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上,多有对政治的观照和倾向。因为师承的缘故,成名初期的作品,张爱玲的文艺思想"右"倾,但是在作品中,也不乏对国民党的批判和对社会现实的针砭。解放后,张爱玲依据当时的文学创作标准,创作了包括《十八春》、《小艾》等一系列"左"倾作品。在离开大陆后,张爱玲又开始对其创作的"左"倾作品进行修改和删节,回归其"右"倾的文艺理念,同时,她还创作了《秧歌》、《赤地之恋》等多部"右"倾小说。但无论"左"倾还是"右"倾,张爱玲在作品中对世相的洞察和对人性的探索,才是其成为经典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章学传统对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和小说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既体现在形式技巧和文体风格方面,也体现在个性气质和思想观念方面。正是在文章学传统的启发下,汪曾祺提出了"汉字思维"、以"节奏"代"结构"、"气氛即人物"等许多极传统又极现代的观念和主张,并且通过多年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一种"气本论"的小说观念,一种"以文章为小说"的创作思维方式和习惯。以"气"为本,使汪曾祺获得了接受"意识流"的基础;"以文章为小说",在促其完成小说文体创新的同时,也给他的创作思维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束缚和局限。  相似文献   

3.
刘军 《学术研究》2012,(12):32-36
马克思早期创作的诗歌在马克思思想演进中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的诗歌,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德国浪漫主义的继承和改造。马克思的浪漫主义诗歌在"反讽"修辞和"复归"情结等方面影响了马克思后来的思想发展。马克思在接受浪漫主义影响的同时,又以扬弃的态度超越了浪漫主义,从而克服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曹禺在早期戏剧创作中深感当下人的原始生命力被压抑、扭曲,于是热情地讴歌、追求它;同时,他又为原始生命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的巨大破坏而惧怕.既爱于此、又痛于此,形成了曹禺情感中难以解开的"结".这使他要为"原始生命力"寻找一个支点,即最合理的生存环境,让它既能像"雷雨"一样勃发,又不至于让人感到恐惧.只有"力量",没有"恐惧",这是他早期创作的精神追求.从他早期的几部剧作中,能清楚地找到作家的精神追求轨迹.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张洁的小说创作虽然都属于现实主义,可她们又形成了迥异的创作风格.张爱玲从女作家惯用的徜徉在情感和思辨的"自序传"中撤离,避免以主观意愿对她的人物故事的干预,用细节叙事来强化客观写实;采用让情境话语和叙述话语巧妙相融合的叙述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张看"叙事姿态.张洁是一个富有激情的主观倾诉型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带有显明的主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创作意图对故事的制约性;其二,随时介入故事的叙述人声音;其三,富有主观情感的叙事话语.在欣赏其作品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爱"、"恨"满腔的张洁.这种迥异的创作风格,是由不同的教养、文化背景、人生立场,文学观念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林椿是朝鲜半岛古代较早在"记体文"创作方面取得很大成绩的作家.林椿的"记体文"创作一方面明显受到了韩愈的影响,包括谋篇布局、语言技巧、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韩愈"记体文"的痕迹,另一方面在句式、句法等方面又与韩愈有所不同,表现出了林椿选择性接受的倾向.通过韩愈与林椿在"记体文"创作方面的比较,我们不仅可以发现韩愈在朝鲜半岛古代"记体文"创作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可以进一步发现中国"记体文"在东亚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的新闻文创作为他赢得了"舆论界之骄子"的称誉,同时也是他"文界革命"的主要成果,而他新闻文的主要成就又是他的"新文体"."淬砺其所本有而新之",从狭义文章学的独特视角对梁启超的新闻文进行全新解读,可以从语体、结构、情感等方面看出梁启超的新闻文创作及其思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失乐园》与《苔莉》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唯美主义风格是它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又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失乐园》囿于日本传统文化的"物哀"意识,又以自然主义的文艺观实现其悲剧意义的超越;《苔莉》继承中国传统的悲剧精神内核,又用自然主义的创作观对其做了大胆的颠覆.  相似文献   

9.
宋代在政治、军事上属于衰世,文化上却处于盛世,二者之间的反差极大地影响了作家的人生态度和他们的创作心理,他们虽然仍然具有传统的"修齐治平"的用世思想,但是却并不完全恪守儒家的经典教条。这种复杂态度反映到创作上,就是既遵循以诗言志的文学传统,同时又保留了相当的心理空间用以抒发对于一己人生的诸多感怀。  相似文献   

