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神仙观念与神仙信仰的现象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神仙观念”与“神仙信仰”乃人类生存中完全不同的生存维度。作为信仰的神仙,不是任何关于神仙的观念、思想和知识,而是人作为能在释放出来的一种独特生存方式。神仙实质上是一种在启示中临在的再生方式,即终有一死者朝向无限之境域生存的再生方式。  相似文献   

2.
晋代道教学者葛洪编著的《神仙传》是道教史上重要的神仙传记,该书收集了历来流传的神仙故事,成为其宣扬神仙道教思想的形象例证,展示了以金丹为主以及心性修养、积功累德的成仙方法,具有鲜明的宣教辅教色彩,同时也是当时神仙思想较为盛行的产物。《神仙传》与其理论著作《抱朴子内篇》所阐述的神仙道教思想相互印证,反映了道教当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启了后来道教通过神仙形象来传播教义教理的先声。  相似文献   

3.
郭璞的游仙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典范之作。郭璞作为一位精通卜筮之术的方士,有着真诚的神仙信仰。他创作的正格的游仙诗,有浓郁的仙道气氛和神话色彩。修炼要入深山,隐居亦须林泉,郭璞的游仙诗呈现出一种山水化的倾向,包蕴着人与自然的冥契。在追求人生理想的意义上,郭璞的游仙诗继承屈原旨趣,和阮籍的咏怀诗颇为相似。郭璞以现实、人生的内容充实诗歌,对晋代诗风转变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从魏晋时起,道教由于受当时统治阶级的打击和利用,由汉末的早期道教开始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的民间道教。天师道的北迁与“上层化”运动,促使神仙信仰开始在上层贵族与文人名士中间广泛传播。神仙道教本是士族文化的产物,因而对当时的名士文人产生了深刻之影响。嵇康就是一个典型之例,他不但心仪老庄,更语类道仙,潜心养生、采药服食以成神仙是其一生的兴趣所在,也是其道教神仙信仰极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道教的神仙观念不仅以各种道教经文来表现,同时也通过各种神仙传记来形象传播.与传统道教经典比较,道教神仙传记更加准确地表现了道教中的民众宗教意识和倾向,以及道教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通过对道教神仙传记作品的分析,可以研究不同时期道教神仙观念的同与异,以及道教在不同时期对神仙内涵、修仙观念和道教伦理等问题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6.
"神仙"是一个包括"神人""仙人""神仙信仰"以及"道教神仙信仰"等多个子命题的复合范畴,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民间性和原生态的内容。近百年来,"神仙"研究已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并呈现出以中国大陆、台港日、欧美为中心的三大范式。大陆"神仙"研究偏重史的建设,虽然渐成系统和规模,但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仍待提升;台湾、香港和日本则遥相呼应,于神仙思想与信仰方面颇为用力,各有突破;至于欧美等国则倾向于个案分析与方法理论的实践,在神仙文学、神仙观念方面尤有可观。从近百年的研究历史可知,未来的"神仙"研究应着眼于其作为复合观念的特殊属性,在历史文化的脉络中,深入发掘其多元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战国秦汉之际,神仙观念发生过一系列变化.首先,神仙观念在产生之初的彼世色彩淡化,神仙观念与长寿愿望合流;其次,神仙观念在世俗化过程中开始走向普及,汉武帝对此影响最大.他重祭祀、好神仙,并把求仙的领域扩大化,这一切无疑助长了民间的神仙信仰.  相似文献   

8.
仙人以长生不死为主要特征,信仰者相信通过修炼服药可以达到长生不死的目标。早期传说中的仙人都变形飞升,东汉以后很多仙人则居住名山或优游人间,葛洪称之为地仙。地仙不仅长生不死,还享受各种世间快乐。我国神仙思想从来不强调学仙者的身份,所以既没有基于英雄崇拜的"古代神仙思想",也没有基于祖灵崇拜的"新神仙思想"。小南一郎新旧神仙思想的提法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误解之上,应予以批评和纠正。  相似文献   

9.
神仙信仰对汉赋作家的影响,已不再是相信与追求神仙生活,而是借助神仙传说,或衬托帝王宫苑的豪华,或渲染天子仪仗的壮观,或表现个人追求的曲折,或展示独立自由的人格等,其彰显出文学创作所特有的艺术构思与表现技巧。汉代神仙信仰的迅速发展与广泛普及,使得汉人的神仙观念出现了不少新特点,而汉赋有关神仙的诸多描写,正是汉人神仙观念的艺术反映。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为神仙的萌芽提供了诸多条件--不仅描绘了神仙所需要的理想的生存环境,产生了有关神仙的理论与技术,而且营造了神仙享乐生活的方式.因此说,<诗经>中神仙的萌芽绝非偶然.  相似文献   

