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具有留学背景的现代作家对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的引进有多种方式 ,“原型移植”只是其中较为极端的一种。它是现代作家留学背景的一种深度展现 ,是对异质文化有意味的模仿 ,它不仅给现代文学带来了新颖的文化视角和表现形式 ,同时也以自己创造性的文本为现代文学在形而上的哲理层面上开辟了一片极具价值的认识空间 ,吸引着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和挖掘。 相似文献
2.
神话是古人用原始思维对自然力和无法认知的社会现象的总结和阐释。本文通过对神话“夸父追日”中夸父饰蛇和饮干河渭两个质点的分析 ,认为这则神话反映的是“雨后出虹”的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3.
4.
五行之神的历史原型,生成于先民对太阳在一日之内运行轨迹及相关景象的观察和体验,其中也有想象所起的作用.五行之神的名称,最初是对太阳运行状态的描述,带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神话和历史传说中的五行之神,是由其原型演变而来,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与其原型的关联.神话和历史传说中的五行之神,在形象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江流儿源于古老神话,世代流传。孩子出生后,因为种种不得已的理由被抛弃于河流,最后被人捡拾,长大成人后往往成就一番事业。江流儿原型带给我们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这种已经植根于民族精神血脉中的集体无意识,在历代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通过对江流儿原型的阐释,打通神话和现代的界线,并且探究江流儿原型的当代状态,通过两者的契合点和象征性的置换变形,可以揭示出江流儿原型在当代文学中的深层含蕴、更具概括性的典型意义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辛弃疾的爱国词篇中 ,恢复统一这一现实主题 ,往往与民族文化心理中古老的“补天”原型纠结在一起。“补天”作为一种象征 ,显示了词人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层心理基础和深刻的文化底蕴 ,大致包涵了圆满情结、忧天情结和补阙情结这样三个层面。由此可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稼轩词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其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7.
“人面桃花”的原型意义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于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的"人面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语境之一,其原型意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二是对昔日美好情感的追忆和留恋.文人或者以诗歌为蓝本进行加工和合理推衍,改编成生动曲折的故事,表现了对传统题材的继承和发展;或者以"人面桃花"为固有意象写入诗词作品,表现了对原型意义的体认和摹写. 相似文献
8.
《周易》是凝结着历史经验、道德感悟、天人智慧和民族情感的一个形式系统,本身具有跨文化的特质。对这个形式系统的释义和研究,历来是纵向多而横向少。本文尝试从心理原型的角度对《周易》进行解读,以期能够给予流行理论以借鉴资源和深刻启示,有助于使原型理论本身得以丰富和宏大。 相似文献
9.
张子凌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1,(6):13-21
《如意宝树史》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史籍,其精辟独到之处为国内外蒙藏学界所关注。此书是清代蒙古族高僧松巴堪布·益西班觉以藏文撰写,开篇从宇宙的形成开始说起,继而概述了印度、西藏、汉地、蒙古皇权的起源和皇位的传承以及宗教的发源传播,并详细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苍狼开始直到清代的蒙古王公家族世系。本文主要对《如意宝树史》的文献价值作了论述,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对书中所涉及的历史、佛教等范畴进行综合性叙述。在肯定《如意宝树史》在藏文史籍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时,对其进行多视角立体考察,旨在突出本书的写作特点,表达作者的基本思想和宗教史观。 相似文献
10.
