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郁达夫和张资平都受到过现代性爱观的熏陶 ,但他们的小说中对灵肉一致的现代性爱观的基本原则却有不同的理解 :郁达夫对此是怀疑的 ,张资平则坚信不疑。这种差异导致了他们对性爱中男女关系的不同看法。他们的差异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与西方人本主义刘光宇一在郁达夫总计44篇(部)小说中,表现人的生、死之苦,始终是他选择的创作主题。主人公都是生活在时代桎梏下呻吟的"时代儿"。他们反复诉说的是精神之苦、生计之穷和病的折磨。留日学子只有微薄的官费,摆在作家、编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  相似文献   

3.
歌德与郁达夫出生于不同的国度,生活在不同的世纪,但他们却在几乎相同的年龄,出于相近的原因,运用类似的手法,写出了情感与结局都很接近的传世之作──1774年.在德国被称为“狂飙突进”的文学运动中,25岁的歌德出版了《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下简称《维特》);1922年,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26岁的郁达夫发表了《沉沦》。维特在爱情与社会上均遭挫折之后,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沉沦》的主人公则在失恋与被人歧视的痛苦中投海自尽。上述两部充满感伤和愤懑的作品,都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  相似文献   

4.
日本唯美主义大家佐藤春夫与郁达夫关系密切。一方面他们交往甚笃;一方面郁达夫在接受佐藤春夫影响的同时,对其进行了变异和转化,使其成为郁迭夫文学创作的重要养料。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的“变态艺术人格”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关于郁达夫其人的研究,有人以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提出了"自我分裂人格"说和"病态人格"说:他们把郁达夫当作精神病患者,将弗氏针对精神病人的研究方法,套用在对"艺术家"郁达夫的研究上,完全否定其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①,我们不敢苟同。郁达夫的人格表现确非"常态",考察艺术家的人格,既不能撇开作品光看他的生活,也不能完全以其作品为依据,以艺术形象代替创作主体的人格。李建中道:"文学家的人格,在其审美创造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行为中生成,并整体地呈现于他的文学作品。审美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6.
母亲与母亲意象,对郁达夫的个人生活和文学创作产生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在小说创作中,郁达夫使用了两种方式来描述母亲形象。第二种处理方式,成为他在1927年之前的散文创作的主要的和直接的表现手法。郁达夫时常喟叹的身世之悲与伤感情怀,反映着作家早年生活的长期贫困和母子关系紧张冲突的事实存在,这与他在早期作品中,对母亲形象的回避和怨望、乃至指责现象的产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许凤才 《中州学刊》2008,(2):211-216
痛击"新月"派的挑战,创办<奔流>杂志,探讨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实质和内涵,团结"左翼"作家结成统一战线,争民主、争自由、抗日救国,是郁达夫和鲁迅携手的目的,同时也是他们在上海时期的主要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8.
王秀娟 《南方论刊》2010,(3):95-95,99
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多有救国救民的抱负,但是因为社会的腐败,他们屡遭挫败理想幻灭,逐渐沉沦自暴自弃。忧郁沉沦是他们最主要的精神特质,主要表现为孤独、焦虑、绝望和自弃,孤独意识和自伤自悼阶梯式构成郁达夫小说的沉沦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1936年应陈仪之邀入闽,从此开始了二人的知交.虽然两人在性格特征、行为做派方面有很多不同,但能够互相尊重,陈仪称许郁达夫的聪明才气,而郁达夫则推崇陈仪的励精图治扣对人才的重视.而郁达夫遇害前的托孤行为更显示了二人之间的交往是名符其实的君子之交.  相似文献   

