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寺院里我们常看到16罗汉、18罗汉、24罗汉,这均可指出姓名来.最令人惊叹的是“五百罗汉”也出现在一些寺院中.如北京的碧云寺、苏州的西园寺、成都的宝光寺、昆明的筇竹寺等,都供奉着500罗汉.500罗汉之”五百”到底因何而来?说法有以下几种: 其一是说,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500个弟子,经常给他们讲经说法,释迦死后,500弟子将怫祖讲过的  相似文献   

2.
我曾经写过《论司马相如及其作品》(载《江海学刊》六二年第二期)、《论司马相如赋的本原和特点》(载《文学遗产》增刊十辑)二文,考论到相如入梁年代(与生年关系最大)及是否曾受文翁派遣“东受七经”(与赋的本原有关)二问题,以为相如入梁在汉景帝二年的可能性最大,出仕约在景帝元年,汉制男子二十三而傅(著于名籍),仕宦之年亦同,其生年约为文帝二年;而秦宓所谓“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还教吏民”(《蜀志》本传)为不足据,因为与相如一生行事不合,疑是传闻有失,或误读《汉书·地理志》文。昔年之文,不敢自以为是,聊供参考而已。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将诸子与"论"文分体,这种分别是从学术上的区划,所谓"博明万事为子,适辨一理为论".就学术史而言,汉晋学术精华在于玄学,作为玄学之主要载体的汉晋玄论,向乏条理.依据《文心雕龙》所述次第,考述汉晋诸子"论"体,可以见出其后隐蔽的文学史及文体辨析观念.  相似文献   

4.
在岷江之滨,四川省青神县城南10公里处,有一处罕为人知的旅游胜地——中岩。 中岩境内,有上、中、下三岩,亦称三岩。它初辟于东晋,建成于盛唐,旧名景德院,为早期佛教圣地,传为十六罗汉之第五罗汉诺巨罗尊者道场,素有“川南第一山”之誉。  相似文献   

5.
信息     
《论藏名著选编》出版近日,校出版社分批推出由我校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担任主编,多位专业人员整理的《论藏名著选编》丛书。首批选入这套丛书的论藏名著分别是:(1)《正续指月录》(收于《续藏》第143册);(2)《弥勒五论》(收于藏文大藏经丹珠尔和《大正藏》第31册);(3)《菩提道次第略论》;(4)《瑜伽师地论》(收于《大正藏》第30册);(5)《新华严经论》(收于《大正藏》第36册);(6)《宗镜录》(收于《大正藏》第48册)。其中《正续指月录》属于大乘显教中性宗一系的名著,《弥勒五论》及《瑜伽师地论》属于大乘显教中有宗一系的奠基之作,《新…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史论丛》1982年第一辑发表了朱纪敦同志《隆武遇害考辨》(以下简称《考辨》)一文,文章认为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在隆武二年清军攻闽时并未遇害,在汀州被俘后押至福州杀害的是假隆武,真隆武潜逃至粤东平远,以五指山为据点,继续抗清。该杂志总第九辑又发表朱纪敦同志《再辨隆武入粤》(以下简称《再辨》)一文,进一步论证隆武入粤抗清。细读二文,觉得所论甚难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7.
慧能嗣法“偈”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慧能嗣法“偈”辨析胡京国本文认为,嗣法偈又名“无相偈”,它和《坛经》一样,都是慧能所作。如同《坛经》被窜改过那样,它亦被窜改过,而这一窜,造成了千古的谬误:慧能的思想由佛性论、大乘有宗改为虚无主义、大乘空宗。“无相偈”的核心思想是“佛性常清净”,宣扬...  相似文献   

8.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八《金光洞主谈旧迹玉虚尊者悟前身》入话所叙“王方平是琅琊寺僧”中的“王方平”应该是“张方平”;卷十六《张溜儿熟布迷魂局陆蕙娘立决到头缘》的入话不仅见于《智囊补》.也见于《耳谈类增》.正话源自《耳谈》;卷二十六《夺风情村妇捐躯假天语幕僚断狱》的入话故事和正话故事都来自于《耳谈》。  相似文献   

9.
自玄奘《法住记》译出之后,罗汉信仰及其造像艺术在中国普遍推开。罗汉信仰虽源于古印度,然而,古印度尚未见到明确的罗汉艺术,因而,这基本上可以视为中国僧众的创造。中国佛教美术中常以高僧大德为模样塑造罗汉形像,其形貌分为梵汉两类。罗汉艺术自唐代始有遗作留存,至五代北宋时期形成了两种艺术风格:以贯休为代表的“禅月样”和以李公麟为代表的“龙眠样”。前者为野逸派,以梵貌奇古为造型特征;后者为世态相,以笔墨线条展示艺术品位。北宋以后的罗汉艺术大致在这种风格的基本上演绎发挥,并成为最重要的佛教美术主题。  相似文献   

