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过对恽寿平绘画思想的研究发现,"仰钻先匠,外师造化"是他在绘画理论与实践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在思想意识方面他极为尊古,并坚持师法古人;同时重视师法造化,将写生视为绘事之源泉。在师法造化的过程中要求画家深入自然,自然与画家的灵魂交融,他的没骨花鸟画因而被称为写生正派。当前中国画坛片面追求形式感,忽视绘画基本功及写生训练,针对这一现状,恽寿平的绘画思想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2.
董其昌是明代松江画派的领袖。他在长期体悟和绘画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绘画思想。在学画方面,他主张既要学古人,也要师法造化。前人绘画虽有成法,但这并不会限制后世画家的自由,要"不合而合"。他以悟统学,强调画"须悟后可学"。这就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胸中丘壑";在技法上,他主张布局要讲究分合,用笔要明白虚实,有笔有墨,并且求势,讲究生动之韵。在画品上,他由儒入禅,尤其推崇南宗画风的平淡自然;在画体上,他则主张气韵、生机和以神体道的统一。他的南北分宗理论,则体现出崇南抑北的倾向,推崇的是南派的"文人画"、"士人气"和天趣,要求"寄乐于画",重视绘画对性情的陶养。  相似文献   

3.
一位优秀的山水画家 ,必须在懂得古人之理法的同时 ,还应懂得自然之理法。在山水画教学中 ,掌握古人之理法要经由临摹的途径 ,而掌握自然之理法要通过写生的途径。临摹和写生既是山水画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内容 ,也是一位山水画家培养艺术创造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4.
清初画家恽寿平在绘画理论与绘画创作中对于"逸格"的理解,在黄休复"得之自然""笔简形具"的基础上,融入了他的遗民情结。他选择用简淡的笔墨、自然的物象、"摄情"的手法隐性地表达出明清鼎革之际的家仇国恨以及画家内心深处的悲苦与无奈。同时,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恽寿平在绘画中又超越了世俗利害得失,通过简淡的笔墨、荒寒的意境表现他的宇宙情思与对人生的思考,以实现对"道"的观照。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的意境与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画家们主要依借空间境象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师外造化”、“师法自然”就是创造绘画意境的根本途径,画家们为了创造出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意境,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对象之中,以实求虚、以有求无、以真求神,把无限寓于有限之中,创造出“象外有象”的有意境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6.
学习中国山水画,必须在学习古人理法技巧的同时,去自然山水之中写生和感悟。在高等院校的山水画写生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临摹写生范图和到自然山水中实地写生的途径逐渐感悟并掌握自然写生之理法。临摹和写生是山水画教学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山水画家艺术创造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7.
学习中国山水画,必须在学习古人理法技巧的同时,去自然山水之中写生和感悟。在高等院校的山水画写生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临摹写生范图和到自然山水中实地写生的途径逐渐感悟并掌握自然写生之理法。临摹和写生是山水画教学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山水画家艺术创造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8.
气韵生动在中国南朝时期画家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论"中位居首位,千余年来被尊为中国绘画的最高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绘画所表现出的一种艺术效果,即一种独特的气势和韵味.在中国绘画以人物画为主的时期,气韵生动作为一种人伦鉴识,指的是画中人物的风姿神貌.当中国绘画转向以山水画为主之后,气韵生动指的是画中所表现出的自然山水的气势和神韵.气韵生动是绘画主体与自然客体相融合的产物,是画家师法自然,从自然中"取势",将大自然客体气韵化为个人主体气韵,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结果.气韵生动不仅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原则,而且广泛存在于中国各类艺术中,是中国艺术的普遍原则.由天人合一而产生的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北京画派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吴仲康是一位颇有造诣和影响的京派画家。吴仲康师从曹克家,学画从工笔动物入手,师法自然,并借鉴西洋绘画艺术手法,作画写猫见长。此外,吴仲康先生还是画界的一位活动家,热心举办画展活动,是多次画展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并与许多画家都有深入的交往,是一位对北京绘画艺术作出过贡献的京派画家。  相似文献   

10.
就传统笔墨如何在山水画写生中发挥作用,提出在临摹阶段不仅要学习古人的水墨技法,而且要了解古人笔墨与自然、与传承的关系,研究传统水墨山水画的"观看"和审美意境。在写生中要灵活地运用传统笔墨,不生搬硬套,面对真实景物要有自己的构想和审美意境,做到"笔墨当随时代"。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论画诗记述了不少当时的绘画作品,是唐代绘画的记实,反映了唐代绘画的盛况和风貌。杜甫的论画诗也是形象的画论,通过对画家、作品的赞颂,阐明了诗人师法造化、以形写神、取舍剪裁、精心构思等艺术主张以及严肃认真的艺术创作态度。在论画的同时,常常言及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注入无限的神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及奋发有为的远大志向,另一方面,对画家的不幸遭遇则深表同情,也流露了自己抱负不能实现的郁愤之情以及向往山林之意。  相似文献   

