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史学生活即人类与"史学"相关的精神生活。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发端和初步发展期,包括史学生活在内的国人精神生活,在这一时期打上了深刻而特有的印记。中国古代史学生活的一些突出特征此时皆已凸显,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中国史学生活首先从这一阶段着手,既是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的有益补充,也是"精神生活"研究的深入拓展。除历史鉴戒意识、法先王思想等论题之外,先秦史学生活研究还应包括"故实"观念、历史预参与意识、历史著作的阅读与接受等较为薄弱的方面。由于"生活化"特性,史学生活也应把视角更多地引向普通民众。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先秦史学生活,有助于重建中华民族精神殿堂、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2.
论徐渭的狂狷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渭狂狷人格的形成是有其时代背景和哲学思想基础的。基于“利人皆圣”的平等意识,形成了徐渭蔑视权贵、傲世独立的人格风范;基于“本体自然”的自由意识,形成了徐渭“疏纵不为儒缚”的人格特点;徐渭的狂狷人格体现在诗文创作中,则突出地表现为愤世嫉俗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研究周恩来的人格风范,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周恩来的精神"这一概念."周恩来的精神"思想文化渊源十分复杂,既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受到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文化对"周恩来的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怀民兴邦的入世情怀,和而不同的中庸精神和信守诺言的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人格美论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人格美学精神,他不仅最早对人格美及其层次做出了明确的价值规定与区分,而且明确地将审美从人的感官之乐引向了道德领域,并提出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一高扬自主精神的话语,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人性色彩和人格自主的悦乐感.现代人在实现其对主体意义的重建、确定人生存的内在根基、超越物性束缚时,应汲取孟子人格美论中的思想养料--人格意识、自律意识、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5.
陆机人格心态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魏晋文风转折中的关键人物陆机,因特定的家世和时代际遇,使其人格心态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面貌,即强烈的个体功名进取意识,出身世勋大族的家世荣耀感和惧祸心理三者互相交织,最终导致了人格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6.
文人·儒家思想·游侠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文人永不消歇地歌赞游侠,实质上是借以抒发其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积极入世之情。文人与游侠精神的紧密关联有其深层的文化原因,那就是儒与侠这两种文化形态的相通与互斥对于文人的深厚影响。一方面,二者在讲义、讲信、讲人格的独立平等、讲复仇等方面的相通使得文人情感在一定情境中往往会表现出激切的特征而与游侠连接。另一方面,二者的柔刚对立使得柔性的文人希望获取游侠刚性精神的济补而形成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7.
孟子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人格美学精神,他不仅最早对人格美及其层次做出了明确的价值规定与区分,而且明确地将审美从人的感官之乐引向了道德领域,并提出了"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一高扬自主精神的话语,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人性色彩和人格自主的悦乐感。现代人在实现其对主体意义的重建、确定人生存的内在根基、超越物性束缚时,应汲取孟子人格美论中的思想养料———人格意识、自律意识、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8.
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突破传统的人格模式,引进科学观念?怎样培养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这是建国以来我们在文化建设和人格培养中一直进行探讨和摸索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作为第一代领导人,首先将科学精神的观念引进新文化的内涵中,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之一,并且提出现代人格应是“德、智、体”的有机统一。邓小平同志则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注重培养科学精神的现实基础,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基本思想为:一、全面阐述科学精神的内涵,突出科学精神的创新意识在现代人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二、“四有新人”成为现代人格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汉初政论文的阳刚风格展示出汉初士人奋发扬厉的人生情怀和积极用事的昂扬姿态,展现了汉初士人在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下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人格精神魅力与我国优秀的传统人文主义精神,具体表现在热衷政治的事功精神、维护大一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彼此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汉初士人的人格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10.
姚一苇剧作的主题特色是现代意识与传统精神的相互沟通.现代意识表现为对人的困境和人的存在的关注,传统精神主要表现为其剧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对理性世界的价值追求;现代意识与传统精神的相互沟通则表现为把传统精神渗入现代派戏剧和以现代意识观照传统题材.  相似文献   

11.
