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举世瞩目的"浙商"现象,蕴含着丰富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浙商"的人文精神,既是悠久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表现,也是西方文化和经济全球化影响的体现,更是无数当代"浙商"传承和发扬了浙江区域工商文化传统,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思想、理念和品行等的结晶,是"浙商"发展的精神宝库。  相似文献   

2.
"浙商"是中国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商人群体,是真正的民商,以资源不怕少,企业不怕小,身段不怕低为"本色",并形成优势,但在新的形势下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浙商转型的研究对中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具有普遍和典型的意义,既需要从经济的视角进行考察,也需要从文化的视角进行分析。对"浙商"及其转型的多学科研究,可以得出广泛和多方面的认识,但往往是分散甚至是矛盾和冲突的,需要有统一的分析范式。基于和反映客观的相关性与自主性、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统一的主体性分析范式,是"浙商"及其转型研究的学理基础与分析工具,可以分析各种现实问题,揭示浙商作为市场和经济主体、社会和文化主体的属性与行为、结构与功能等,促使"浙商"进行经济与文化的融合提升,实现从"个众"向"合众"的主体转型。  相似文献   

3.
有效投资乏力被认为是浙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主因,而要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浙商资源是浙江的最优选择。于是,浙江发展升级的需求与浙商的投资诉求,在“回归”上找到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4.
《领导决策信息》2014,(25):20-21
正2011年底,面对"70度、80度的陡坡",浙江出台《关于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浙江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希望寄托于750多万省外、海外浙商。这些浙商2011年投资规模超3万亿、创造财富超6万亿,是浙江GDP的数倍。浙商回归,2012年前浙江各地市悄然推行的举措,也旋即上升为浙江"一号工程"。两年多来,浙江各地在"六有"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正2014.11.15~16浙江杭州2014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各项改革措施陆续出台,对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企业成长产生重大影响。浙商作为中国一大民商群体,所受影响更为明显,突出体现在浙商创业创新的环境、政策、途径、机制、绩效等正在发生变化。为此,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浙商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和《管理世界》编辑部,决定共同举办"全面深化改革和浙商创业创新"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6.
浙商回归     
策划人语"你快回来!"这是2012年最深情的呼唤。面临经济一路下行压力,浙江对省外浙商高调喊话,希望游子归乡,纾解困局。浙商回归是个老话题,但回归成为浙江省2012年"一号工程",不禁令人刮目相看。708个亿,是半年来省外浙商回馈家乡的一份重礼,这是资本的理性回归,还是乡情召唤下的感性行动?曾经秉持"无为而治"的浙江政府,以强势姿态推动  相似文献   

7.
张新实 《决策》2007,(2):58-58
说到这个题目就很有意思,但我的浮想联翩有三: 浙商是中国经济"蜜蜂群" 2005年,宿迁市首次被评为"中国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我代表宿迁在浙江省人民会堂接受领奖.晚上被评上的各城市市长在"浙江电视台"演播大厅录制访谈类的节目,主持人要求全国各地的市长用一句话评价"浙商",并作出诠释.  相似文献   

8.
许群 《科学咨询》2004,(3):23-24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浙商"成为了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贡献突出也是颇受关注的群体.浙江商人的创业历程和经商经历,有如钱江浪花,汇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潮;恰似东海明珠,展现了浙江人民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浙商”成为了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贡献突出也是颇受关注的群体。浙江商人的创业历程和经商经历,有如钱江浪花,汇入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潮;恰似东海明珠,展现了浙江人民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浙商聚会——首届世界浙商大会2011年10月24日上午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分别向大会发去贺信。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浙商代表齐聚一堂,为家乡及浙商的未来出谋划策。本次大会以"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为主题,旨在整合发挥浙商资源优势,为海内外浙商与家乡各界搭建联络和发展平台。作为浙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商在此次大会  相似文献   

