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英语专业教学面临着语言与专业相结合的时代话题。在已有 CBI 理念下,英语专业课程被分为内容性课程和技能性课程。从英语技能性课程角度探讨CBI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改革,以期体现CBI对英语专业技能性课程教学的提升、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改善,发展CBI内涵、促进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
围绕西安交大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泛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通识课程”、“学科课程”和“集中实践”的课程体系及“人文自然科学通识教育+英语语言技能及英语专业课程+实践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综合性研究型高校建设英语本科专业的思路,提出把英语专业建设成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与校内自然人文学科紧密协作、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精品专业.  相似文献   

3.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的重要课程,却在英语教学中被边缘化,不重视英美文学课程是导致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下降的原因之一。英美文学课程去边缘化必须增加课时、丰富课程种类并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使英美文学类课程真正发挥提升学生语言技能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专业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高科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 遇,重新定位英语专业显得尤为必要。英语专业的概念不再是传统的"语言技能训练",而应具 有技能 专业,复合 开放的特征。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注意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加 强课程建设,调整知识结构,优化课程内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增强相关专业素质, 以适应社会对英语专业提出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5.
高校田径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既培养大学生田径运动技能、技术和方法,又涵养大学生体育精神、终身体育理念等。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田径课程与思想教育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增强课程教学效果的应然选择。高校田径课程应围绕学生知识、技能、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目标,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使体育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6.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活动视为一个生态系统,生态各因子在交互中达到平衡,是强调“译者为中心”、译者“适应性选择”的体系。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是输出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关键,但其翻译类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中未能纳入翻译人才培养应有的均衡性、关联性、整体性等生态化特点。因而从生态化视角强调翻译人才应具备相应的翻译“知识、技能、素养”,提出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生态三维度。通过实践性研究,构建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生态化教学模式,以改善翻译类课程教学质量,提高译者在生态翻译系统中的选择与适应能力,提高译员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7.
意义协商模式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新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可以帮助我们反思现有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在系统功能语法的意义协商模式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得以重新构想.专业课应分为三个模块,即语言技能课、语言文化课和专业知识课:以语言文化课作为专业学习的大背景,提炼人文内涵;挖掘专业知识课的深度与广度,注意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选择性;语言文化课与专业知识课有所交融和重叠,并以此带动语言技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五年制幼专是我国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 ,是三年制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并入高师院校后采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 ,五年制幼专正处于探索实验阶段。由于课程建设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建构五年制幼专的课程方案 ,应从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出发 ,正确地处理好课程的“共性”与“个性”、“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课程标准”与“教材”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和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当前普遍采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已初见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如弱化英语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同培养目标脱节、专业师资匮乏、实践环节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想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就必须坚持在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和增强英语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合理配置英语模块和其他模块的比重。  相似文献   

10.
依据Dudley-Evans&St John的需求分析框架制定调查问卷,对翻译专业一到三年级本科生展开本科课程设置的需求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只有一半的学生想要从事专职译员的工作,其中将近80%的学生选择应用翻译;学生对课程比重和课程顺序满意度较低;对英语语言技能类课程和口、笔译实践类课程和翻译职业知识类课程需求较大,而忽视中文类课程、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翻译理论类课程和译作评析类课程。基于此次调查结果以及相关的社会需求调查研究成果,笔者遵循《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精神提出了翻译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语言课程模块,翻译技能、知识与实践课程模块,职业领域课程模块,跨学科知识课程模块以及人文知识课程模块,旨在培养翻译专业本科生的语言能力、翻译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学科领域能力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英语阅读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使学生大量接触英语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培养和建立学生的思政素养作用尤为显著,所以,研究两者如何在高校教育中紧密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以OBE理念为导向,通过阐述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内涵特征,以《英语泛读教程1》为例,对课程思政融入英语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研究,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英语专业泛读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而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笔者以香港中文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分析比较内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提出内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改革建议,认为不管采用何种培养模式,开设何类课程,归根到底,英语专业不能丧失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我国的英语基础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高等院校师范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因其直接承担了中学英语师资培养而备受关注,如何面对新的形势,拓宽思路,优化英语教学法课程,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专业基础课程是开设专业课程的前提,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保障。当前,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呈现出“碎片化”现象,学科化问题突出,课程建设普遍缺乏通识教育理念和人文理念。因此,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应遵循通识教育理念和人文理念,以模块化课程集群汇集各类专业基础课程的优势,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养较高、创新力较强的教育学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5.
通识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中国大学在借鉴发达国家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基于本国国情和校情实际的通识教育实践路径。独立设置医科大学增设人文类选修课以弥补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是医科大学的共同选择。研究选取四所案例学校,分析比较其人文类选修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情况。继而以其中一所大学课程体系改革为例,在医学专业教育现有框架内合理建构通识课程体系,表现为人文类的公共必修课、选修课和医学人文课程的有效衔接,医学基础课和临床技能训练中的人文渗透,通过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课程打通人文和医学的界限,突出课程全过程的人文导向。进而提出通识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改进思路:理念层面需要寻求高等教育发展在内部适切性与外部适切性之间的平衡,通识教育理念的本土化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实践层面需要关注理念是否落到实处,以及因打破原有课程体系壁垒可能在短期内出现的课程专业性、系统性和结构化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高职高专类英语专业所面临的困境,指出目前高职高专类英语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专业设置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没有凸显应用类人才培养特色以及教材开发没有跟上职业发展步伐等阻碍高职高专类英语专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改革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教师聘用制度等一系列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新工科”背景下,理工院校不仅承载着推介国内领先科技的重担,也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责。大学英语人文通识课程的开发也是“新工科”人文主义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分析了理工院校人文通识课建设的必要性,并指出理工院校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改革需具备的三大转变,最后结合南昌工程学院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群建设实践,探讨“新工科”背景下理工院校大学英语人文通识课程的建设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是基于对当今世界上学科融合发展趋势的认识和对就业市场调查的结果。本论文旨在探讨研究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1.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包括对传统领域的基础英语的语言共核教学和其他专业学科融合的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2.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课程建设的原则和课程设计研究;3.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由“原文本阅读、自选课题研究、小组合作陈述、戏剧表演”等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实践型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语言素质的加强与知识面的拓宽,也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与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学校实施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尽管不同课程和专业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特点,但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是各课程教学与中华文化教育结合的共同出发点与归宿.由于学科间的差异,中华文化教育与不同课程相结合的意义不同,结合的基础也不尽相同.英语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使其与中华文化教育的结合具有特殊的意义;英语专业课程的文化属性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基础;观念的更新、中华文化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明确定位、教育者素养的提高等,是两者结合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