10.
在佛陀涅槃叙事框架下发展出的住世罗汉信仰是佛教史上比较特殊的一类信仰形态,因为承担于四方护法的宗教职能,所以呈现出特定数目的人物组合方式。本文首先考察了起源于印度、经中亚传播到汉地与藏地的十六罗汉信仰先确定罗汉数目后确定罗汉名单的生成路径,十六之数的确定与四方相关,十六罗汉名单的确立虽呈现出一定的流动性,在汉地由于《法住记》的译出而稳固下来。十八罗汉作为本土产物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政治谶言与神秘数字观念影响下,对十六罗汉信仰生成路径的模仿与成功再造。由于缺少经典文本的支撑,加上唐宋变革以来知识下移难以在非官方注目的信仰层面获得权威认定,十八罗汉的名单一直未能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11.
“顿渐之诤”是汉藏佛教交流史上规模较大、影响深刻的一次交流,也是一场高水平、深层次的汉、印、藏三地佛教对话。学术界对“顿渐之诤”的思想焦点争论不定、观点纷纭。本文以藏文文献《修习次第论》及敦煌出土的汉文文献《顿悟大乘正理诀》为依据,从五个方面归纳、总结了“顿渐”两派在思想教义及修持方法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余以一九五五年始治居延汉簡,一九五六年写成《西汉屯戍研究》一篇,收入拙著《两汉经济史料論丛》中,为綜合性之論述。至一九六一年又成居延汉簡研究六种,一为解要,二为劳氏释文校訂,三为系年,四为文例,五为甲編释文校訂,六为敦煌汉簡平議,注重于制度訓詁名物各方面。簡出万余支,現一般所称道者,多为礼忠、徐宗算收家貲二簡,余之此番整理,其宗旨在便利学者引用。对于綜合性方面,亦有进一步之分析,現选擇八項重要問题,略加綜述如次:  相似文献   

13.
关于《汉书》地理志所载汉使航行至黄支国的问题,自藤田丰八和費瑯(G.Ferrand)二氏的論証以來,学者不断加以研究和討論,一九五七年韓振华氏发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一世紀間中国与印度东南亚的海上交通——汉书地理志粤地条末段考释——》一文,概括地論述了各家的說法,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厦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五七年第二期)次年,已故岑仲勉氏撰《西汉对南洋的海道交通》一文,属稿甫毕,适見韓文,于是績撰《汉使海程的再次討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五九年第四期,又見于岑氏去世后中华书局所輯岑氏著作《中外史地考証》)。岑韩二反对于这个問題都掌握有丰富的資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大乘起信论》的"一心开二门"思想与朱熹的"心统性情"思想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大乘起信论》对朱熹理、气关系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大乘起信论》对朱熹心性论思想的影响,揭示了中印文化心性论的不同特点。这对于理解人性、心性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玉作品传播流布的脉络线索有二:一方面,它们自产生初期的单篇行世而渐渐聚合一体,至《汉志》所载时共有十六篇,并进而在隋、唐时被裒合成集,即《宋玉集》;另一方面,自汉以来的历代文集多选录宋玉作品,始于王逸《楚辞章句》,中经《文选》、《古文苑》不断增添新篇目,迄于清代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最后汇集。考察宋玉作品这两条流布路向,即可全面图画出宋玉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千百年间的传播与接受形态。  相似文献   

16.
一部剖析汉唐历史变迁的巨著──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评介罗鸣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教授的新作《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以下简称《三论》)不久前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leqZ年12月版)。这是中国史学界期望已久的一件大事。自《三论》数年前列入国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一代宗师陈寅恪先生之《论韩愈》一文为提纲挈领,勾勒分析陈氏探究中国中古思想史之基本线索;先明其问题意识系于佛教入华与中国固有文化之冲突,复彰其过人史识,最后献疑于陈氏所推究之解决道路,稍加评论,指出探问陈氏政治哲学思想面貌的若干方向。  相似文献   

18.
《大乘起信论》对净土宗及其修行思想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乘起信论》作为中国佛教转型期的理论巨著,其"一心二门"思想对华严、禅、净土诸宗均产生深刻的影响。《起信论》的"真如缘起"和净土宗的"西方极乐世界"作为理、事二种本体论形态,使真心本觉思想进一步成熟,进而为众生皆能成佛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通过一心(真如门)念佛熏习妄念(生灭门)达无念,进而起大乘之信心,入菩萨之行门。《起信论》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思维模式可看作净土宗心性思想及往生思想理论构架的一个缩影。两种思想体系在理论架构、修行模式及处理本体与现象关系采用之径路这几方面所具有的的共性,反映了唐以降中国佛教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松本文三郎的《弥勒净土论》误解了早期佛经中的记载,混淆了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的关系,在此错误的前提下否定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认为其受到了后世大乘思想的影响。松本文三郎以义净记载印度小乘佛教不礼菩萨、不读大乘经,来证明小乘佛教一开始就没有菩萨信仰,其理由不成立。实际上,弥勒信仰起源于小乘佛教时期。小乘佛教内部孕育了大乘佛教,其中弥勒信仰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源头。松本文三郎的弥勒信仰起源论观点有误、证据不足,实为倒果为因。  相似文献   

20.
薛克谬同志《论非形声字的归部及〈说文解字〉部首的形成》一文,谈了三个问题:一、《说文》的字形分析及归部情况;二、《说文》非形声字归部类型的剖析;三、《说文》非形声字归部中的矛盾现象。薛文最后对《说文》部首划分的根据、部首产生的条件、部首形成的过程给予了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