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力是快乐的.美却是悲哀的.悲壮是一种完成,而悲凉则是一种启示.——张爱玲《自己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真、善、美统一于人的存在之中。人的存在是真、善、美的存在,又是和谐的存在。真是人的认识之和谐,善是人的道德之和谐,美是人的情感之和谐。因此,真、善、美的统一也就是人的存在之和谐,也可以说是人的存在之最高和谐。在现实中,我们总是能发现真善美存在着事实上的不统一,所以对真善美的解读与实践也就成了达到和谐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美育的德育功能主要在于:使人追求真善美、确立高尚的审美观、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并影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趋进,以美辅德;有助于人们认知和理解艺术作品、感悟艺术的道德力量、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和人格,以美益德;促进人的能力与修养不断提高,激发创造美的能力,使人在追求美中积极进取、发展创造、提升素质,以美塑德。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小说为我们构置了一幅乱世生存的悲凉图景,"不安"是张爱玲对生命、人性和文化的言说方式,也是其小说独特的美学标记.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小说为我们构置了一幅乱世生存的悲凉图景,"不安"是张爱玲对生命、人性和文化的言说方式,也是其小说独特的美学标记.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小说往往蕴涵着一种直触人心的悲剧意识,而"苍凉"、"悲凉"也成了其小说风格的最佳代名词,同时,也是小说的核心所在。然而,其苍凉感的产生并不仅仅是由于故事的悲剧性,也来源于整个文本的字里行间以及作品之外的作者的个人因素。从文本和作者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张爱玲小说苍凉感产生的多方面原因,从而可以展示张爱玲及其小说的独到之处与美之所在。首先,从篇名的距离、故事的距离、世俗的贴近、人物的不彻底性、意象的暗示、创作者的隐匿六个视角探讨张爱玲小说苍凉感产生的文本技巧。其次,从中西文化的积淀和苍凉的人生体验两个方面揭示张爱玲自身的遭际在形成其作品苍凉基调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技把审美教育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面,突出了科技美与真善美相结合等新特点。将以往的审美认知力和情感体验与培养和开发科学技术能力结合起来,形成科技美的审美教育,从而为审美教育提供和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阐述了真、善、美的辩证统一关系,论述了和谐社会“求真、求善、求美”的科学发展观。认为真善美辩证统一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念体系和思想认识方面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华美且不幸的童年决定了她题材的选取、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审美观念的确立,显赫一时的家族历史、父母的破碎婚姻,尤其是母亲对儿女情感需求的漠视,造成了张爱玲最大的精神创伤,从而形成了张爱玲的"悲凉"的情感意蕴.可以说,童年经验构成了张爱玲艺术经验世界的全部,从而也导致了她文学生涯的短促.  相似文献   

10.
说不尽的苍凉——论张爱玲小说苍凉人生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为我们构置了一幅乱世生存的悲凉图景,"苍凉"是张爱玲对生命、人性和文化的言说方式,也是其小说独特的美学标记.张爱玲的小说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全方位、多视角地勘探凡俗人生、体味世事变迁和人生的苍凉,得益于她古今杂揉、中西兼备的叙事技巧.张爱玲小说已经超越了世俗的陈述,成为不失大气的关注人类生存本相的经典,这正是张爱玲小说苍凉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废名和沈从文的小说中都渗透进了“梦”的成分,以对人性美的充分展示,营造起“梦中的田园”。废名的田园中藏匿着禅趣,沈从文的田园呈现出“神性”。相比之下,狭窄者个人体验开出了绚丽的花,宽广者承载起理想的“人生形式”。二人的“恋梦情结”表现为出离红尘的沉迷和梦境难圆的悲凉。写梦手法:一偏重蕴蓄禅趣,一偏重呼唤真情;一刻意制造“间隔”,一执著追求“融通”。“梦中的田园”价值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12.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学在新时期取得了长足发展,创作数量和创作队伍大幅提升.恩施方言小说的创作者们将生活中精彩的方言语词与方言歌谣引入文学,旨在表达一种民间立场和方言精神.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恩施方言小说氤氲着一般标准语文学难以比肩的野性美,是当代语言艺术中一道被长久遮蔽,可一旦进入却又不得不击节的风景.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很多小说中都隐藏着一个反传统、反现实、反当下、反理想的传奇构架,通过对普通市民的恋爱梦想、金钱梦想、神圣价值等一切具有现代市民白日梦特质的传奇式幻想的解构,从更为深刻也更具超越性的层面上揭示了现代市民价值观。这些想象的幻灭,缘于张爱玲对现代市民价值观的清醒认识,她对现代市民白日梦的解构,预示着现代市民小说进入了更清醒、更现实的成熟阶段。她将现代市民“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赋予了更深沉的道德涵义,张扬了日常现代性的可能性,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提供了新的范本。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将古代小说惯用的全知视角羼用第三人称限制视角与现代人性主题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艺术;视角的流动与转换是张爱玲小说区别于其它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之一,它突破了"五四"以来现代小说要求固定视角的理论限制;张爱玲用她的妙笔使"五四"之后被否定的"全知视角"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这在中国文学叙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丁玲、张辛欣早期创作所采用的是一种私人化的叙事方式 ,这种迥异于主流话语的小说 ,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这一创作状态并未继续下去 ,很快便被处于社会政治文化中心的主流话语所遮蔽。在她们从抒写“一己体验”而转向直面“众生相”的变化中 ,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在她们的创作转变中 ,流露出了私人化叙事向主流话语靠拢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创作引域外小说的炬火,又融铸了中国白描写意的手法和意境追求,开创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的先河。他在用小说直接为现实社会人生服务的同时,又努力使艺术与功利均衡融合,展现了高层次的美学追求。他在小说的体式上不断创新,创造了简约精深而又意境深邃的现代小说的典范。其以艺术与功利均衡融合为美、以不断创新为美、以简约精深为美的艺术追求,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创造了一种诗体的散文化"沈从文体"小说,其小说具有一种"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妙境界,并且有着明显的自然主义特征。该文力图从如下三个方面来阐释这种特征:注重细腻描绘,客观实录;不作主观介入,不进行道德评判,在沉默中给人以震憾的力量;截取生活片断,关注凡人琐事,叙述倾向散文化。可以说,沈从文在对"自然"的追寻中使其艺术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既有共时性,又有历时性。历时性是作品的生命,从历时性出发,分析了张贤亮的《初吻》、《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指出三部作品的历时性在于作者塑造了三种女性美,其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永恒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大师。他经历了不屈的、传奇似的坎坷人生。他身在京城,心怀湘西,努力创作,大量作品盛名中外,是一位“文体作家”、“多产作家”。他的创作观念极富个性化:写作是战争,是生命的投资;写作要探索人类灵魂的美与爱,重新诠释人生。他界定了短篇小说的特征与创作方法,以及小说语言的特殊功能与要求。沈从文的小说富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恨水小说中抗日军人的形象反映了他对军人态度的转变,其以崇高美为突出特征,分别体现为人格世界的理性美、生命极限的壮烈美和形象世界的深度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