12.
饱湿素妆,愤写俗世,是中国近代"海上画派"画家蒲华美学思想特征的艺术显现.蒲华以写竹闻名,其竹与他竹之不同,在于并非刻意临摹自然之逼真之竹,而是书法线条之竹与愤对俗世的情绪之竹,故有"蒲竹"之美誉.绘画与书法之时代精神,就在于继承中的创新,并将浓烈的个性精神融入创新之中,上升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蒲华的笔墨、艺术和人生,为此作了雄辩的印证.  相似文献   

13.
王蕊 《南都学坛》2000,20(2):117-118
马蒂斯是一位富于创造性的绘画大师 ,他不以一种服从的方式模仿自然 ,而是解释自然 ,并使它顺从绘画的精神。他狂热地追求表现画家的内心世界和主观情感。以一个个独创性来充实自己艺术生命。他提示着我们在教学中 ,要调动学生创造因素。使学生能在这种美术教育中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主持语:陈文骥不是一个以社会重大主题和文学情节表现见长的画家,而是一个专注绘画语言魅力、尊重自己的绘画性感觉的抒情画家。在他的作品中,有对油画艺术历史的尊重、有对绘画语言变化的敏感。他努力学习中国早期油画家那种广阔的文化修养,使自己的作品有  相似文献   

15.
笪重光山水画创作的艺术主张和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所著的《画筌》一书中,笪氏围绕中国古代山水绘画最高审美追求──神境,着重强调了画家在艺术创作中应当达到主体与客体相互应合这样一种审美境界,即画家在充分掌握客体的外在形态特征和内在自然规律后,融进自己的主观精神和内心情感,再以饱满的创作激情运笔用墨表现出来,使观者能够体悟到审美主客体精华浑融以及画面物象具有生命力的内蕴神气。《画筌》还对师法自然、虚实相生、经营位置及笔墨技巧等问题提出独到见解,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传移模写”与刘绍祖没有必然的联系.对刘绍祖而言,“移画”仅仅表示他有能够超出一般画家的精密细致的描写能力.“传移模写”和临摹没有联系.“传移模写”以自然为粉本,“传移”强调创造性,“模写”强调细致的描写.张彦远提出“传移模写,画之末事”应当在他所提及的语境中去理解,从张彦远批评当代艺术家绘画只顾及形似、色彩,而失其笔法,没有气韵以及艺术家轻率的创作态度看,“末事”不是小事,而是大事,它与“经营位置,画之总要”一样,处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移模写”要求绘画应该包含形、色、笔法,甚至气韵,它是对画家提出的高标准.张彦远和谢赫都对他这种画风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17.
荆浩是唐末至五代杰出的山水画家,开北派雄浑山水画之先,成为关仝、李成、范宽、郭熙等人师法的对象,对其后山水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他还写作了《笔法记》一文,阐述他的绘画美学思想。《笔法记》提出山水画"图真"六要"四势"二病"等美学观点,强调笔、墨在山水画创作与山水画评论中的作用,将山水画美学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对郭熙、韩拙等人的山水画思想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19年,徐悲鸿游学巴黎,多次观看各大博物馆所藏的文艺复兴以来的名作,渐悟自身绘画之不足,乃数月不作画,认识到“观古人所作”观念的重要性。1920年,徐悲鸿与法国画家达仰交往,达仰“勿慕时尚”的观念传达给徐悲鸿。“勿慕时尚”至少包含“观古人所作”加上画家独立的判断与分析,有更强的开放包容性。“观古人所作”与“勿慕时尚”两种绘画观的融合与深化带来了徐悲鸿绘画观的嬗变,也是其绘画生涯的一个新起点,深刻影响着他日后的绘画创作,这在徐悲鸿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编辑出版的《徐悲鸿选画范》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明清鼎革之际,遗民画家恽寿平将其隐逸特性融入到他的没骨花鸟画中,通过对师法临习对象的选择、绘画题材的表现、古淡清丽色调的追求、点染同用笔法的运用等,表现出其幽淡、闲适、清逸的审美意趣,不仅使得日趋衰微的没骨花鸟艺术重放异彩,而且通过绘画诉说着一位遗民知识分子坚守志节又郁郁寡欢的凄凉,不满现状又无力改变的无奈,强调着画家鄙薄世俗的气节。同时对庄子精神的解读,表现出他的宇宙情思与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艺术来源于生活 ,但画家对生活的理解各自不同 ,因此画家的绘画作品不可能也不应该照搬自然 ,画家的每一幅作品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对自然的偏离 ;偏离客体的同时促使绘画语言的偏离。对绘画语言的偏离的探讨 ,在绘画艺术中 ,其作用和意义是不可忽视的。认识绘画语言的偏离现象 ,有助于真正地理解千变万化的绘画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