要使教育成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重要支撑,第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人力资源强省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要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第三,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第四,要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第五,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现代国民终身教育体系;第五,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人力资源建设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具有数量及质量上的两大特征。从数量上看,农村人力资源基数大、增长快,从事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且女性劳动力比例逐年上升;从质量上看,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不高,导致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弱。因此,必须要从发展农村教育、建立多元农民培训体系及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机制等方面入手,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相似文献   

4.
开发人力资源,发挥第一资源优势,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西部人力资源培养性开发、政策性开发、使用性开发及总体开发存在一定的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加大西部教育投资力度,加速发展各类教育与培训;调整产业结构,以发展特色产业为突破口,以事业留人才;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多管齐下,解决思想观念落后问题。  相似文献   

5.
重庆与东部大中城市的差距,最根本的是知识积累和创新人才资源上的差距。为了实现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目标,占领西部大开发的制高点,就必须把人力资源视为第一资源,把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构筑人才资源优势高地作为第一发展战咯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是: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7.
旅行社是旅游业发展的龙头,秦皇岛市作为沿海开放旅游城市,要抓住加入WTO和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市举办足球赛,这一最佳的机遇和独特的优势,迎接挑战,加快旅行社发展,以提升旅游业整体水平。为此,要加快改革步伐,实现产权置换;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突出特色,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抓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8.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与改造,要以地区振兴作为根本目标,把着力点放在扩大就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和推进城镇化上,所有这些都需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产业工人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潜力,提供强劲的技能型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机遇、挑战、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源开发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其中,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机遇主要包括:逐步重视人才开发,为人力资源开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路;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为人力资源开发开辟了途径。我国人力资源所面临的挑战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和管理不合理。推进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坚持培育和管理相结合,增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动性;坚持城市和农村相结合,增强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性;坚持体制与机制相结合,增强人力资源开发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加入WTO ,经济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 ,世界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融合。人力资源是经济全球化的依托 ,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第一资源。为此 ,要确立面向经济全球化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 ,建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从资源角度讲,就是以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从不同国家的发展战略看,注重人力资源积累的国家经济发展就快。我国人才从存量到增量都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必须加大开发力度。人力资源不仅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且它本身也存在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影响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下;二是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要克服这些不利因素,首先国家要加大教育投入,其次完善国家和家庭对教育的投资结构,再次从政策和经济上制约人才高消费。  相似文献   

12.
高校优质教学资源供给的稀缺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优质教学资源的需求扩张之间的矛盾制约了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我国高校教学资源既存在总量上不足,也存在结构上失衡的问题。影响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水平和效率主要因素有:资源建设、资源共享机制的设计、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持。资源共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分层次、分阶段分别采用校区间共享、高校间共享、区域间共享的模式,通过以点带面,区域互动,充分发挥资源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从而不断提高资源共享水平,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3.
试论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管理与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管理与教育。为此,必须正视并解决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与教育中的观念陈旧、制度不完善、馆员知识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与效率不高等现实问题;努力建立起规范的人才配置、能本管理、竞争、激励、人才优化更新等系统新机制;在操作层面上,尤其要注重推进制度创新、提供体制保障、优化成才环境、营造事业氛围。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文化变迁,武陵山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成为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职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趋严重,必须探讨新的途径;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构不适应,必须加快提高和调整;教育资源不足,必须积极开发民办教育资源,促进民族教育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目前下岗职工失业是经济发展多年累积的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也是改革开放和发展进程中的必经阶段。现阶段政府要大力促进和推动再就业工程,建立社会支持和帮助网络,并且从教育体制、成人教育、职工培训等方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开发人力资源。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不仅要强调劳动力的安置,更要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三者关系为前提,建立更加科学和完善的就业机制。  相似文献   

16.
高校人才队伍评价的建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日益规模化和市场化,高校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将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因此,对人才队伍进行有效的设计和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采用模糊数学建模的方法对高校人才队伍评价进行研究,可以对人才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数量十分丰富但质量相对低下的国家 ,无论从新的经济增长点选择的需求 ,还是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看 ,都必须全面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素质 ,并实现配置的合理化。而我国教育投资总量不足与分配错位 ,个人教育投资成本 -收益关系失衡 ,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缺乏前瞻性 ,制约了我国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低 ,部门职业垄断以及国有部门用人机制改革滞后 ,阻碍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此 ,必须进行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创新 ,以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其配置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指出在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建立对自然资源消耗的约束机制,要使单位产出中自然资源消耗量逐年减少,大力发展服务业、以人力资源替代自然资源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未来我国服务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人民币升值将会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就业问题和城市化问题的根本途径;中部地区要赶超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源是我国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和积累水平、人力资源拥有的数量和质量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人力资源状况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程度、水平与活力。人力资源开发和积累首先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实现人力资源积累先于经济追赶;其次是开放人力资源的资本市场;再次是开放人力资源的劳动力市场。只有进行思想改革创新、模式改革创新、制度改革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人力资源适度超前发展,以教育与人力资源强国富民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针对社会的需求和高新技术水平已成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核心成分进行分析,提出了民办高校的发展必须创建特色,在特色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将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高新技术开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