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简论中西传统政治文化的差异及其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永芬 《学术研究》2001,(6):104-107
中西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过程的差别,以及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军队组织方式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中西传统政治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是伦理政治文化与法政治文化的差异;无神政治文化与宗教政治文化的差异;集权政治文化与分权政治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李伟 《学术探索》2012,(6):71-73
中西方在对英雄的道德和形象要求、个体与集体关系、亲民与生命观等方面存在显著的观念差异。其根源在于双方的生命存在观、传统哲学、文化、社会主体构成及民族人格等文化异质所致。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报应观与佛教果报观的差异及文化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报应观具有伦理性、家族性、现世性和功利性 ,保持印度精神的佛教果报观具有戒律性、个体性、出世性和精神性。中国传统报应观的终极关怀是果 ,企图通过好因获得好报 ,断绝导致恶报的因而力行可获善报的因。佛教果报论的终极关怀是因果之外的涅般木 境界 ,关注因是为了从因上断尽导致生死轮回的业报 ,最终摆脱因果 ,彻底解脱。差异产生的原因 ,在于古代中国和印度文化中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关注领域、生命意识和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4.
赖恩明 《兰州学刊》2004,(1):174-177
辩证法概念源于西方哲学史 ,当我们借用这一概念来解释中国哲学思想时 ,必须考虑到中西方思想背景的巨大差异 ,在显明中西方辩证法思想的一致性的同时 ,更要清理出二者的差异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把握辩证法的基本内核。本文从讨论中西方辩证法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入手 ,辨析了二者的基本差异 ,希望借此加深对辩证法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张旭  王丰华 《中文信息》2013,(9):165-165
毛泽东民生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理论来源,它既有对中国传统民生思想和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扬弃,又有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来自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中西语言观异同的哲学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岗 《船山学刊》2005,(3):107-109
中国与西方语言观的异同,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和西方在宇宙观、认识论问题上的直接反应,受各自的哲学和宗教所支配。而中国和西方的哲学和宗教根植于不同的“土壤”之中,它们之间的差别,决定了二者的语言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差异是比较大的,从产生的时代背景看,前者是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后者则是思考西方革命的问题;从所包含的内容看,前者主要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后者则思想庞杂、流派众多;从表现形态看,前者是几近一元的、单线式的,后者则是一源多流的;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看,前者是在肯定的基础上发展,后者则是在批判的同时创新.  相似文献   

8.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由于历史发展和思想价值观的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面子观。在西方,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以面子观为中心的礼貌理论,包括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面子保全论三个概念。而在中国,面子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处世要求等的总和。比较分析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将更有利于解释我们当今社会中的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马蕲  刘昊 《南方论刊》2007,(3):52-53
从东西方体育文化产生的根源与特点出发,对东西方体育文化进行比较,得出东西方体育文化在理论基础、价值取向、表现形式、体育手段及功能结构等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阶级观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与马克思的阶级观,在阶级界定的基点上,有"多元"与"一元"的差异;在社会动力承担者的指向上,有中间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差异。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阶级观差异成因,是资本全球化的不同阶段和西方资本主义不同的社会现实导致的社会阶级内在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农业起源研究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中西方学者在农业起源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西方学者在研究中更多地使用了演绎法,关注的焦点是农业起源的机制,而中国学者更多地使用了归纳法,对农业起源地更为关心。这种差异可能更多地源于两种不同的学术传统,大量引进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对促进农业起源研究会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西修辞学在体系运作及策略使用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哲学层面的内省和改造赋予修辞学关乎人类认知能力及心智发展的思维共性,使修辞得以由言辞润饰的功能范畴逐步过渡为隐喻性的心理机制。因此,哲学观照下修辞语篇的分析不仅有利于社会交互和权利实践中话语生成模式的深层解构,同时也有助于人类修辞动机和意图的真实性还原,进而为西方话语霸权硬核的瓦解和中西修辞学的对接融合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而婚姻观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婚姻观不同,反映在女性身上比较明显。从家庭、社会、政治方面对比中西方婚姻观中女性地位的不同,并从其地理位置、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方面探究成因,便于中国女性摈弃一些封闭落后思想,适当吸取西方婚姻观中的精华和合理部分,对未婚及已婚女性树立正确、科学的婚姻观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俞祖华 《河北学刊》2004,24(1):193-197
近代哲人对中西国民性、对中西民族特性的比较是中西文化比较中重要的深入的层面。甲午战争以前,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敏锐地感觉到中西民族特性的差异;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期间,严复等人对中西国民性的同异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对比;这种比较在五四时期达到高潮,此后一直延续。近代各家对中西差异的认识颇为接近,但在最终结论上却有很大差别。启蒙思想家、自由主义者与激进主义者贬中扬西,而文化保守主义者则褒中贬西。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古罗马是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代表,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中对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究其源差异在于,政治制度的差异影响古代中西方教育的发展方向,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别影响古代中西方人才需求的类型,传统文化的差异孕育了各自不同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觉与中西文化会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乐黛云 《河北学刊》2008,28(1):185-189
文化自觉不仅在于理解与把握自己文化的根和种子,更在于依据现代认知和需要来诠释自己的文化历史。中国文化所追求是文化的多元共存,简洁地讲就是"和"。近些年,以"过程哲学"为基础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召唤"第二次启蒙",他们所倡导的尊重他者、尊重差别的思想,有助于通过会通世界各国文明的成果来解决人类所共同遇到的问题。中西方普遍的文化自觉,有望使人类社会出现一个全球多极均衡、多元文化共存的新的文明。  相似文献   

17.
东亚三国在文化层面上存在着东亚各国的文化差异,即东西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中,显现的东亚各国文化的传统特性。通过分析得出,东亚三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差异是导致三国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形成西学成果及水准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比较及其文化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独特的视角出发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加以对比 ,力图深入挖掘两种语言在文化深层所表现出的异同 ,使我们对两种语言所承载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 ,从而开辟出一条了解西方文化的蹊径  相似文献   

19.
当今西方修辞文化有关隐喻的一种最新理论主张,不再把隐喻单纯当作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而是把它和人类的认知过程相联系。通过对“相互作用理论”(interactiontheory)和“映射理论”(mappingtheory)的透彻理解,使我们明白隐喻是涉及几个不同领域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喻义联系。由于认知模型(cognitivemodels)的相似性致使不同语言的隐喻会呈现出相似性。然而认识范畴并非固定不变,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隐喻效果,可见认知模型最终又受文化模型(culturalmodels)的影响,从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产生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