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古人做诗,最忌同一首诗中字词重复,而“一字诗”却是要“一”字多次乃至十几次反复出现,不仅不能有重复与拖沓之感,而且诗的内容还要与一定的事物相应.这本是难而又难的事,可是,古代一些名家却竞相玩起“一字诗”来.  相似文献   

2.
《人才瞭望》2010,(7):14-14
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 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 中央各部,省、专区、县三级,都要比培养“秀才”。没有知识分子不行,无产阶级一定要有自己的“秀才”。——毛泽东  相似文献   

3.
    
付钱的时候,小贩又重复了一次:“我卖你这玛瑙,再便宜不过了。” 我笑笑,没说话,他以为我不信,又加上一句:“真的——不过这么便宜也有个缘故,你猜为什么?” “我知道,它有斑点。”本来不想提的,被他一逼,只好说了,免得他一直啰嗦。  相似文献   

4.
有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噔”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另一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部门主任是今年才调来的,表面上看,他非常有绅士风度,而且好像很有知识。如果你以为他会听从你的意见、肯定你的成绩,那你就错了。”在办公自动化设备公司服务的阿静,对新的主任不满。她说;“因为他对所有的人,都摆出一副‘没问题’的好脸色。结果真的出了问题,他却把责任推到下属的身上。”在一家贸易公司上班的周丽,一谈到上司,就有一肚子的牢骚:“经理每次指示营业方针,总是很啰嗦,一件芝麻绿豆点的小事,说了又说,重复三四遍,我不是刚进公司的新人,他根本不需要这样仔细叮咛,简直是贬低我的能力和智慧。我老实告诉他,不需要多言时,他竟然说我不喜欢他的工作作风。后来他好像故意地把一些难缠的客户都丢给我处理,真受不了他。”很多的上班族都有自己的牢骚:我的上司只顾拍马屁,哪顾得了我这样的小人物。我的上司软弱无力,从不为我们的部门争取福利。我的上司总爱批评,从不表扬我们。我的上司喜怒无常,捉摸不定。  相似文献   

6.
李森 《人才瞭望》2013,(7):19-19
杜甫写有《空囊》一诗:“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爨(cuàn)”的意思是烧火做饭.这首诗写尽了诗人生活艰难的窘境.其中“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就是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囊中羞涩”,也写作“阮囊羞涩”.  相似文献   

7.
曾志 《人才瞭望》2009,(1):58-59
胡乔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他从1941年起就担任毛泽东的秘书,一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党的重要文献的起草和编纂工作,是党内外公认的“大秀才”;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一切服从党的安排;他博古通今,治学严谨,勤奋笔耕,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8.
长篇历史小说《大清一品》(中国华侨出版社)在写到绰号为“石板师爷”的石太生时,有这样一句话:“三次乡试,本是得会元的文章,却被考官弃如敝屣.”此处的“会元”应是“解元”之误. 根据清代的科举制度,士子从童生到进士,需要经历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分别取得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的功名.童生试合格者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而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  相似文献   

9.
郭建 《人才瞭望》2009,(4):101-101
明代小说《古今小说》(即《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里引了一段俗语:“天下只有三般口嘴,极是利害:秀才口,骂遍四方;和尚口,吃遍四方;媒婆口,传遍四方。”  相似文献   

10.
莫学王伦     
国人有这么一句口头禅:“武大郎开店,比他高的都不要。”这印象恐怕是源于一幅《武大郎开店》的漫画,呜呼!这委实是一桩欺负老实人的冤假错案也!《水浒》中的武大郎确是开过一爿烧饼店,不过他只是小本经营,从未雇过什么伙计,仅是那个断送他性命的风流妻子潘金莲当他的助手,何曾有资格“比他高的都不要”?况且,武大郎生性憨厚,相容性极好,卖烧饼总是和卖梨的郓哥结伴上街,一块儿吆喝。 要说嫉贤妒能的主儿倒真是有一个,便是那起初在梁山占山为王的白衣秀士王伦。这个没多少本事的秀才胸无大志,贪图清闲,唯恐别人夺了他的寨主之位,所以暗自订下一条“用人原则”,凡是比他本领大的好汉,都一概拒之于山门  相似文献   

