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在1961年纪念鲁迅先生诞辰时写了两首七言诗,后人根据抄件刊印,并加《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的标题。诗句是:“(一)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二)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  相似文献   

2.
<诗纬>是形成于汉代的纬书的一种,与<诗经>相配.<诗纬>中对诗的性质的认识"天地之心",对<大明>、<四牡>等提出的"四始"、"五际"说,以及对<诗经>中的篇义、诗句的揭示、阐释和引用等,都表现出纬学的特点.<诗纬>对<诗经>的阐释,既是纬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对汉魏六朝的文论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开头有一句话:“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上对这句话加了一条附注:“确切地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1847年,社会的史前状态,全部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完全没有人知道。后来,哈克斯特豪森发现了俄国的土地公有制,毛勒证明了这种所有制是一切条顿族的历史发展所由起始的社会基础,而且人们逐渐发现,土地公有的村社是从印度起到爱尔兰止各地社会的原始形态。最后,摩尔根发现了氏族的真正本质及其对部落的关系,这一卓绝发现把这种原始共  相似文献   

4.
《诗经·国风》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当时现实表示强烈不满的诗作。这种诗作,既有“劳者”对剥削的抗议,也有“穷者”对处境的披示,等等。笔者曾在一些文章中,分析了“劳者”之作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被编于《诗经》的意图。本文想对“穷者”之叹的诗作,进行一些剖解。在我看,《秦风·权舆》、《陈风·衡门》、《曹风·  相似文献   

5.
《诗》有“二南”吟及江汉(《汉广》、《甘棠》、《江有汜》)南冠羁客可奏楚音,而郑庄《大隧》之赋,孔子去鲁诸歌,何莫非南声之变?盖“赋者铺也,不歌而诵”,它崛立于楚地,与“诗”并称,并非“六义”的附庸(班孟坚的说法有问题)。良以春秋时各朝聘,士大夫多赋诗言志,所谓“不学诗无以言”,否则有辱君命,但是这“言”的根本,并非只是“风雅”,《三百篇》外,还有“(?)辞”(类似谜语)用以表达自己的意旨,测验对方的智力,“(?)辞”也有底本唤作“隐书”,不熟悉它,回答问题便对不上号。特别是到了战国,荀卿称之为“佹诗”(佹音Kuā,读如诡,盖以诡异激切之辞,言天下不治之意者也),据说是作给楚国的当政者春申君黄歇看的,以此得为楚之兰陵令(兰陵,地当为今之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  相似文献   

6.
王艳艳 《社科纵横》2007,22(12):95-96
初唐诗风,承袭南朝齐、梁浮艳雕琢之气。"四杰"的出现,为长久凝滞的诗坛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但他们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这种面貌。然而,陈子昂的出现,才确立了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他倡导汉魏风骨,主张"兴寄",有代表诗作《感遇》三十八首。其后,张九龄继承陈子昂的传统,使初、盛唐诗风大放异彩,表现在其《感遇》十二首的创作上。故后人论唐诗转变,每以陈、张并称。  相似文献   

7.
卜昭林的《鲁迅的文学批评》(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12;下面简称《批评》)是一部有特色的著作。首先,它对鲁迅文学批评的各个层面作了深入细致的探索。全书选择了14个题目,全面、系统而又重点突出地抓住了鲁迅文学批评的特点。例如,该书的第一个选题,以“浇灌‘佳花’和‘佳花的苗’——鲁迅文学批评特点之一”为题,论析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大批青年作家如萧军、萧红、叶紫、殷夫等,其作品未必全是出类拔萃的巨著,但都是新文学百花园中的“佳花”和“佳花的苗”,这些  相似文献   

8.
9.
《汉书》是汉代引《诗》较多的一部典籍。《汉书》引《诗》显示了《诗经》在以政治伦理为主的多种文化领域的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又体现出“《诗》以正言”的《诗》学观念,并有助于理解其具体含义。考察《汉书》引《诗》可以为《诗经》研究开启一扇新窗。  相似文献   

10.
"诗"与"志"的关系是中国诗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先秦诸子对"诗"、"志"关系多有论述,但从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曾整理、研究过<诗>,对<诗>多有论述的孔子,除"志之所至,诗亦至焉"外,对这个诗学命题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因而,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中出现的"<诗>亡隐志"就显得意义非常."<诗>亡隐志"是孔子在春秋时代用诗背景下,对<诗>的文化功能的总结,同时也是在诗、乐分离之后对<诗>的文化功能的再次规定.它在湮没千年之后的重现,既是对孔子<诗>学思想的完善,也是对以"诗言志"为中心的传统诗学体系的重要补遗.  相似文献   