11.
“和合”无疑是中华文化精神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可是,作为其人格化身,“和合二圣”寒山和拾得只是在苏州的寒山寺内被供奉,而在其他地方却没有。更深层次的内在原因是与其他的许多区域文化相比,苏州文化中所蕴涵的“和合”精神似乎表现得更为集中、更为强烈。对于这一点,恐怕更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林生菊 《决策》2007,(5):19-20
浙江已然成了很多内陆省份招商引资的首选.有越来越多的浙江人走向外省投资创业,"以先富带动后富",有人形容这是一场资本在中国大地上的深度流动,浙商以其灵敏的嗅觉延伸着他们的财富触角.而我们关注的是,什么可以吸引浙商?又是什么决定了他们的投资地区?  相似文献   

13.
"老板"原型"铑"产生于1000多年前,旧时"老板"有五大含义。建国后"老板"几乎销声匿迹。新时期,"老板"概念发生变化。在高校、党政机关等也出现了使用"老板"的现象,此现象令人担忧,弊多利少,是经济领域对学术、行政领域的"殖民"。"老板"的泛化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正易学文化蔚为大观,然而易学理念并非"天书"那样不可知,这从浙商精神中就可看到其蕴含的易学理念,如明时达变、德福相倚、崇德广业、中和之道等,不仅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在现时代发扬了传统价值理念,是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转化和彰显。明时达变与审时创新汉代以来,学者们普遍接受了"易"之三义说,即变易、不易、简易。更有学者如北宋的胡瑗等,坚持"易"乃变易之义,非不易、简易之义(〈宋〉胡瑗《周易口义》,吉  相似文献   

15.
再创浙商新优势:制度和管理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浙江时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浙江要实现在高起点上的更大发展,并希望浙江省的政府和人民“继续发挥已有的优势,不断创造新的优势,奋力拼搏,扎实工作,使浙江继续走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浙江已有的优势主要是由“浙商”创造的,浙江新的优势也必须靠“浙商”去创造。“浙商”不仅是浙江民营经济的群体代表,而且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典型代表,甚至可以说是代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和前途。要创造浙商新优势,必须进行制度和管理创新。新近,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与《管理世界》共同主办和召开了“浙商发展论坛:制度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6.
王运宝 《决策》2012,(8):18-21
有效投资乏力被认为是浙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主因,而要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浙商资源是浙江的最优选择。于是,浙江发展升级的需求与浙商的投资诉求,在"回归"上找到最佳契合点。回归,已成为600万全球浙商的流行语,同时也是浙江全省最强劲的政策主题词。2011年10月首届全球浙商大会上,浙江喊出了一句情意拳拳的话:"你快回来!"从这个时间节点开始,早在  相似文献   

17.
"品字标浙江制造"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为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提高浙江制造业水平和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打造品牌大省"要求,实施的一项以先进标准为引领、通过认证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的制度,实施四年来在国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品字标浙江制造"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效益尚未显现。为此,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浙江制造标准、认证的国际化提升行动,加快"品字标浙江制造"走出去步伐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8.
"领导公正"和"众意公正"在立场、效果追求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由此也形成了认知层面的错位和利益分配的不一致。对此,可以通过促进互动理解、夯实制度保障和凝聚文化共识来消除二者的冲突,使"领导公正"和"众意公正"达到动态平衡,在保障组织成员利益的同时促进组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习近平主席于今年9月7日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新概念以后,古老的"丝绸之路"再一次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是一条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涵盖30多亿人口的经济走廊,蕴含的经济发展潜力不可估量。但是,无论站在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丝绸之路"从来不是一条单纯的经济走廊,它同样是一条文化传播的走廊,是北传佛教和伊斯兰教进入华夏的重要纽带。尤其是伊斯兰教,它的向东传播几乎完全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兴盛。  相似文献   

20.
福建船政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当前基于"互联网+"的福建船政文化建设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因此,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条件,开拓船政文化建设新路径,将为传承和弘扬船政文化提供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