10.
刘芳 《船山学刊》2006,(2):120-122
郁达夫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是一群“迷羊”,他们的性格特点是迷、弱、善。郁达夫之所以选用“迷羊”视点,是其本人性格和时代、社会造成的。这种“迷羊”形象具有独特的意义,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劲质贞心郁未开──郁达夫诗人风采冯健男郁达夫(1896—1945)是现代著名小说家和散文家。他是不是诗人呢?应该说是的。因为他写了大量的诗,而且写得好。但他并不以诗人闻名于世。这是因为,第一,他写的是旧体诗,在《郁达夫文集》和《郁达夫诗全编》里,旧诗...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有拯国救民的远大抱负,但是因为社会的腐败与黑暗,他们屡遭挫败,在理想破灭后,他们逐渐沉沦。忧郁是他们最重要的精神特征,表现为孤独意识和自伤自悼;其忧郁、感伤包含着很多焦虑的成分;由于长期的焦虑导致绝望;绝望至极,就会走向自弃。忧郁、焦虑、绝望和自弃共同构成郁达夫小说的沉沦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后期是其浪漫主义文学思想发生深刻危机的时期。日在变化着的时代的审美要求,与郁达夫力图突破自己、适应这一要求所进行的新的艺术探索,使其缓慢然而却坚实地步入现实主义的创作之路。虽然由于其个人的深厚的艺术背景的牵涉,郁达夫后期的小说创作仍然留有某些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色彩,但是现实主义已经作为一种独立而主导的创作精神出现了,并且,现实主义拓展了郁达夫创作的审美空间。郁达夫的这种转变是深刻的,研究这种转变,对把握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日本唯美主义大家佐藤春夫与郁迭夫关系密切.一方面他们交往甚笃;一方面郁达夫在接受佐藤春夫影响的同时,对其进行了变异和转化,使其成为郁达夫文学创作的重要养料.  相似文献   

15.
试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形象申洁玲关于郁达夫和日本的关系,历来已颇有些研究,或者将他作为抗日义士来纪念,或者探寻他的小说和日本私小说的关系。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即通过细读郁达夫的小说,来分析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形象,并探讨性别在其中的意义。对于一个以...  相似文献   

16.
1933年4月,郁达夫和王映霞突然决定由上海迁往杭州.几十年来,关于郁达夫离沪迁杭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指责王映霞的声音占据主流,认为正因为她的误导,才致使郁达夫家毁人亡,造成千古遗恨.通过深入考察郁达夫的生活轨迹,指出郁达夫离沪迁杭的主要原因:郁达夫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中无法排遣内心的寂寞和疲倦,与王映霞的婚姻又由于种种原因裂痕重重,希望寻找一个能够带来新鲜刺激和安全感的居住地,故而才有了离别繁华的大上海和风雨同舟的战友,携妻儿到杭州隐居之举.  相似文献   

17.
从1936年2月4日来到福州,至1938年3月8日前往武汉,郁达夫在福建生活了两年多.在这期间,他既不象《现代中国文学运动》的作者尼姆·威尔士(即海伦·斯诺)所说的“搁笔不写”、“在文学上已退体”,更不象钱格博士在他的《一个与世疏离的天才》这部研究郁达夫及其作品的专著中所说的那样:“在这一年(指1935年尾以后──引者按),他的文学生涯已告终了。……他自文坛鞠躬下台.”这两篇文章的论断是与事实不符的。郁达夫在福建的两年多,是他创作力旺盛、散文创作丰收的时期。据笔者统计,他这段时间发表了近50篇散文,约有一半是在抗…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的人生哲学与华夏文化夏德勇新时期以来,郁达夫这位复杂的、以前颇遭非议和冷落的作家,一度成了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随着研究的深人,郁达夫与华夏文化传统的视角自然提上研究者的议事日程。文学是人生的审美表现、而人生哲学就是人生的核心问题,它不但决定...  相似文献   

19.
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上,以饱含抒情的笔调将“我”贯入小说之中的,郁达夫虽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却是最有影响的一个.当时写作这种包含作者身世“自叙”的作家很多,有早于郁达夫的鲁迅,也有晚于郁达夫的王以仁,以至女作家庐隐等.可是真正把“我”带入文坛发扬光大,而且经久不衰的要算郁达夫了.在郁达夫的小说中,“我”的不幸,突出地映衬着国家和人民的不幸;“我”的悲哀,始终流贯着时代和社会的悲哀.“我”,是郁达夫在全部创作中精心塑造的一个艺术典型.当我们今天希求以客观的态度评价郁达夫时,不能不注意他这些为数众多的“自叙传”小说,注意小说中“我”的变迁与作家生活及社会时代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沙底拾贝     
郁达夫与安庆学校 我自幼喜爱文学,当然知道郁达夫。在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总要大讲特讲郁达夫。也要求学生必须读他的作品。因为他是同鲁迅一起编杂志的文学青年。他是受中共领导的左翼作家。他是日本人杀害的中国烈士(中央人民政府1952年追认)。可是我却实在只知其名,而不大知其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