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武贬满黄州,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后《赤壁赋》,遂成古典文学之瑰宝。但苏轼借以抒发怀抱的这个黄州赤壁,却不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苏轼是否误认其为“周郎赤壁”了呢?抑或如有人所说,苏轼确知其并非“周郎赤壁”,但也不妨暂时借以抒发情怀呢?笔者认为,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北宋诗人张耒在《明道杂志》中说:“周瑜破曹公于赤壁,云阵于江北。而黄州江东西流,无江北。至汉阳,江南北流,复有赤壁山。疑汉阳是瑜战处。”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己经怀疑黄州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真正发生地了。苏轼自己在《东坡尺牍·与范子丰书》中也说:“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  相似文献   

2.
去年十二月十五日,《光明日报》《史学》专栏发表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吴应寿同志的来稿摘编《也谈赤壁在何处》。吴应寿同志认为:赤壁之战的战线长,赤壁与乌林之间的距离应该是很远;孙刘联军兵力弱,只能远离曹军在夏口、大小军山一带设防,不可能隔江相峙。吴应寿同志根据《水经注》记载,认为赤壁古战场在武昌西南的赤矶山。我想根据这些提出的问题答复如次:  相似文献   

3.
赤壁之战“十月”之说 ,既与史料记载赤壁之战爆发前的“盛寒”季节不合 ,又与曹操战前在江陵逗留许久等情况矛盾 ,难以成立 ;“十一月”之说 ,部分受《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影响 ,且不明该年有闰十二月 ,以致折中于《三国志》记载与孙盛的疑问之间。孙盛《异同评》之误解 ,乃因不明纪传体史书中纪、传的不同功能及叙事方法所致。赤壁战役发生时间 ,陈寿《三国志》、袁宏《后汉纪》记载的“十二月” ,准确可信。由此为赤壁之战研究中有关分歧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文史哲》1975,(1)
公元208年,当曹操在赤壁战败退到巴丘时,慨叹说:“如果郭嘉还活着,决不会叫我落到这步田地。”接着又大为叹息:“哀哉奉孝(郭嘉字)!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三国志·魏志·郭嘉传》注引《傅子》)从曹操的这番话可以看出,郭嘉是曹魏集团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是在赤壁之战以前佐助曹操大体完成北方统一的重要助手。郭嘉(公元170—207年),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  相似文献   

5.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这是清朝著名诗人、乾隆时三大家之一赵翼的《赤壁》诗,诗中描述了赤壁之战形成三国鼎立的往事,是一首怀古诗。赵翼距离赤壁之战的时间太久了,即距离司马光写成《资治通鉴》时也太久了。和司马光差不多同时的苏东坡,著有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词  相似文献   

6.
《李太白全集》卷二十有《九日龙山饮》诗一首,乃五言绝句: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诗中的龙山究竟在何处?注家大都认为乃今安徽当涂与青山对峙的龙山,即李白死后埋葬之地。主此说者,大都以《通典》、《太平寰宇记》、《宁国府志》、《太平府志》、《九城志》、《大清一统志》为据,而这些地理总志丛书之本,又源于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该书卷二八云:  相似文献   

7.
一、巴族及巴国的兴亡 (一)巴族溯源 巴族是一个古老的部族,其名为“巴”,有人认为是“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元和郡县志卷34·渝州》条);有人认为盛产芭茅草而得名;有人认为是虫、蛇之属,《说文》称:“巴,虫也。或曰食象蛇。”《山海经》云:“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有  相似文献   

8.
《汉书》和《后汉书》中都说到内黄县有一水泊,方数十里,名为黄泽。后世的一些书籍,如《晋书·地理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等,也对黄泽作了数笔记载,指出了它的大体方位。清代的一些学者对黄泽的记述又进了一步。如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内黄县条中说:“黄泽在县西北五里,旧时广数里,有堤环之,曰黄泽堤……今湮废。城西北二十里又有孟家潭,志云其水无源……或以为即故黄泽也。”胡渭在《禹贡锥指》中也  相似文献   

9.
唐庭州置有西海县。仅见于《新唐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新志》),谓该县为“下,宝应元年置”。其他文献诸如《通典》、《元和郡县图志》(以下省称《元和志》)、《旧唐书·地理志》 (以下略称《旧志》)等并未志及。因此对其建置由来及地望,以往学界难以作深入研讨。日本学者松田寿男氏于《论唐朝庭州之领县》一文中,论及此西海县时,审慎地比拟于清海军,即旧名“镇城镇”之地,并疑西海县也许  相似文献   

10.
赤壁考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战役。但赤壁在何处、赤壁与乌林相距多远,自南北朝起,就其说不一,许多史地学家经论证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的江南岸,但持异议的仍不少见,如近年有些出版物中,即注为“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南。”甚至还有人根据郦道元的《水经注》和盛宏之的《荆州记》,  相似文献   

