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看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颁布的39项会计准则,从标准上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国际趋同不仅包括标准的趋同,还应包括实施的趋同。从新准则实施一年来的情况看,会计准则并没有,也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趋同,趋同过程遇到了极大的障碍与挑战。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2007~2009年沪深两市A+H股的双重披露差异的实证分析来检验和评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和国际趋同效果。研究表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经较好地实现了转换和过渡,执行效果较好,且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国际持续趋同,但在执行过程中与国际准则执行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除了政府补助、企业合并和资产减值这三个准则与国际准则存在较大差异外,对资产的重估或评估价值方面的调整也是双重披露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流动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成为全球趋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及其国际趋同经历了1992年发布"两则两制",2006年建成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国际金融危机后保持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等几个阶段,对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正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最新变化修订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验与启示值得研究与重视。  相似文献   

4.
文中趋同为与国际准则同化的过程;国际准则高屋建瓴;我国准则建设进展重大,趋同纵深有度,实质上已经同化,其差异不可避免且将长期存在;主因由于准则环境不同而致,如公允价值运用的广泛性远不及IAS,特别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在我国会计准则中没有涉及。中国准则与国际准则同化之路任重而道远。本文重比差异略述同化,以期指导实践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同时发布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6对应的澳大利亚准则AASB6。AASB6体现了AASB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制定的总体策略,而且在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同时,充分体现了澳大利亚国情;我国应借鉴IFRS6和AASB6,完善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准则。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共同使用一套会计准则,在会计国际趋同道路中,亦在公私部门都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介绍澳大利亚在公私部门会计国际趋同中选择这条道路的背景,分析这种选择虽然能节省制定成本、促使公共部门效率的提高,却忽视了公私部门性质的根本差异,有可能使提供的信息大打折扣.此外,起关键作用的"部门中立"和概念框架也存在众多局限.澳大利亚公私部门会计国际趋同道路对于我国公共部门会计概念框架的建设、公私部门会计的关系以及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引入都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会计的国际协调包括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或形式协调)和会计实务国际协调(或实质协调).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和趋同的经验研究主要包括两类: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趋同程度或过程的评价和测量以及会计准则协调/趋同与实务协调之间关系的考察.通过从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以及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等几个方面对这些研究进行评析,可以发现,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地评价全球或地区范围的会计准则协调程度与进程的方法体系;有关准则协调与实务协调关系的研究尚存在方法单一、未能排除准则协调以外的其他重要因素对实务协调的影响等问题,从而令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受到质疑.我国当前应更多地借鉴和采用量化分析工具,加强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趋同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会计与产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最终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趋同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应坚持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9.
2006年2月中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标志着中国的会计制度走向了国际趋同的道路。由于会计制度属于经济制度的范畴,各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使国际会计趋同存在的局限性,一方面,这种利益斗争会影响会计趋同的进展;另一方面,也导致利益趋同只能是一定程度的趋同。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应该正视国际趋同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目的是本着公众利益,建立一套高质量、可理解且可实施的,以清晰连贯的原则为基础的,全球公认的财务报告准则。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沟通人们心灵最好的桥梁,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在国际关系中,文化认同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推动国际关系良性互动的深层动因。中俄间的文化认同,具有国际关系中文化认同的一般特性,又具有其特殊性。它的内容更广泛,基础更深厚,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构建了坚实的基础。中俄作为两个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历史的大国,彼此睦邻友好,和谐相处,用事实驳斥了不同文明必然冲突的观点,为寻求与扩大国际社会不同文明之间的认同开辟了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任何机构的视觉形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往往随着该机构的发展战略变化而改变。在中国加入WTO以后 ,为了充分与世界接轨 ,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机构视觉形象的再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讨论在机构发展、扩张、兼并等战略下所产生的机构视觉形象的再设计。  相似文献   

13.
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关系理论一直忽视认同问题,晚近兴起的建构主义主要从国际层面分析国家认同的形成与变化,对国内层面的国家认同甚少涉及。由于国家发展不充分和国际社会中认同霸权的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双重的认同危机。这些国家必须争取时间在发展中获得所需的内外认同,即用发展的手段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后冷战时期,国际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与事件,引发了人们从文化的视角进一步观察、探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兴趣,其中“文化认同”理论受到了国内外不少学者的青睐。专家们从怎样界定“文化”、“文化认同”及其文化认同在区域一体化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花勇 《国际论坛》2012,(5):49-52,80,81
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深刻影响着国际社会的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改变着全球治理的主体结构和治理方式。充分认识崛起中的新兴大国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一大重点。本文以身份认同为切入口,从内容和争议两个维度来分析新兴大国的集体身份。研究发现新兴大国的集体身份认同低。为此,提出以遵循交往理性的商谈行为来建构新兴大国的集体身份。中国在新兴大国集体身份的构建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比较是教育学的国际维度,其特殊内涵和功能标示着比较教育学学科的价值和身份,对比较的"解蔽"就是对身份的证明.发掘比较教育学手言的价值内涵、独特的学科功能和作用对探讨比较教育学身份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尤其是国际体系发生变化之后,中国国际身份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从经济、政治、文明三个方面探讨21世纪中国国际身份定位的问题。阐述了中国作为兴起中的大国,应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积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传统文化,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演变过程:从友好合作到敌对冲突,再到关系正常化。对于这一演变的原因,传统的分析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建构主义是新近崛起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它强调国家之间在"认知———实践"上的差异,认为国家的身分认同界定了国家的利益,从而对国家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而身分认同又是国家之间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通过互动的实践建构出来的。通过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可以发现,中苏关系的演变与双方身分认同从"朋友"到"敌人"再到"伙伴"的转变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国际合作作为一种行为、过程和理论,将逐步占据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中心。构建合作理论,首先必须明确该理论的目的、途径和价值。西方主流合作理论主要从体系层次出发,认为国际合作的目的在于维持并固化现有的等级体系,并通过国际权力结构、制度和文化促成合作。中国的合作理论综合多元层次,认为国际合作的目的不仅在于提升国家能力,更在于融入体系,实现国际秩序和世界正义的辨证统一,并通过内部建设和外部进程促成合作。中国国际合作的价值贡献体现在:合作应该成为一种世界观;合作需要内外兼修;注重进程,进程中的学习、尊重、信任和集体身份等为国际社会的进化与国际体系的和平转换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广大的边疆地区,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有着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同时也形成和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但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日趋复杂,其矛盾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因此,必须处理好两种认同的关系,并在边疆治理中通过多种路径与方式,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统一的认同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