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2.
3.
4.
《学术月刊》1962,(12)
〔括号内黑点前为期数,黑点后为真数〕·握济··趣济史·帝国主义对旧上海喝头业的垄断······……金立成(1.36) —上梅公和祥喝头史料.39 .47 .50.1…51…302 2 2 3 7 5 5 10 1011夕‘、了.、了.、矛里、二‘龟、了t.产.、尸t、r饭、r.、辉仪牌蜂昌成择研信湘国逸握逸世立志张陈孔黄叶金姜金杨李关于机械工业生产专业化和协作 简魔的探时····“············……吴松声周富祥(1.14)学习列宁关于杭爵的. 理脆···············……桂世柞柴作揖葛骤生(2.1)拭豁财政的本质与范围简超··········… 相似文献
5.
7.
8.
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发展一般都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起点。但如果具体分析,1956年也应当算是一个重要转折点。我是1950—1954年读大学本科,1954—1956年在北京作编辑工作。那时我所接触的老师、作者在欢庆解放之余大都还要经受“阶级斗争”的风雨,暂时还难以做到专心致志地开展深入系统的学术研究。当时除了供辅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刊物(如发行量较大的《学习》杂志、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与研究》)外,供发表学术论文的刊物屈指可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几个研究所开始创办专业刊物,《光明日报》上设有哲学、史学、文学… 相似文献
9.
《学术月刊》创办五十年来,其最大特色就是重学术,以学术标准为先。《学术月刊》之名堪称名副其实。仅以我个人的感受为例,我在《学术月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马克思以前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对立统一理论的发展》(1963年4月号),现在看来,显然有浓厚的教条主义色彩,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应该算得上是一篇学术性很强的专论,而且编辑部约稿时就强调要我写得有学术性。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引文也多,重史料和说理,《学术月刊》把这篇文章作为该期首篇发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歇笔十余年。1980年,我的《黑格尔与荷尔德林》一文是“文化大革命”以后… 相似文献
10.
11.
12.
1956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的工作会议,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4月,毛泽东主席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又作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重要讲话。“双百方针”的缕缕春风吹拂着祖国大地,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之兴奋和陶醉!在上海,中共上海市委决定筹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谊会”,筹委会由石西民等32人组成,主任为陈望道,副主任为李亚农、沈志远、王一平,秘书长是罗竹风。8月1日,上海社联筹委会开会,决… 相似文献
13.
14.
15.
1956年,是中国学术环境宽松、知识分子精神振奋的一年,有的学者称之为“知识分子的春天”。这是因为,当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的工作会议,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随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各地区都积极落实中央的精神。我当时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的讲师。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在当年都得到了提高,这也鼓励了我搞好教学与研究的积极性。进行学术研究,发表论文,就要与报刊打交道。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全国性学术刊物还较少。1957年1月,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学术月刊》创刊了,很快… 相似文献
16.
学术出版物编辑与学术规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加强学术规范,需建立相应的学术监督机制,其中,学术出版物编辑的严格把关是至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就目前编辑状况的实际而言,还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编辑整体的综合素质与学术成果数量的急剧增长和质量的普遍提高不相适应,二是编辑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有碍于编辑职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在学术规范"化"的过程之中,要充分发挥编辑的能动作用,必须从提高编辑内在的"学者型"素质和改造编辑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两方面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读大学本科期间,我把毕业论文投寄给不少杂志,其中也包括当时我甚为景仰的《学术月刊》。然而,投寄到其他刊物的稿子都“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唯独《学术月刊》编辑部竟给我这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回了信。记得那是一张印有“学术月刊”字样的小便笺,上面讲了几句鼓励的话,并随信寄了两期《学术月刊》。当时激动的心情至今犹历历在目。从此,激起了我对学术的兴趣,使我矢志走学术的道路。我的第一篇自以为算是正规的论文,就是在《学术月刊》(1988年12月号)上发表的,标题是《论认识中的认知—评价结构… 相似文献
18.
在《学术月刊》创刊五十周年之际,回忆起自己这些年的学术经历,感觉自己学术上的每一步成长,都是与《学术月刊》分不开的。记得还是在跟蒋孔阳先生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在蒋先生家里结识了《学术月刊》的老编辑林榕立女士。她不嫌我们年轻、资浅,主动向我们约稿。我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写了一篇与前辈张怀瑾先生商榷的文章《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主要是谈自己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不同理解,批评张先生提出的“不平衡规律”说。该文经过林榕立编辑的亲笔修改,1982年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这是对我的极大… 相似文献
19.
《学术月刊》是我非常珍爱的一本杂志,因为在我学术成长的道路上,它曾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得那是1993年初春时节,我接到《学术月刊》编辑林榕立的电话,说她来济南办事,问我能否见面聊聊。此前,我与林编辑并不相识,只是作为《学术月刊》的作者与她有过通信联系。见面之后,她便开门见山地问我最近有没有什么满意的稿子,说《学术月刊》想要刊登几篇有分量的文章。我犹豫了一下说,文章倒是有一篇,只是贵刊未必敢用,因为有点儿风险。林编辑说,你先寄过来看看嘛,我们一定会认真处理的。那篇文章的原名叫做《李泽厚的学说、刘晓波的观点和我的一… 相似文献
20.
值此《学术月刊》创刊40周年之际,首先致以热烈祝贺! 我是于1956年秋在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交大任教学工作的。很巧,我在上海交大任教至今也是整整40周年了。回忆40年来走过的人生历程,有一点我难以忘怀:40年来我在教学和理论研究中始终有《学术月刊》为友为师,或是有所解惑,或是得到启迪,或是给我切磋研习的园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