11.
从本世纪初逆推100o余年,在这一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知识分子金字塔顶上璀璨的明珠叫“翰林”。每个朝代的翰林们都是当朝最有学问的为数不多的高级知识分子。想一想只有那些过五关斩六将,中了秀才,再中举人,最后中了进士的博学之士,才有资格作铺林的候选人,就知道其学术地位一点也不会差于现在的院上。如果硬是要给过去的“翰林”按现在的标准来归归类,他们大概都只能算是“社会科学院士”。当然,翰林不是院士。两者有着质的差别:翰林是为升官治理国家而设的,院士是为推动科技发展而设的。“一中国真报协院士产生一1948年。比世…  相似文献   

12.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决策的主要参与者与私人经济中的个人一样,都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政治活动不过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一种途径.基于此理论,通过公务员用车制度的改革实践探讨公务员“经济人”本性.  相似文献   

13.
清朝咸丰年间,湖南平江有个李姓秀才,才思敏捷,又好吟诗作对,可是恃才傲物,谁也不放在眼里.一天黄昏,外地一个姓刘的秀才,路过他家门口,想上门投宿.  相似文献   

14.
王丽 《人才瞭望》2017,(5):66-68
范进是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他从20岁开始参加秀才考试,直到54岁那年,在学道周进的提携下考中了秀才,然后一路顺利地考中举人、考中进士.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周进愿意帮助范进?周进是怎样提携范进中举?这对我们提高考试评分的科学性有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15.
“父母官”一词大抵始于宋代,是对管理“父母之邦”官员的称呼,多指县令,说的是“为官须爱民”。北宋著名政治家王禹称当知县时,有纪事诗云“万家称父母,百里抚孤寡”。清代那位被穷百姓称为“父母官”的郑板桥也做诗自况:“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们所代表和讲述的都是儒家的民本主义,带有浓重的封建主  相似文献   

16.
人情大于天清代,凡是未考中秀才的人,不管年龄大小一律称为"童生". 雍正年间,有一位老童生颇有才华.但由于没有后台,加上性情耿直,不肯送礼给考官,因而连考十二次都落第.他仍不灰心,继续应考.  相似文献   

17.
英文藏头诗     
中文有藏头诗,即每句诗的头一个字连起来,暗藏着意思,如“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明·徐渭《游西湖》)头四字连起来是“平湖秋月”。英文也有藏头诗,只不过中文藏的是字,英文藏的是字母,即每行诗的头一个字母。把玩英文藏头诗的高手,通常也都是文人作家,比如美国作家爱伦·坡。坡写过不少藏头诗,最有名的一首就叫《一首藏头诗》。  相似文献   

18.
古代,立冬不仅是进补的日子,也是“扫盲”的时候。
  古时的教育机构,从中央的太学、国子监等,到地方上的州学和县学,层层具备。不过,哪怕是最基层的县学,入学者也多半是一些身负功名的秀才,或者成年人,以考科举为目标。可若非志在科举,仅仅是出于“扫盲”,又该往哪儿去?  相似文献   

19.
10月3号的下午,我正在家里动手写这篇印象的时候,我的师姐、电影学院教授张状打电话来,说要请先生和师母吃顿饭,聊聊天。我有了这叨光作陪的机会,就放下手边的工作不管,于是两个小时后,我们师徒四人就坐在了亮马大厦的“硬摇滚”(HardRock)快餐厅里了。我们的位子在挤挤挨挨的吧台边上,身后是“乌托邦”和一SeXp。itul”乐队那些短命的文化挑战者的合影。“乌托邦’郴“诗”是当代人类生活中最大的隐秘处,多少文化反叛者都因率真地拓涉这些不能说的东西而犯了众怒,此可谓中西皆然,据说这充满南美洲风格的大厅的共处还悬挂着…  相似文献   

20.
“双师型”教师队伍如何建设,一直以来各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都在不断摸索创新,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基于此,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围绕我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问题,在分析存在问题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