11.
乐山市彭山县(汉为武阳县治和犍为郡治所在地)相传是彭祖的故乡。彭山产的一种酒因而就叫“彭祖大曲”。《华阳国志》说:“彭祖家其彭蒙”,“(武阳县)有彭祖祠”。彭蒙即彭亡(望)山,也就是现在彭山县双江镇(又称江口)的仙女山。山上今存后世修的彭祖冢、彭祖祠。双江镇古为彭亡聚,聚者小乡也。《元和郡县志》说:“彭祖家于此而死,故曰彭亡。”其实彭亡亦写作彭模、彭蒙、彭望、平无、平模等,当为古蜀语之对音,不能望文生义。  相似文献   

1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词选》胡云翼先生的注释是“神游于故国(三国)”“应该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都变成花白了。”广州市中学语文课本的注释补充:“即自己的精神完全被三国时代的英雄故事吸引住。”我认为此说不合情理。  相似文献   

13.
崔文恒 《阴山学刊》2011,(4):46-53,91
第一次把铜雀台与赤壁之战联系在一起的是晚唐诗人杜牧笔下的《赤壁》,它既是文学创作,更是文学的再创作。罗贯中编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纶、毛宗岗改编的《三国演义》里的“智说(激)周瑜”,就是文学再创作的不断升华;而且小说中人诸葛亮的蛊惑煽动与添枝加叶地背诵《铜雀台赋》,还是在杜牧文学再创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再创作。小说与...  相似文献   

14.
探讨古代区域经济,户口是一个重要内容.户口的增减可以显示出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并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从而透视出某一地区的经济面貌.在唐代,江汉地区已形成一个完现据《旧唐书·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志》,将江汉十州的户口变化数字表列于下:  相似文献   

15.
始建于晋太康年间的温麻县的存在,以及其县治在今霞浦县南的古县村的看法,经史学界长期考证,均无庸置疑.但有关史书,对于温麻县在历史上废置的情况,却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元和郡县图志》(下称《元和志》)、《旧唐书》以及现存的明《福宁州志》、清《福宁府志》、民国《霞浦县志》以及明弘治《八闽通志》、崇祯《闽书》、民国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等地方史志,都一致认定在唐代压根儿没有以“温麻”命名的县城,或即以“唐改置温麻县于今连江县境”、“寻省入连江为宁远镇”、“嗣圣十九年(实为长安  相似文献   

16.
<正> 战国中期齐魏马陵之战战址向存两说。《史记·魏世家》集解:“徐广曰:‘在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虞喜《志林》云:‘马陵在濮州鄄城县(今山东鄄城县)东北六十里,有陵,涧谷深峻,可置伏。’按:庞涓败即此也。徐(广)说马陵在魏州元城县东南一里,庞涓败非此地也。”笔者认为以上两说皆非。本人初步考证,马陵战址应在今山东临郯之间的马陵山。据臧励和《古今地名大词典》:“马陵山,亦作马岭山,在山东省临沂县东南九十里,南抵江苏省之宿迁。绵恒数百里,山口崭然中直,宛如斧劈,相传为夏禹所凿”。此说根据有二:一是《史记·孙吴列传》载:齐军救韩入魏,“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今河南开封)。  相似文献   

17.
李方 《西域研究》2006,4(3):30-40
史籍中唯有《新唐书·地理志四》和《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了唐西州各县的等级,但二书所载不同,前者记高昌县为下县,后者载为上县。本文分析出土文书,结合史籍有关记载,从乡里数及户口数、官吏人员的配置(县尉和县佐史的人数,是否有录事史和仓督)、官吏的散品与职事品的对应关系等方面对高昌县的等级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上举二书的成书年代与有关内容,认为龙朔至永淳年间(661~683年)高昌县应是上县,《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可信,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左右高昌县可能降为下县。  相似文献   

18.
吴质是建安时期比较重要的作家。关于他的籍贯,《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说他是“济阴人”。据《续汉书·郡国志》,济阴乃郡名,后汉时其属县有11个,地域较广,作为籍贯似嫌宽泛。然而此外史籍中别无明确记载。要知其具体籍贯,还须考证。近读《晋书》,发现如下两则材料:  相似文献   

19.
邪马台国是公元二、三世纪时,日本列岛上的一个古代国家。 关于邪马台国,日本学者长期以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有关邪马台国的历史文献资料在日本国内迄今尚未发现,这方面出土文物也不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考古学界积极地进行了发掘,得到一些有关日本国古代历史的资料。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有关这个国家的记载,最早见于中国的《汉书》。《汉书·地理志》中有:“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的简要记载。现在,有关邪马台国的历史文献,最早最全的当推《三国志》。《三国志·魏志·倭人》中关于邪马台国的记载,有历史也有现状,有政治、经济、文化,也有民情风俗以及同中国往来的情况等。这篇记载是比较全面、详细和可信的。 因之,在研究邪马台国时,主要依据就是陈寿编撰的《三国志》。  相似文献   

20.
“敦煌”释名——兼论中国吐火罗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敦煌”一名,以它丰富的文化宝藏远播海内外,但这一名称的来源如何,至今未能解决。这个名称,首先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引张骞的出使报告:“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一语。《汉书·地理志》敦煌郡条下应劭注:“敦,大也;煌,盛也。”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又略加发展,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这种解释,一直为后世史家、方志编纂家所引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