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代表作,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语言自然、精练、优美而富有节奏,语言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多样,精妙地展示了诗人内心微妙、复杂的情感。《古诗十九首》积极向民间文学学习,又从《诗经》、《楚辞》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深厚造诣和独具匠心的语言艺术成就使其成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对后世诗人的语言运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上享有“诗母”之重要地位,其研究史延续近两千年。文章就其创作年代与作者、诗歌题旨、艺术特色、接受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海外及港台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现代研究虽在理论性、系统性上有所深入,但与其他文学经典研究的投入程度相比较,《古诗十九首》的专题研究较薄弱,文本研究、影响研究、诗歌理论研究有待深化,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的形成一直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认为《古诗十九首》在内容、形式和语言方面带有明显的文人特征 ,且与乐府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具有乐府民歌的许多特点 ,因此应该是文人在乐府民歌基础上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回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虽历经沧桑,但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奋斗精神开拓着自己的历史道路和建造着自己的文化殿堂。回族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独特文化模式的民族。她在近千年的历史浮沉中铸造着自己的形象和心灵,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回族虽然是以外域民族为主体,融合了一些本土民族成员而生成的,但她从一开始就扎根在中国大地上,成为中国众多民族的一员。在历史长河中,她依靠坚定的信念和勤劳才智,逐渐适应了所在地域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在和其他民族(主要是汉族)共同生活中,逐渐将汉…  相似文献   

6.
7.
《中国翻译》1987年第五期刊载了袁锦翔同志撰写的“评H·A·Giles英译《醉翁亭记》”一文。文章肯定了翟理思译文的优点,也指出了五个误译的地方。同刊1988年第五期登载的读者来信,指出了翟译的另一明显错误。《醉翁亭记》至少还有两种完整的译文,译者都是译过许多古文篇章的名家,一为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戴乃迭,另一人为刘师舜先生。此外,还在柳无忌先生的巨著中见到过一段译文。本文拟介绍杨、刘两种译文并对部分词句加以评析。此外,对柳译的那一段落也要介绍,对翟译偶尔也可能提到,但不重复袁文所分析的内容。为了开拓初学者…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的《古诗十九首》研究与他的其他文学研究一样 ,以宽阔的视野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理念以及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色彩著称。作者以进化论史学观为武器 ,重视史料的排比和证据的收集 ,用直觉和考证并举之法 ,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古诗十九首》从时代、作者到思想、艺术等各方面问题 ,是运用综合分析之法研究文学的范型。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誉为"五言之冠冕",除其"悲远之意"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之外,它独特的音乐般的节奏,也是其魅越千古的原因之一.从<古诗十九首>诗歌语言组织的重复与变化两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无论重复还是变化都必须源于诗歌的内在情感的表达意图,恰如其分的情感抒发,是其形成"怊怅之情"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从西方存在主义的理论出发解读《古诗十九首》,试图从哲学的高度观照汉末士人的存在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存在、时间与死亡三大主题的思考,尽管存在主义与《古诗》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但人性深处对存在本身的感悟在一定条件下却能超越时空,达到某种程度的默契。  相似文献   

11.
被誉为"一字千金"和"五言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以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风格抒写了东汉后期士人们最真实的情感,诗歌中所运用的意象代表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在此将从意象这个角度来探讨诗中所用意象的特点,从而去把握诗歌中蕴涵的情感表现。  相似文献   

12.
《古诗十九首》写作年代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文选》,萧统没有标示作者的姓名,而统称为《古诗》。稍后,徐陵编《玉台新咏》,将《古诗十九首》中的十二首收录其中,八首被标为枚乘所作。自钟嵘、刘勰起,就对枚乘为古诗作者一事持怀疑态度。长期以来,《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及写作年代问题,成为文学史上一大疑案。当代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些诗篇产生于东汉末年的桓、灵之际,但在具体年代的断定上,伸缩性较大,甚至处于某种游移状态。在研究方法上,如果我们不仅仅局限于从《古诗十九首》本身找内  相似文献   

13.
《古诗十九首》是文人有意识创作五言诗的伐山之作,其中也凝聚着士人阶层对生命观的一种普遍态度,在汉朝江河日下之时,士人面对黑暗的政治,仕进无望而对生命进行理性的反思,或是锲而不舍,仍重功名;或是生命短促,及时行乐;或是看重现世中的亲情与爱情,等等。《古诗十九首》真实再现了士人阶层此时尴尬的生存境遇,从而产生不同的生命观,此也是汉之将衰的一个折射。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的浓重的忠君思想,常被现代的一般研究者所忽视。对于诗歌所描写的爱情、别离、思归、愁苦、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内容,不能仅从字面上去认识,而应该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它们或表现贤士思君而不得君重用的思想感情,或表现士人希望国君能够尽快改变危急局面的忧患意识,或表现失意者又获重用后既感激君王又担心君王反复无常的复杂情绪,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中“秉烛游”的人生态度,体现出诗歌抒情主体背弃主流文化的人格特征,第一次凸现出下层文士反传统的文化姿态,表明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生命追求的分化。一批下层寒士有意抛开道德面具而走向世俗生活,这种非道德化的、世俗化的价值追求中内蕴着一种悲剧的价值,并揭示出中国古代复杂多端的文化精神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古诗十九首》中《客从远方来》、《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三首诗的解读,分析《古诗十九首》部分诗篇既具有汉乐府诗想象的质朴、浅近、自然、新奇,更追求一种文人想象的精美、节制、平和,感情温柔敦厚,力求深邃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18.
《古诗十九首》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得到后世评论家的高度赞誉。《古诗十九首》的意境美包括三个方面:即、开阔深远的时空意境,丰富多姿、清远神妙自然物象的意境,平实新奇、虚实相映的生活意境。  相似文献   

19.
十九首的怀乡意识中潜藏着迷茫和苦闷,有欲归不能欲说还休的复杂况味。这种苦闷的怀乡意识所透露的,是汉末特定时代文人士子精神的痛苦迷茫与无所归依。事实上,他们不仅是一群远离故乡的游子,更是一群被时代放逐的游子。他们真正渴望回归的,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故闾”,更是一个可以安顿灵魂的处所,一个能够赋予自己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自<古诗十九首>被编入<文选>,后人对它的创作年代的考证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过.最初对此议论的是徐陵,他认为十九首中<青青陵上柏>以下八首为枚乘所作;第二个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后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自王,杨,枚,马之徒,词赋竟爽,而吟咏靡闻.……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由上言论可知,钟、刘二人都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两汉之作,除了刘勰说<孤竹>一篇的作者是傅毅之外,对于其他作者仅是推测未下断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