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出现的民主新形态,在我国取得了制度保障、实现形式、政治效果等方面的成果,也存在协商民主的实体制度与程序、协商机制、基层民主协商、监督机制等方面不完善、不健全、不到位等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有着强大的内在动因,要坚持党的领导,立足我国国情,综合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推进制度建设。通过坚持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协商实体及程序上的制度化设计,健全政社决策协商机制,创新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完善协商民主监督机制等措施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2.
张春梅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需要处理好协商民主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的关系以及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建设要围绕"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一个中心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之路;两个重点即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文化的建设和协商实体规范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的研究相当有限,目前研究注重中国地方选举的产生、发展及意义,它们将视角限于选举阻碍了对地方民主协商方面的进一步探寻.20世纪80年代尤其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社会已经发展了许多新的协商制度形式--民情恳谈会、民主恳谈会、民主理财会、民情直通车、便民服务窗、居民论坛、乡村论坛和民主听(议)证会.中国的协商制度综合了物质和规范两方面考虑,是官方意识形态和民主的一种混合产物,也常带有感情宣泄的特点.通过讨论民主商谈会、公民评议会、居民或村民代表会几种主要的协商制度形式、概括它们的主要特征并比较它们对协商的影响,考察了协商制度相关问题及地方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 相似文献
4.
黄梅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15-18
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是我国实行协商民主的主要渠道之一。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离不开政治协商的制度化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海群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11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及总结,确立、形成、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把协商民主制度作为党发展、壮大、夺取革命政权的重要法宝。本文对我国的协商民主制度的确立、形成及发展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6.
高海虹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6):56-61
在分析协商民主诸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制度设计应当遵循五项基本原则:协商主体的平等性与多元性原则,协商客体的理性与包容性原则,协商方式的多样性与程序性原则,协商过程的公开性与协商性原则和协商结果的合法性与责任性原则,以期为解决当代中国协商民主中存在的问题和完善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制度设计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邢乐成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65
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社会日渐形成的一种新兴的民主理论解释范式,目前正处在理论研究和探索阶段。中国对协商民主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时就已经存在。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并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借助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分析框架,认真考察和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重要渠道的协商民主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政协主导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是基层治理的重点。当前政协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选择性执行、替代性执行、形式性执行和间歇性执行等问题,降低了制度的权威性及政协的公信力,难以实现制度目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制度设计不科学、执行机制不健全、政府与政协关系不顺、政协内部设置不合理、政协委员执行能力不足。为提高其制度执行力,应着力于科学设计制度,健全执行机制,理顺政协与政府关系,加强政协自身建设以及提高政协委员的执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瑞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42
自由主义民主的产生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进步,它解决了现代大型复杂国家如何进行组织的问题。然而从其产生的那天起,由于自身具有代表和选民分离的特点,使其具有的缺陷在资本主义晚期表现得更加突出。哈贝马斯试图通过复兴共和主义民主来纠偏自由主义民主的缺陷,从而构建起自己的协商民主理论,恢复协商在民主中的本来之意,其理论在维系良序社会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古龙高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1-4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协商民主制度的构成要件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前提,人民民主是基础,依法治国是保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违背科学,不能缺乏规则;协商民主制度有其特定的考量标准,党组织的率先程度、人民群众参与的程度及理论、机制上的创新程度应是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11.
张紧跟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2):109-118
基层协商民主作为当代中国协商民主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在制度建设不断深化的同时依然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因此,应该从主体、制度与文化三维互动的视野来审视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其中,主体是前提,培养愿协商、善于协商的主体并促进主体间平等协商是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主体之维;制度是关键,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运行机制是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制度之维;文化是支撑,提高主体协商民主意识并培育公共理性是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文化之维。在此基础上,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应该将既有的碎片化主体、制度与文化建设纳入整合性发展框架。 相似文献
12.
张国献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6-39
科学化是人民政协建设的重要目标。在现实中其存在着党政协商不规范,民主监督有缺位,制度建设不完善,协商程序不科学等问题。根源在于没有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认识政协科学化建设;没有正确认识政协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性;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政协履行职能建设需要一个过程。推进人民政协科学化建设,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健全协商制度,细化协商程序,建立学习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13.
协商民主理论强调的核心要素是公共政策协商的民主平等、公共利益对话的自由理性、公共治理活动的公开公正,协商民主理论对基层民主建设是一种较好的契合模式。通过实地调查,目前安徽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蕴藏着一些不可忽视问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体系问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过程问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中政策执行问题等。在农村基层推进协商民主的治理,要在完善选举机制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以决策、听证、协调、咨询等为重点的协商机制建设,构建以人员纵横流动和基层社会信息交流为内容的交流机制,构建以两委合作、村民合作、乡村干部与村民合作、基层政府与村自治组织的合作为内容的合作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程国强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5):75-77
人民政协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努力把协商民主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就应该做到: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断完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按照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遵循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设计和安排,努力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莫岳云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3(1):13-17
推进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需要树立平等协商理念并从制度上加以保障,这是政协协商民主的基础和前提;需要建立和完善执政党与政协的决策协商制度、人大与政协的立法协商制度、以及政府与政协的决策执行协商制度,这是搞好政协协商民主的关键;需要推进政协协商民主法制化建设,这是政协协商民主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许立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65-71
协商民主制度是我国国家政治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中,存在着协商对象代表性不足等缺陷。改革开放38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利益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不一甚至冲突,为“意见领袖”的产生提供了土壤。“意见领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积极稳妥将“意见领袖”纳入协商民主对象范围,在体制和制度的框架内探索引导和规范“意见领袖”的策略,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意见领袖”的地位与影响,积极平等有效地和“意见领袖”开展对话;要加强“意见领袖”引导与约束,明确言论边界;要对“意见领袖”在民主监督中的作用给予积极引导;要改善政务信息发布平台,保障公众的知情权;要主动培养一批爱国爱党有责任担当的新“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17.
协商民主的基本含义是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使各方了解彼此的立场和观点,并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并达成各方都可以接受的公共决策方案,它以公民参与决策作为民主的核心价值。文章首先探讨了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其次分析了作为民主政治的一种具体形式的协商民主在中国的现实可行性,最后从丰富和改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推进协商民主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界别协商作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又一大创新,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即界别性、专业性、协商性和平等性。同时,界别协商作为协商民主实践形式的又一创新,在协商民主审视下,还存在协商主体参与意识、协商能力不足,协商客体公共利益性、平等性缺乏,协商过程开放性、公开性欠缺的问题。从原则、形式、难点等维度,探讨界别协商的推进思路,能够弥补上述不足,并能将界别协商打造成人民政协又一大品牌。 相似文献
19.
仲逸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13-14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制度建设与创新是实现党内民主的关键。笔者认为,应从党的代表大会和委员会制度、权力监督制衡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各类程序性制度等几方面加强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关于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锁根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7-12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从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在全党提出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制度保障;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防止个人包办;倡导废除党内领导职务的终身制,实行党代会的常任代表制;建立和完善党内监察制度和纪律检查制度。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对于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对于不断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