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是冷战的受益者 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苏联的解体,原来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立而形成的世界战略格局正式宣告瓦解,原来意义上的冷战时代也随之结束,世界开始进入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南亚是美苏争霸的重点地区之一。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总的趋向是缓和。然而南亚以克什米尔争端为标志的印巴冷战格局依旧,印巴之间军备竞赛正在升级。美国最担心的是印巴克什米尔争端与两国的军备竞赛交织在一起,“因为这有可能酿成一场核战争”。印巴会不会再次爆发战争,可谓喜忧参半。  相似文献   

3.
核武器与美苏冷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学功 《浙江学刊》2006,78(3):101-107
核武器在美苏冷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它的出现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增加了苏联的不安全感,是导致冷战起源的一个重要因素。核军备竞赛是冷战的重要内容,并且愈演愈烈。双方都把核武器作为实现自身政治和外交目标的工具,核危机频频出现。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核战争的爆发,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又成为美苏两国的共同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紧张局势,并加速了冷战的结束。  相似文献   

4.
一 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苏联解体、美国地位下降,冷战格局迅速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代替了美苏两极对峙的态势。上述局势迫使各国必须重视其内外政策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必然是具有历史阶段性的重新选择,日本也不能例外。在世界向多极  相似文献   

5.
当前日美安保体制的三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日美安保体制的三个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刘世龙冷战结束后,美苏两极对峙的战略格局不复存在,由此产生了日美安保体制向何处去的问题。这导致日美两国展开为期6年的安全对话,其基本趋势是在改造的基础上加强日美安保体制,使之进一步制度化。1996年4...  相似文献   

6.
对冷战后世界格局之我见杨达洲国际政治中“极”的概念是有限制的,“多极(化)格局”的提法值得商榷。取代冷战时期美苏两极的不是朝向“多极格局”的无穷的过渡期,而是“一超多强”为特征的新格局。1991年12月别洛韦日协议宣告了苏联解体,从而也结束了绵延近半...  相似文献   

7.
美苏“冷战”对战后东北亚政局的影响罗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矛盾由二次大战中反法西斯联盟同法西斯国家的生死较量变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形成了所谓“冷战”格局。这种格局直接影响到了战后初期东北亚地区的政局。...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的日美安保体制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方冷战的结束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的西方战略家甚至评论道 :这一“冲击波不亚于原子弹的问世”1。随着冷战格局的瓦解 ,以东西方冷战为背景、以前苏联为假想敌的日美安保体制的战略目标发生了重大转变 ,而台湾问题则在这一转变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就这一转变及其与台湾问题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一、《东京宣言》标志着日美同盟将继续奉行冷战思维1 992年 1月美国总统布什访问日本 ,与日本首相宫泽喜一就冷战结束后两国所面临的问题及加强日美合作举行会谈。会谈后发表了作为“今后日美关系指针”…  相似文献   

9.
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原来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立而形成的世界战略格局正式宣告瓦解,冷战时代也随之结束,世界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苏联解体后,美国虽然保住了其超级大国的整体优势,但是国力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增强,经济活力也在下降。同时,原来在苏联强大军事压力下,靠荚国军事保护维系的西方国家间的凝聚力,即联盟关系,由于失去苏联这个共同的敌人正自然地松弛下来,西方阵营中离心倾向在增强,美国的  相似文献   

10.
冷战格局下,国际局势在很大程度上为美苏两强所主导,处在两强之间的国家则要面临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问题。以日本为例,日本尽管从属于美国所领导的西方阵营,但在地缘却不能回避与苏联毗邻的事实,加之日苏领土问题的存在,这就要求日本在制定外交政策时,不能片面地将苏联视为敌人。如何在冷战的背景下,平衡日苏与日美关系是当时日本外交战略考量的重点。对日本在冷战时期外交模式的研究,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当今日本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1.
为发展21世纪的中日友好关系而努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发展21世纪的中日友好关系而努力张蕴岭蒋立峰199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25年来,国际形势和中日两国的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进入90年代,随着以美苏对抗为主要内容的冷战时代的结束,旧的国际秩序已经瓦解,新的国际秩序尚未形成。在这...  相似文献   