10.
以王世贞《乐府变》组诗为肇端,从明嘉靖末年至清康熙初年,诗坛兴起过一次以新题乐府为体式、以讽咏今事为宗旨、以"诗史"学说为理论纲领的创作潮流。这场乐府变运动宗尚唐代杜甫等人的新题乐府创作,又因其自觉、独立、针对性极强的"诗史"书写意识,有别于唐代的新乐府运动,成为晚明大变局和明清王朝鼎革在诗歌创作中的一次现实反映。这是晚明文学中亟待挖掘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同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清初"梅村体"的诗学渊源及晚近传统,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张洁与"五四"女作家创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传增 《中州学刊》2005,(4):224-226
"五四"和新时期是我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两个高峰.作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张洁与"五四"女作家在创作姿态、创作立场、对爱情婚姻问题的思考与探索等方面既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又有独到之处.在创作姿态上,她由"五四"时代的"逆女"变为新时期的"孝女";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她由"五四"女作家将爱情视为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转变为对爱情与婚姻本质的思考、对人情人性和女性生命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郁达夫、茅盾、巴金的小说创作为例,认为"五四"文化高潮过后,鲁迅式纯粹雅化的写作事实上已很难做到.写作者须顾及以青年为主的读者圈的阅读反应,化用读者关注的恋爱小说等叙述套式,但作者又不被套式所约束,于不经意问超越"俗"套,化俗为雅.郁达夫、茅盾、巴金的小说走的正是这条路子.这种创作方式,连同鲁迅的"纯粹雅化"、施蛰存的"脱俗求雅"和张爱玲的"以俗写雅"几种创作方式,已经构成中国新文艺创作可资借鉴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13.
茅盾在"女作家论"中对女作家创作活动的论述不乏精到见解;与此同时,男性本位的性别意识与时代政治等方面的因素渗透于他的评论。他一方面真诚提倡和鼓励"女性的自觉",另方面又对现代女性主体意识在创作中的多样展现缺乏理解,以致其批评文本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性别盲视或偏见,忽略了特定历史阶段女性创作在性别问题上所承载的特殊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4.
《书谱》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哲学和文艺美学崇尚变易的思想精髓,在论述书法艺术创作时,强调书法创作技巧表现与审美天趣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原则,主张书法创作应注重各种审美元素的调和,重视情感注入和情感表达,并提出了"五乖五合"论、"三时"说和"老境"说以及"察拟"之道和"精熟"之道等一系列融入了辩证法思想的丰富多采而又精辟深刻的美学思想命题,从而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书法创作审美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赵普光 《南京社会科学》2013,(7):108-113,129
书话是现代中国文学中具有庞大创作群体与丰富创作实绩的重要存在。源自传统读书杂记、藏书题跋、笔记随札的书话,大都游弋于创作与述学、文学与文化之间,葆有颇为有趣的弹性和张力。本文对既是创作又属研究,既具审美性又涵学术性的书话进行系统考察辨析,以期能够进一步推进书话研究乃至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空间。这种游走在"文"(创作)与"学"(研究)之间的书话,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的"文"、"学"合一著述方式的呼应,更是对"五四"之后文学观念日趋狭隘单一现象的警醒与反拨。  相似文献   

16.
苏辙辞赋创作的主要体制形式有文赋、骚体赋和四言赋。苏辙的辞赋创作是其生活理趣的生动写照,同时也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生活情趣、审美风尚和赋学观念的一个反映。考察苏辙的赋作创作,在辞赋的形式、题材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其文赋的创作,是北宋古文家"以散言为赋"的一个典型;其骚体赋既是对屈原"发愤抒情"的精神传承,也是北宋中期经世致用思潮的反映;其四言赋,则是拟古的结果。苏辙辞赋创作的这些探索,对北宋后期苏门文人的辞赋创作起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6,(9):155-160
B.E.埃利斯的三部代表作《比零还少》、《美国精神病》、《皇家卧室》,突出体现了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理论中关于创新的特征,但同时它们又与欧美文学传统之间具有承继关系。这其中既有与"垮掉的一代"之间的相似性,也有作者本人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的对传统的回应,时代性成为把握其承继与创新的关键之处。埃利斯的小说创作虽然展现出独特的风貌,但也渐渐融入传统之内,成为新一轮"影响的焦虑"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8.
宋剑华  曹亚明 《云梦学刊》2008,29(2):114-117
"生死场"与"后花园",作为萧红小说创作中最为突出的两个空问意象,构成了作者理想空域中苦难与温情交相辉映的"童话"世界.后期创作中一再重现的"后花园"意象又超越了"生死场"这一宏大背景,展开了更深层次上关于人类生存与死亡问题的追问,同时也是作者超越残酷现实以寻求精神拯救的一种方式.正是因为恒定而统一的空间背景,才使得萧红的小说在二十世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中国现代文学总体芙学格调之中敞开一扇通往精神家园的生命之"窗".  相似文献   

19.
<诗经>的早期创作形式是口述文学,"套语"是<诗经>口述创作时期的基本形式,"引语式句法套语"则是<诗经>早期创作所遵循的"套语"形式之一.<诗经>的"引语式句法套语"共表现为八种形式,在早期创作时,<诗经>口述歌诗的创作,既有对这八种形式模式上的遵循,又有相互的灵活运用,表现了中国诗歌创作由口述文学向书面文学过渡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余学玉 《学术界》2004,(4):84-92
文章通过对<纪要>这一"经典"文献的解读以及对"样板戏"文本的具体分析,归纳出"文革"文艺独特的创作范式.这一创作范式以"三突出"为核心,包括"党性原则"论、"阶级斗争"论、"根本任务"论、"主题先行"论、"题材决定"论以及"两结合"的创作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是时代政治的产物,又具有悠长的历史渊源.在这一创作范式指导和规约下的"文革"文艺,效忠于政治权力话语,充当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机器,因主体精神的缺席和违背普通人性而不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