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明确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最鲜明和最根本的政党属性.充分体现了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怎样才能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呢?笔者认为,必须带头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中去,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们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党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3.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规律的内在要求 ,是我们党最高的执政理念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体现 ,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根本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但是 ,我们应当明白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时代的发展 ,实践的推进 ,赋予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更新、更深、更丰富的内涵。一、以民为本的核心理念1.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所决定的。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毛泽东同志指出 :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是决定我们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最终因素、最根本力量。古人…  相似文献   

4.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宗旨。这就要求我们从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出发 ,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和亿万人民群众的意愿 ,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以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真正实现执政为民。正如江泽民所说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只有把这两方面的工作都抓好 ,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 ,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 ,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1 ] ,从而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以德治国与依法…  相似文献   

5.
建国前夕,毛泽东曾把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形象而恰当地定位为“进京赶考”。50多年的“赶考”,路途虽然崎岖坎坷,但成绩还是合格的。“赶考”正未有穷期。在新的形势下,共产党人只有坚持发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才能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考出新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集中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薇 《理论界》2003,(4):7-8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这一最具有时代性、又最具本质意义的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使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旗帜更加鲜明,更具指导意义。它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党放在执政党的位置上进行审视和分析,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的新水平,在许多方面获得了具有首创意义的规律性的认识,为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质上一个政党的执政本质,乃是这个政党执政规律的“内核”。我们党在履行自己执政使命的过程中,也有一个坚持其执政本质…  相似文献   

7.
从民本思想到执政为民的传承和质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芳 《船山学刊》2004,(3):175-177
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历代统治者只是把它作为借助民众的力量推翻旧统治建立新统治的手段。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以民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目的和根本出发点 ,实现了从民本思想到执政为民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9.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鲜明特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坚实基础。因此,要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核心。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系统、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论述了其中所体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主体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坚持、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寇从俊 《江汉论坛》2004,1(12):39-41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围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的中国共产党80多年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而领导干部的具体实践是落实这个本质要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关于政府公共服务管理与运营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在公共服务管理中的角色大体分为参与型、不参与型和分权管理模式。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是依法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对公共服务的管理,政府趋向专注“核心”,脱离“非核心”业务,对“可市场化的”公共品和服务实行社会化、市场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深入发展,民本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深入发展的必然选择.民本政府是一种以民主法治为基础、以公共需求为导向,关注民生、开启民智、重视民意、服务民愿、保障民利,坚持以公众利益为终极目标的理想政府模式.以民为本是民本政府的核心,尊重民权是起点,执政为民是宗旨,公共需求是导向,公共利益是目标;政府创新是建设民本政府的基本途径,服务型政府新发展——民本政府建设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下一步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促使人们对政府管制理论和实践进行新的思考。政府管制内在地产生权力扩张的冲动,与要求限制政府权力的宪政主义产生冲突。政府管制中的利益博弈也影响着对管制的认识。限制政府权力的目的不是为了削减政府权力,而是为了保障公民权力和自由,更好地为公民服务,一个小却无能的政府绝不是宪政主义的选择。关键的问题并不在于政府权力是大还是小,而在于适应政府治理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对待政府权力和规模的发展。管理、政治、法律途径的整合要求政府管制要以服务为中心。  相似文献   

15.
公共选择、政府规制与公私合作: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用事业产品/服务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同时其市场结构具有自然垄断特征.本文在对基于公共物品的公共选择理论以及基于自然垄断的政府规制理论进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目前公用事业领域渐成趋势的公私合作模式的文献研究,分析其发展轨迹与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领导干部,自觉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是实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需要。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在思想深处打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意识,这样才能满怀深情地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自觉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7.
对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理念反思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处理当前甚嚣尘上的地方政府间恶性竞争,而可行的规范对策需要建立在对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本文通过对竞争理念的反思提炼出多维视野下的竞争观,并将之运用于解释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论证了单一制国家也存在着地方政府间竞争,分权化改革并未带来地方政府间竞争,而是改变了地方政府在竞争中争夺的稀缺资源、稀缺资源的所有者以及地方政府满足稀缺资源需求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全面转型,我国农村党组织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农民群众对农村公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时,农村党组织中出现了少数"公仆"向"社会主人"蜕变的迫切形势.以"三个代表"思想,加强农村党组织的公仆建设成了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9.
方艳华 《兰州学刊》2007,(5):191-193
伪满的"王道政治"是日伪共同策划下出现的一个怪胎,其张扬顺天安民,标榜施行仁政,兜售正己修身,侈谈民族协和与大同思想.与中国传统的王道思想相比,被日伪进行了别有用心的异化和扭曲,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异化错位.  相似文献   

20.
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是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实践的新探索,其关键性的创新有两项:一是通过公推产生候选人,二是召开党员大会进行差额、直接选举。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抓住了党内民主的根本,在党内选举制度的实践创新上取得了新突破,有力推进了党内民主的发展进程;抓住了党内民主的实质,在落实党员“主体地位”的机制创新上取得了新突破,有效地激发了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抓住了党内民主的关键,在干部选任机制的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有力推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开拓了基层党内民主发展的新境界,在拓展党内民主引领人民民主的路径上取得了新突破,迈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步伐,符合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取向,具有巨大的创新价值和开创性意义,应扩大试点、深入总结、不断完善并最终以党内法规的形式进行确立。深入推进公推直选试点应注意以下问题:时空制约问题;竞职资格问题;党外群众认可度问题;科学构建权力运作的民主制约问题;民主建设中的“权责相一”问题;打造更加公平的竞职平台问题;公推直选中的民主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