12.
徐蓝 《浙江学刊》2003,(6):131-13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美国的全球扩张大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大战略之间发生了直接碰撞。两国依据不同的大战略而实行的相互对立的外交政策最终导致冷战的爆发并走向高潮。 2 0世纪 5 0年代 -60年代出现的新形势使美苏各自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有限调整 ,从而在东西方关系中形成了缓和与对抗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象所有的理论一样,世界体系理论的形式是由其形成的社会环境条件所决定的。特别是它带有起源于美苏两极高度对抗的冷战时代的印记。既然现在冷战时代已经结束,就应对世界体系理论进行修改,以便克服由它所造成的一些问题。冷战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是大多数社会在组织自己的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只有有限的选择。美国企图恢复货物、资本能根据市场力量自由跨越国界流通的开放性世界经济体系的努力,与美苏的地缘政治冲突完全交织在一起。结果,各国面临着与美国结盟、实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或与苏联结盟、实行社会主义这两种有限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美国学术界有关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争论出现过两次为全世界所瞩目的高潮。一次是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中期,以汉斯·J.摩根索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理论经过近10年奋斗之后终于在美国站稳脚跟,实际上已成为美国政府在冷战时期制定对苏“遏制政策”的理论基础。另一次是在世界两极格局和冷战对峙即将结束之际,大体上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日之间虽然在1956年恢复了外交关系,但是,在冷战格局下,两国始终没有缔结和约,就是说在法律上尚未结束战争状态。这是日本战后唯一没有解决的“战争遗留问题”,也是苏联对外关系中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6.
美国借助大西洋同盟和亚太同盟介入或主导了几次重大国际事件,证明了"当代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明显"是伪命题。当代国际格局变化的两种趋势中,三支主要力量的角逐为美国两洋同盟的维持与优化提供了结构性空间;冷战遗留问题为美国两洋同盟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根基与现实条件;美国推进全球战略重心东移,是通过两洋同盟的运行而实施的,体现了当今国际格局的变化态势;美国两洋同盟在国际格局变动中的对接与实践,深化了资本主义同盟的冷战思维。从外交方法上看,冷战思维不是国际行为体单方面能够消除的,它是行为体之间理解和认同的一种外交思维方法;单方面摒弃冷战思维外交将受到对方的困扰甚至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结束前后,围绕中国政局的发展,在美苏国共三国四方之间形成了独特复杂的互动关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局的演变,包括国共和谈、全面内战爆发、中共取得全国政权及其对外政策的制定等等。美苏国共关系的每一次变动,都严重地冲击着东亚的国际形势,并对塑造战后东亚国际格局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后冷战时代印度的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影响印度外交政策的诸多因素均发生了很大变化。 1.印苏(俄)特殊关系不复存在 长期以来,印度利用美苏之间的战略对峙,与前苏联建立了涵盖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安全领域的特殊关系。苏联把印度视为它在发展中国家中的最亲密盟友和推行亚洲政策的基石,印度则把苏联看作是其安全战略的可靠后盾和外交政策的有力支柱。1971年两国签订的《印苏  相似文献   

19.
徐蓝 《浙江学刊》2005,(2):77-83
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和多个新的力量中心的出现,美国在坚持其全球扩张、遏制苏联的总体战略目标的同时,从尼克松到布什的历届政府不断调整对苏政策,而从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的苏联对外政策则从利用东西方关系的缓和继续向全球的势力扩张转向全面收缩.在以美苏为主要对手的冷战从缓和与紧张并存走向冷战结束的过程中,世界多极化趋势也在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二战结束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深受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体系变迁的影响。冷战结束后,尽管国际体系的变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依然存在,但中日关系本身互动关系的复杂性已超越了国际体系因素对两国关系的作用,中日关系的演变正愈益成为改变亚太国际战略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中日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中日国内政治和经济结构对两国关系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我们需要走出两国关系的困境,着眼于重建中日关系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