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5年 1月 1日施行的《国家赔偿法》基本上确立了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雏形。但在司法实践中对国家赔偿范围方面一直存在争议 ,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国家赔偿案件的发生 ,使得对国家赔偿范围的再界定十分重要。针对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实施现状 ,通过对我国国家赔偿范围的分析 ,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把立法赔偿、军事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纳入我国国家赔偿范围的构想 ,并论证了其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公共危机善后期中的国家赔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管理中,危机善后管理与其它阶段同样重要.在政府应对危机过程中,因其过错或违法行为而造成社会或公众损失,应开展国家赔偿.这应是危机善后中的重要环节.但在此方面,目前我国危机应对中的国家赔偿制度尚待完善.从国际经验看,对危机应对中政府违法、过错导致损失进行赔偿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国家赔偿责任的豁免与限制,二是国家所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三是国家赔偿责任范围的扩展及国家赔偿理论的发展.借鉴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我国的危机应对中的国家赔偿责任应主要涵盖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违法行使或滥用行政紧急权力的赔偿责任;二是未履行法定职责的赔偿责任;三是危机处置中的事实行为因过错而致害的国家赔偿责任;其四是公有公共设施或技术性设施导致损害而引起的国家赔偿.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实践很不成熟,赔偿事项范围难以通过一次立法来确定,同时不同赔偿事项的归责原则之间也难以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因此,国家赔偿制度的立法体系应该以一部或几部核心的国家赔偿法律为主,再加上各个特别领域的单行的国家赔偿法律和其他法律中的有关国家赔偿的法律规范来共同构成。此外,在司法审判中,司法机关应格外关注开创性的案例。  相似文献   

4.
从价值出发对现行立法制度进行反思,应逐步适当扩大国家赔偿范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为方便请求人提出赔偿请求应简化请求赔偿程序。文章从国家赔偿制度的广度、深度、程序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反思,不求细致,但求合理。以期为国家赔偿制度构造一个科学完善的框架。  相似文献   

5.
行政赔偿是国家赔偿的一部分 ,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 ,损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后 ,由行政机关给予赔偿的一种法律制度。行政赔偿与民事赔偿不同 ,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局限在具体行政行为与事实行为的赔偿中 ,将立法赔偿、公有、公共设施赔偿排除在国家赔偿的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实施现状,指出了国家赔偿法本身存在的确认程序多余、缺乏强制执行措施、国家赔偿的范围过窄等缺陷。重点就国家赔偿的赔偿范围,从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行为范围和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侵权损害的范围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新<国家赔偿法>首次将精神损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从制度上确立了我国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但还存在着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过窄、未规定精神损害的具体赔偿标准、对违法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惩戒不尽合理等问题,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199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颁布,标志以宪法规定为依据,以《国家赔偿法》为核心,以其他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为辅助的中国国家赔偿法律制度正式确立。2010年针对实施中的问题对《国家赔偿法》进行了大幅修改。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取消了1994年《国家赔偿法》单独前置的确认程序,将司法赔偿的确认权与决定权合为一体,一并交由法院赔偿委员会处理;引进诉讼理论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和民事侵权赔偿的精神损害赔偿;明确支付赔偿金的具体时限;增加赔偿决定的质证和监督程序。将中国国家赔偿法律制度向前推进一步,为丰富和发展二战后蓬勃兴起的世界国家赔偿法律制度做出了贡献。但与此同时,也留下不少遗憾,对程序合法、结果错误的刑事拘留仅在超期羁押时才予以赔偿的限定即为一例。自修改后的2010年《国家赔偿法》施行以来,预计的国家赔偿案件大幅上升的现象未曾出现,个中缘由亦值得思考。建议立法上将刑事赔偿改为司法赔偿、被动赔偿改为主动赔偿,并严格限定刑拘不陪范围、增加惩罚性赔偿、增加落实追偿规定、直接领取赔偿费用。条件合适时,将目前设立在审判机关的国家赔偿机构和人员成建制划归中央、省、市三级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  相似文献   

9.
国家赔偿法的颁布,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国家赔偿法对于监督和促使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国家赔偿法这几年的贯彻实施情况看,也存在着如赔偿范围、赔偿程序、赔偿经费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赔偿法。  相似文献   

