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具有深厚的历史素养、浓郁的历史意识和敏锐的历史眼光,既能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古今中外,又能借鉴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并对历史学习、历史教育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是不可以提纯抽象为空洞的"善"与"恶"的情感本体。这一情感本体即是血缘亲情,它构成了孔子思想学说的理论基石,又是"性相近也"的确切内涵。因此,不同于孟、荀的"性善"与"性恶"论,孔子的人性观是以血缘亲情为内涵的"亲情之爱"。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以及他的作品方面的特殊性。迄今为止,他的历史学理论和独特的历史观外界了解的不多。作者认为,王夫之对于历史的评论,是受他的哲学思想影响的,此外还与他的社会与民族性密切相关的。而王夫之的中国历史观,也明显是他的原创思想。他严谨的学术成就,与灵感相关所产生的非凡综合能力,再结合他那个时代所经受的苦难经历,综合在一起所创造出对于"历史评论"的价值,对任何中国学者都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4.
5.
严敏 《理论界》2009,(2):134-135
朱熹的历史观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其历史观主要包括:天理史观或道统史观、历史循环论和强烈的正统观念.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政治学是以“仁、礼、法、德”为基本框架,孔子对法的思考亦在此框架下展开。孔子立足“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二分结构,定位礼、法之治的疆界、路径和方法:礼是治人之法,路径是“以仁入礼”,方法是礼法和礼罚;刑是治民之法,路径是“以仁入刑”,方法是刑法和刑罚。孔子论刑法治民,主张制定刑法应“以民为本”,目的是使“法无所用”,由此提出“片言折狱”“胜残去杀”“讼必无讼”刑治三步论。刑法之治要走向“法无所用”,需要法度思想的滋养和法度精神的引导。  相似文献   

7.
在孔子诗教观的意义指向与《诗经》文本的社会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某些间隙。透过这些间隙,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与《诗经》的多重对话关系,以及晚年孔子的生命情境;从《诗经》出发,最终又回到《诗经》,孔子藉此完成了其生命与文化形态的内在逻辑;孔子晚年对《诗经》的整理是其政治、文化活动的一个总结。  相似文献   

8.
刘付靖 《河北学刊》2003,23(6):190-193
关于董仲舒的社会历史观问题,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为是属于循环论,但是王永祥先生在他的<董仲舒评传>中却认为是属于"进化历史观".这种提法,显然是在拔高古人,笔者想就此问题与王永祥先生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9.
清季,伴随新学制、新学堂的建立,各类教科书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科书也不例外。较之中国悠久的传统史学著述,历史教科书这一具有新体裁、新功能的历史撰述,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其中线性历史观的凸显,就是特色之一。线性历史观在当时历史教科书中的表现可谓多种多样,如历史分期中的线性时间观、直线发展的进化史观、单线的历史因果论、民族国家叙事的历史目的论,等等。探讨线性历史观何以呈现于教科书,固然离不开其时西学笼罩的整体学术氛围,离不开日本学者所编教科书之历史观念的影响和中国新史学运动的作用,但也不能忽略对中国史学传统中固有的线性历史观因素的考索。  相似文献   

10.
11.
12.
大历史观是黄仁宇一生中从事学术研究的总结,它从中外长期历史在技术的变数上来解构中国和欧美及日本的历史,力图找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共通道路,使中国也早日进入现代国家的行列,批判从道德和文化功能的角度以及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分析历史。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对大历史观进行了解剖和评述,阐明了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和大历史观的局限性及其可供借鉴的有益之处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从历史观念的客观性空白这一事实出发,进而发现,中国古代可能存在着历史观的空白。在没有历史观的前提下,发展出一种独特而成熟的史学观。这种史学观的标准形态和经典模式就是“《春秋》观”。现代不少史学家基于自己的不正常的历史观眼光更习惯于误解古代史学的真相。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党的历史观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它以当前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为生成背景,以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三重意蕴为问题域界,科学回应了以什么样的理论对待和审视历史、以什么样的观点去理解和把握历史、以什么样的方法研究和评价历史三重历史之问,实现了实践的历史、主客体统一的历史、运思的历史三个层面的系统集成。中国共产党在尊重崇尚历史、记录探寻历史、运用反思历史中形成的正确历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立论的科学性、内涵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深厚的民族性,有助于民众在洞察历史进程与规律中增进历史自觉,在研判历史方位与方向中增进历史自信,在把握历史创造与预见中掌握历史主动,在廓清历史虚无主义迷障中保持历史定力,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厚植历史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及其方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平 《社会科学研究》2002,27(2):115-119
后现代主义是影响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乃至文化的重要理论思潮 ,到 2 0世纪 90年代据称已取得文化霸权。探讨后现代主义作为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内涵 ,包括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关于历史及历史著述的本质、解读文本到构建新的历史叙述的方法及其意义等 ,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带来的一些新颖而深刻的观念 ,以及它的一些极端观点具有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罗炳良 《河北学刊》2002,22(3):132-137
在18世纪的中国史家中,章学诚对中国古代史学做了全面总结,达到了传统史学理论的最高水平。除此之外,章学诚还深入考察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历代学术思潮以及史籍文化的演变,形成了鲜明的朴素辩证历史观,在历史理论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就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史家对历史理解得越深刻,能够上升到历史理论的层次,那么,对史学认识得也就越透彻,能够形成丰富的史学理论;反之亦然。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动因,共同促进中国史学之理论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孔子“述而不作”新论吴定初“述而不作”出自《论语·述而》。此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对“述”与“作”的价值判断,也是后世论者裁量甚至批评他重述江南作的主要依据之一。不少人认为,“述而不作”的含义是“讲述”而不“创作”。如是观之,孔子看重讲述而轻视创作。笔者认...  相似文献   

18.
论邓小平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历史观是当代中国的科学历史观。邓小平历史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 ,“生产力决定论”是邓小平历史观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论”是邓小平历史观的核心内容 ;“特色道路论”是邓小平历史观的本质特征 ;“人民主体论”是邓小平历史观的基本立场 ;“历史辩证法”是邓小平历史观的灵魂 ;“历史评价论”是邓小平历史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问题、观点与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耕  孙璟涛 《学术研究》2001,1(11):11-23
本文对唯物史观的几个重要问题,即社会的本质、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实现机制,物质生产、人本身生产、精神生产的关系及其历史地位,历史发展的进程研究中的主要观点作了系统梳理,并对这些观点作了新的考察和审视;在述评的过程中,作者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一个诠释的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关于孔子与孔学的种种论述、评议或谈论所涉及到的不外是三个层面的问题 :“实在的孔子”、“历史的孔子”和“符号的孔子”。其中后两者、特别是“符号的孔子”层面的问题最为复杂。我们只有在具体语境中 ,廓清人们谈论的层面及所涉及问题的性质 ,才能真正把握人们所谈问题的实质 ,并进入谈论者生存意识的核心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