11.
王妍 《学习与探索》2005,42(2):108-111
生存实践创造了人类和用以交流的语言,语言的发展逐渐分化出特殊的表达方式——诗。诗在原始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周代统治者编《诗》的深远的文化背景。《诗》源起于周代的礼乐制度.是诗与王权结合的产物。明教化、宣扬经邦济世的思想,是周代统治者编《诗》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2.
鲁迅周作人由于他们共同的家庭文化教育背景及相似的留学经历,他们对艺术、诗歌的许多观点都非常接近,他们以一种开放的眼光,继承古典诗歌优秀传统,借鉴西方文艺思想,联系革命当时诗歌创作批评现状,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流氓的变迁》(一九二九年),《鲁迅全集》第4卷第123页 明季以来,世目《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为“四大奇书”,居说部上首,比清乾隆中,《红楼梦》盛行,遂夺《三国》之席,而尤见称于文人。惟细民所嗜,则仍在《三国》《水…  相似文献   

14.
一段时间内,文艺界的一些青年作者和高等院校文科的一部分学生,在张扬西方现代派文艺的同时,往往把鲁迅的“拿来主义”同“全盘西化”划了等号,似乎鲁迅提倡“拿来”就是主张“全盘西化”。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既不符合《拿来主义》一文的实际,也有悖于鲁迅对待外国文化艺术的一贯思想。《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收在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里。文章是针对中国长期奉行的闭关锁国主义而发的。在批判“闭关主义”的同时,也抨击了近代以来的“送去主义”。主张本着“礼尚往来”的原则,在“送去”之外,也要“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要实行“拿来主义”,在鲁迅看来,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  相似文献   

15.
一首宣传政见的讽谕诗——读李绅《悯农》诗其一徐玉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的这首《悯农》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歌前三句极力渲染丰收,结句一落千丈,令人惊心动魄。对此诗,人们见解不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绝...  相似文献   

16.
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的《绘图千家诗注释》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再版的《千家诗》,其中所收南宋朱熹《观书有感》这首诗的全文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注释说:“半亩方塘,言其小也。”“‘谓’设为答词。”“‘源头’水有本源而长流不竭也。”清嘉庆丙子年(1816年)家塾藏板《注释千家诗》中收集的朱熹《观书有感》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本书的注释说:“半亩  相似文献   

17.
唐志远 《社科纵横》2011,26(2):101-104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个人意志与外部力量相冲突的角度论述阮籍人生的悲剧性,并且认为他是用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不惜采用自攻自破的方法,将时人心目中诸如功名、富贵、亲情、长寿等等价值体系一一批驳推翻,进而提出直击生命本体的追问,揭示了孤独和彷徨两大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困境。  相似文献   

18.
《白石道人诗说》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一部论诗专著,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姜夔(1155?——1221?),字尧章,江西鄱阳人。后因寓居吴兴之武康,邻近白石洞天,号白石道人。他一生没有做过官,主要依靠友人的周济过活。但他性格洒脱,好客,好学,喜欢藏书,又喜欢到处游览。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于诗、词、音乐、书  相似文献   

19.
潘世圣 《浙江学刊》2004,13(3):154-162
鲁迅青年时代在日本留学几近八年,他与日本之关系千丝万缕,他所体验、感受和理性认识的日本是怎样一幅图景,原本是一个颇能激发人们了解和想像欲望之话题.但相关资料、尤其是直接资料的匮乏,造成了探究这一课题的难度.本文利用笔者多年在日本从事学术研究的一些便利条件,对基础资料进行调查梳理,试图还原"鲁迅的日本".其中特别提出,鲁迅始终是在民族的自我反省和批判的框架中,作为参照系来叙说日本;这决定他主要是以正面视线观照日本;他所指出的中日两个民族在文化层面的相互理解的艰难性,至今依然有效;今天仍可看到的对鲁迅日本观的误读,既与中日两国宿命般的历史因缘相关,更证实着鲁迅当年的判断和忧虑.  相似文献   

20.
宋以来的学者多认为杜甫《一室》诗是上元年间(760、761)在成都所作,诗意是盼望早日离开蜀地、前往荆楚。通过对颈联、尾联文意的疏通,并结合杜甫晚年行动规划、在夔州时的情绪心态及夔州地形环境,可知杜甫此诗是大历元年(766)春至大历二年年底在夔州所作,诗的主旨是盼望早日离开夔州回归中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