鲁迅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最伟大最崇高的一种精神。牺牲精神、战斗精神、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是构成鲁迅精神的核心。本文从历史的中间物意识,追求适应中国现实斗争的知识分子人格、批判国民性达到民族进步的目的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支撑这三种精神的深层原因,并且分析了鲁迅精神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格意识。屈原生活在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最为频繁活跃的战国中后期,从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圣贤意识、历史意识等思想意识可以明显地看到南北文化的精神特质在屈原身上的体现,战国“士”文化精神以及血缘、家族、宗法观念对屈原人格意识的生成影响颇深。屈原忧国、忧民、忧己的深厚的忧患意识以及他受孔、孟、庄生死观的影响同时又有所超越而做出的对死亡的坚定选择是其人格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
怀疑精神作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司马迁功不可没。司马迁把“尊疑”、“传疑”、“阙疑”作为治史原则,表明了汉代史学的趋向成熟;而“善疑”则要求史家学识、求实、严谨完美的结合;疑与信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则促使了治史的深化。可以说,膜拜正统、伏首权威的封建史学由于注入了怀疑精神才放出了异彩,《史记》就是其体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从闻一多“自我奉献型”人格和关于月亮、太阳、大雁、黄昏的经常性的意象选择的深层内涵中可以开掘出他的烙印民族文化性格的心态和思维形式,从而探寻到中华民族积极的文化品格在闻一多身上长期熔铸所形成的诗性菁英所在。家园意识、孤独意识、死亡意识也相当独特地锲入了闻一多这一民族性极强的深沉心态之中,它可以理解为现代中国知识者的心灵史,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哲理在现代诗歌中极好的一种表征,并充分认识到闻一多诗歌的这三种生命意识以传统文化的人格美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健不息的精神活力和坚韧意志。  相似文献   

15.
屈原的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格意识.屈原生活在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最为频繁活跃的战国中后期,从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圣贤意识、历史意识等思想意识可以明显地看到南北文化的精神特质在屈原身上的体现,战国"士"文化精神以及血缘、家族、宗法观念对屈原人格意识的生成影响颇深.屈原忧国、忧民、忧己的深厚的忧患意识以及他受孔、孟、庄生死观的影响同时又有所超越而做出的对死亡的坚定选择是其人格精神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在写作精神上受到了中国传统史学著述精神和西方史学研究思想的影响,在叙述方法和艺术标准上以文学本位观念为出发点,他的文学史研究是带有史学精神影响痕迹的对文学发展进行自主叙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东汉前期谶纬神学盛极一时,儒学也因此经历着庸俗化和神学化的变形,与此相对,自刘向以来不断发展的人文主义传统也显示出其特有的生命力.班固生当其时,同时受到两种时风的影响,其文学思想明显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表现出浓厚的正统色彩;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刘向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并像扬雄、桓谭等前辈一样,表现出重情、重文的特殊审美情趣.同时,作为一代史学大家,班固以史学的求真意识对文学发展历史的自觉探求,也是其文学思想中值得特别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是我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民意识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前途。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班集体建设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必要性和意义:以班集体活动为契机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载体;以班集体的文化建设为依托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以班集体建设凝聚大学精神的灵魂,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9.
王冲 《南都学坛》2012,32(6):44-45
淑世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固有的入世使命感,这种入世使命感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但当代各个领域内"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建构,使得淑世意识这种精神现象的正当性受到质疑。淑世意识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士大夫政治,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直到今天仍是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20.
贫困是一个多维概念,物质脱贫之后,还有精神脱贫问题.所谓精神脱贫,是指个体或者群体的精神水平和观念素质不落后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整体精神与观念素质平均水平的生存状态.精神脱贫的内涵具有动态变化性,新发展阶段精神脱贫主要由互相关联的四方面构成:主体意识是基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主动参与精神是核心,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表现.四方面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新发展阶段精神脱贫的丰富内涵.新发展阶段推进精神脱贫:一是要精准识别,摸清精神扶贫对象,这是必要前提;二是加强教育,培养主体意识,这是重要基础;三是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以文化人,这是关键措施;四是巧用典型,提振精气神,这是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