11.
具有浓郁仙家文化的罗浮山,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客、方士道人纷纷前往游览、隐居和修炼,并为其作赋吟诗。这些诗歌描绘了蓬莱之地罗浮山的奇峰、幽洞、烟霞及异草祥禽,赋予其以浓郁的仙家气蕴,表现了文人和修行者返归自然、心怀仙趣、追求飞升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2.
关于《黄庭经》内外二景经成书先后问题的争论,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黄庭外景经》先出之说可以得到三个方面论据的支撑。首先,《黄庭外景经》原为天师道典籍,并且现存的金石文献显示,内外二景经在遣词上有着明显的完善过程;其次,内外二景经传经祖师和说经道君在仙真谱系中存在品阶差异,说明《黄庭内景经》为上清道士所构造;再次,《黄庭内景经》中存在的众多有关上清道法的术语,在《黄庭外景经》中却全然不见。这些道法阶次上的差异,显露出置上清派于天师道之上的隐秘判教意图,可以进一步支持《黄庭外景经》先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叶法善是唐初的道教宗师。民间奉他为"国师"、"神医",羽流尊之为"真人"、"法师"。对于这样一位历史、小说、神话、传奇与仙话交织,真伪杂厕、史实駸晦的人物,鲜有人将历史的真实与后代追思想像的虚诞加以严格甄别。因此,结合正史方志、金石碑刻等历史文献,考证并明确唐代道教宗师的郡望、占籍与乡贯等相关问题,有助于叶法善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4.
葛洪的《神仙传》在记录大量神仙传记故事的同时,描写了神仙具有的奇妙莫测的道术。这些道术的罗列和描写是道教变化观的形象化体现,展示了神仙具有的超自然神性的宗教特质,既突出了道教神仙的超越现实的宗教品格,也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段,对以后仙道小说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大枣仙话的产生及演变过程,以东汉铜镜铭文“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为基础,结合史料记载,对大枣仙话形成的原因及发展过程进行探讨。分析认为,大枣仙话在秦汉之际方仙道士的影响下产生,并作为独立的文学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其鼎盛时期,后来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6.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 ,结合丘处机的生平及宗教活动 ,可看出丘词所表现的宗教主张。其词作主要表现了全真道成仙证真、内修心性、外修功行、三教合一等思想。丘氏某些具体作品有明显的文人化倾向 ,他对全真道宗教思想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7.
唐前志怪小说中的人仙恋故事主要以仙女凡男类为主,其又可分为人仙相遇型和仙女降临型两种。人仙相遇型多侧重情感欢愉;仙女降临型则带有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其与六朝上清派的存思降真传道之法联系密切。受道教文化影响,志怪小说人仙恋故事中存在世俗化与神圣化的矛盾,这种矛盾是由道教人仙恋故事源自世俗又归于世俗的发展道路决定的,其随着道教对女仙的崇尚与改造而产生,最终又随着道教的世俗化而消解。  相似文献   

18.
蝉作为一个生命物象,从诗骚始就出现于文人的笔下,这便是古诗文中耐人寻味的蝉意象。蝉意象反映出古代文人的价值取向有:悲秋之叹,伤逝之感,罹难、贬谪之情,高洁之质,长生之梦。从蝉意象中长生梦来看,中国人的长生之梦自原始巫术时代走入梦境,历经具有浓厚巫术文化传统和产生了老庄道家的楚文化的浸润,再到与道教信仰的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相暗合,使得这场梦是那样的悠远、绵长而美妙。  相似文献   

19.
包括丘词在内的全真道教词 ,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 ,在文学史、诗歌史、词史中也没有它们的一席之地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 ,对丘处机道教词所表现的苦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认为其词作主要表现了全真道内修心性、外修真功等宗教思想 ,其外修真功部分主要反映了丘氏的交游和斋醮活动。表现丘氏苦修的词作反映了全真道森严的教制教规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描绘了三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即冥界、人界和仙界,其中以神仙、道士为主角的仙道题材在作品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作者以神仙世界作参照,借仙人的超凡脱俗、仙术的神奇怪诞、仙境的自由美好来劝善惩恶、警世砭俗,以寄寓作者愤世、劝世、救世的创作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