“桃花源”是显现于《桃花源记(并诗)》中的理想社会,但其意蕴内涵却在文艺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与发展.“桃花源”题材的图像创作推动了“桃花源”意蕴的演绎与发展,这种创作以《桃花源记(并诗)》中“桃花源”文学原型为核心,立足语言与图像符号在表现中的互通与交叉,通过对文学原型“出位”元素的表现,将源文本中的文学场景、文学场域以及文学意象置换于图像世界,创造了图像世界的“桃花源”,“桃花源”形态与意蕴在不同主体、相异符号的置换性创作中得到不断衍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春游”构成了一种文学意象,具有“适性”、“和时”的特点,源自远古时代的“复活”信仰,也与“野合-春会-春游”原型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人类社会情、性、欲生态和谐发展的文化结晶;是人类生命力与自然、社会内在谐和的符号载体。 相似文献
1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云:《邦风》“其声善”。“其声善”是对宗周“典乐”演礼流程的特征性总结。《邦风》以兴言礼义,以乐奏象礼,歌于君臣燕飨“典乐”,弦于乡人举贤序齿,“文而谲谏”,“广乐成教”,是获得上下认同的有效政治途径,广泛切实地履行宗周“典乐”温柔敦厚的《诗》教使命。 相似文献
13.
大一统是中国政治之历史和现实的基本特征,其心理原型沉淀在"统"字中."统"与"充"相通."充"从育从儿,表示生命的发育成长,是自性原型的象征.就历史而言, "充"是中华先祖的原型,具有深远的统合力.而"充"又通过"中"的原型体现其大一统的原型力量."中"的本义为"旗帜",最初标志着氏族之生活、祭祀的围合空间,进而发展为国家政治的整合空间."中"的整合力集中地表现为"中庸",而庸从庚(钟)从用(桶),反映了"中"的感召力(钟鸣)和容器凝聚力(桶作为政治整合空间)."中庸"与礼乐相关,通过和乐实现"中和".中和意味着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而和谐之"和",本义为"(群)",为编管乐器,为化合不同的"音"(意见和利益)."统"的原型体现了整体化和多元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影像中潘金莲母题的现代性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金莲作为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一个类型,一度是女性研究的聚焦点。这个艺术形象从诞生之初就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充满了伦理张力。启蒙运动中,潘金莲由“淫妇”翻案变为领一时风气之先的女性个性解放的一面旗帜,话剧《雷雨》又里程碑式为它注入现代性因素,到了今天的电视剧中,潘金莲式女性已经初步具备了审美现代性意味的女性主体意识。这个母题在各种体裁文学艺术和不同时代的阐释中经历了一次次的“置换变形”,对它由文本到影像变迁的梳理无疑具有很强的理论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17.
卞俊良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4):74-77
"风骨"是中国古代美学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将这一概念用于品评教学,形成一个新的概念--教学风骨.教学风骨是教学风格中一项独特而基本的要求,是对教师在教学中的思想感情和教学语言两方面提出的美学要求.通过对教学风骨的研究和探讨,将加速教育美学的理论构建.在教学风骨的审美构建中,教师应努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锤炼其教学语言;研究学生的审美心理,善于把握学生的情感脉搏. 相似文献
18.
汉代的“商胡”“贾胡”“酒家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有“商胡贩客”活跃于边境地方,内地亦“商贾胡貊,天下四会”,其中明确有“西域贾胡”,他们对于社会经济的繁荣有所贡献。当时外国使团中也有被称作“行贾贱人”的商业经营者。乐府诗中“酒家胡”称谓,则反映了另一种形式的都市饮食服务业经营。“商胡”、“贾胡”、“酒家胡”的活动,与汉家商人有一致性,然而也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他们的活动,也是促成汉代经济文化在特殊条件下实现进步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王汝弼尝论屈原所任左徒是左史。今考《哀郢》所言“去终古之所居”的语法结构与“从 彭咸之所居”等句全同,“终古”当为人名,即夏代史官,屈原借以自指。“去终古之所居”是指屈原被 贬离左徒的史官职位。古代史官所掌图册中有丰富的绘画作品,终古且有泣图出亡之意。《天问》正 是屈原作为史官离职时的泣图之作。 相似文献
20.
明代诗学"体制为先"观念之内涵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制为先”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重要的文学观念之一,历代均有广泛影响,而明代尤为重要,成为连接各种论争的一个焦点。其内涵大体包括四个方面:先体制后工拙,辨体不辨意,先守正后出奇,先体制后性情。本文认为,对“体制为先”观念与创作背景的考察,是理解明代诗学理论论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