10.
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确立了赔偿请求人与赔偿义务机关各自的举证责任,是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一大进步。但从该法保障赔偿请求人依法取得国家赔偿权利的立法宗旨来看,我国国家赔偿举证责任分配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确立国家赔偿举证责任的风险分配规定、课予赔偿义务机关对违法性要件的举证责任、扩大赔偿义务机关在侵犯人身权情形下的举证范围、减轻赔偿请求人在程序违法情形下的举证责任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在韩国,尽管没有明确的宪法根据,但国家赔偿法除了规定公务员职务不法行为引起的国家赔偿责任之外,还确立了公共营造物的设置或管理上的瑕疵引起的国家赔偿制度,并通过广泛的学术讨论与较完善的判例制度,将这一制度加以具体化,确立了赔偿责任构成要件理论、赔偿责任主体制度、赔偿标准等,并形成了其特色。这对于正在积极思考引入相关赔偿机制的我国学术界及实务界而言,具有很多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已颁行十余年,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日益显现出缺陷与不足。国家赔偿法的直观缺陷表现在赔偿范围狭小、赔偿标准低等方面,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立法理念落后、基本原则缺位。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应修订国家赔偿法,改革和完善国家赔偿制度的基本原则和相应制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实践很不成熟,赔偿事项范围难以通过一次立法来确定,同时不同赔偿事项的归责原则之间也难以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因此,国家赔偿制度的立法体系应该以一部或几部核心的国家赔偿法律为主,再加上各个特别领域的单行的国家赔偿法律和其他法律中的有关国家赔偿的法律规范来共同构成。此外,在司法审判中,司法机关应格外关注开创性的案例。  相似文献   

14.
完善国家赔偿制度可以对现行国家赔偿法进行修补,更好的选择是制定一部新的国家赔偿法.制定新的国家赔偿法,应当协调国家赔偿和国家补偿制度,强调通过国家赔偿救济公民权益的意义,这就需要:对国家赔偿的范围作慎重考虑,适当扩大国家赔偿范围;对国家赔偿归责原则作全面检讨,确立违法归责为原则、结果归责为例外的归责体系;认真对待由国家侵权产生的精神损害问题,确立国家侵权精神赔偿制度;着重于完善国家赔偿的相关程序和机制,维护赔偿程序的正当性和保障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行政赔偿是国家赔偿的主要组成部分,行政赔偿程序的完备与否直接关系到受害人能否及时获致行政赔偿。海峡两岸对此有不同的制度安排和程序设置,本文分别就处理前置、赔偿诉讼与追偿阶段展开比较分析,期望有利于大陆国家赔偿法的完善与实施。  相似文献   

16.
归责原则是国家赔偿法的核心问题,决定着国家赔偿的范围和赔偿程序的设计。新国家赔偿法对归责原则做出的修改,意味着“国家赔偿从此进入归责原则多元化的时代”抑或仅仅是立法者改变了其表述呢?修改以后“违法归责原则”不仅没有取消,反而得到进一步加强,以违法归责原则为主的立法状况并没有改变,这体现出本次修改以修补、完善为主、并非着眼于制度重大革新的立法取向。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司法人员对非法职务行为,目前并不向受害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只是在特定情况下,在国家赔偿制度中通过遭受追偿的方式承担一定的不利后果。司法人员因此享有一定的责任豁免的利益是不正当的。司法人员对非法职务行为应当承担合理的民事赔偿责任,这有助于规范其职务行为,同时有利于保障其正当的职业利益。  相似文献   

18.
《国家赔偿法》所构建的国家赔偿制度尚存在诸多疏漏。对《国家赔偿法》的修改也日益提上日程。可是,我们似乎缺少对制定国家赔偿法必要性的反恩。本文着重考察了西方国家的国家赔偿制度,对是否存在我们目前理解意义上的西方国家赔偿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废止国家赔偿法,回到民事赔偿的立法模式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实现法治的进程中 ,作为保障公民个人权利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国家赔偿法》的出台 ,无疑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刑事赔偿是国家赔偿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国的刑事赔偿制度在归责原则、赔偿范围、赔偿程序以及国家免责条款的规定上存在很大的缺失。完善刑事赔偿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刑事赔偿制度应成为公民人权的一座保护墙  相似文献   

20.
国家赔偿法中引入惩罚性赔偿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家赔偿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对受害人赔偿不充分的问题,学者提出的对策之一是将惩罚性赔偿引入国家赔偿法之中,同时也可以监督和促进公权力主体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一些国家的实践证明,在知识产权、产品质量责任等领域,惩罚性赔偿对惩罚和预防不法行为发挥着切实的作用。但是,国家赔偿责任无法满足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惩罚性赔偿的功能也无法在国家赔偿责任中实现,所以惩罚性赔偿不宜引入国家赔偿制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