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亚娟 《理论界》2013,(7):62-64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有着复杂的文化背景。从印度到特立尼达到英国,多次的移民生活经历及文化背景使他一生都在寻求其文化身份。他的作品不仅描述了后殖民时代多元文化生活及其文化价值冲突,也善用一个个意象表达对自我身份的探求。在当今多元文化糅杂的世界,奈保尔的思考及抉择具有启迪人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伟大作家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具有很大影响的后殖民作家V.S.奈保尔,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目前国内外学界尚未有所探讨,因其文化背景和创作的复杂多样,这样一个课题显然颇具难度.本文认为,奈保尔的思想可以概括为"生存怀疑论",它以"印度教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表现为"背反的同一体"形态,它们不仅反映在奈保尔本人的生活里,更反映在他的许多作品里,讨论奈保尔作品的思想内涵,离不开对其思想的哲学基础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模仿”是殖民文化与殖民地文化交锋中产生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是奈保尔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国内外论者一般都认为,奈保尔小说中的“模仿”体现了一种殖民策略,培养的是西方文化的寄生虫。然而。经过细致的文本解读,结合霍米·巴巴的模仿理论,笔者认为奈保尔笔下“模仿”这一主题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从早期到中期的深化、超越过程。在以《模仿者》为代表的中期作品中,“模仿”这一概念被赋予辨证而矛盾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是殖民者培养寄生虫的殖民策略,也是模仿者的反殖民策略。被殖民者通过模仿中的背离对殖民权力进行消解、嘲讽和抵抗。本文以《模仿者》为例分析奈保尔中期作品中模仿的涵义,集中探讨模仿中的背离问题,分析模仿者的反抗。  相似文献   

4.
奈保尔移民英国之后面临的文化选择为我们研究移民文化身份提供了生动个案,他对待英国文化采取了依附与背离并行的二重文化选择取向,依附与背离形成一对共时性的矛盾。一方面,奈保尔家族的移民事实注定了他文化身份的“养子”命运,在特立尼达他接受英国殖民教育,说英语,在伦敦他研读英国文学,用英语写作,并定居那里,形成客观的依附倾向,这样英国文化成为他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文化场;另一方面,奈保尔天然的印度裔种族身份、不可变更的殖民地移民身份、家族文化遗传、印度文化的潜在影响等又让他时时感到文化上的水土不服与排异反应,并对宗主国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形成了背离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刘小艳 《理论界》2007,(6):219-220
奈保尔在短篇小说《叫不出名堂的事》中精心构思多重“不定点”,给故事主人公波普的形象涂上了扑朔迷离的色彩。但多重“不定点”却留给读者无尽的“回味”与“思考”,让读者隐约地感觉到主人公波普心路历程变化——追求理想、理想破灭、人生态度的改变,这正是多重“不定点”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V.S.奈保尔的《大河湾》通过自传性人物萨林姆在非洲寻求出路的经历,展现了各色人等的生存困境,书写了动物、植物的生存危机。奈保尔的生态伦理责任感展现了西方殖民霸权对种族、环境、土地的破坏力;体现了作家对非洲生态伦理的关注。文化身份混杂的穆斯林后裔萨林姆眼中的“大河湾”的生存困境是作家对非洲自然生态伦理、精神生态伦理和社会生态伦理的关怀。  相似文献   

7.
超现实的隐喻之谜——奈保尔创作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奈保尔创作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近距离"地描述生活,逼视现实,与真理对话。这种创作思想在他中期作品《抵达之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小说借助同名画作"近距离"描述作家在英国威尔特郡的生活经历,向我们昭示他不仅成功地抵达了英国,成为英国经典作家的一员,更重要的是他对"抵达"的最深层次的领悟,说明他无愧是一个历史、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想者。  相似文献   

8.
奈保尔在2001年发表了《浮生》。这部毁誉参半的小说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让人们想到奈保尔是在对自己的一生做总结。主题还是老生常谈,主人公威利在虚无、精神无根的生活状态中度过了四十年,但从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在这半生里,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仁者"的自得与落拓--论孙犁创作的两个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犁的文学创作体现着作者复杂而深刻的文化世界———“仁者”的世界。他的家庭出身、生活和文化经历等 ,造就了他的文化品格 ,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他在“文革”前的创作是处于“仁者”的常态 ,在创作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 ,在艺术风格、审美特色上 ,都体现出这一文化特征。“文革”对孙犁的生活和创作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使他的“仁者”特征呈现出变异和扭曲 ,并有所缺失 ,但核心始终未变。孙犁创作的两个世界 ,折射出时代政治文化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0.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是典型的世界文坛后殖民书写流散作家,他的游走路途、写作题材及独特观点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借助于流散理论,以其《河湾》、《世间之路》、《作家周围的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作品的流散叙事特点,可发现奈保尔作品的流散叙述轨迹,发掘后殖民主体在流散的经历中遭受的文化迷失及其对文化身份的追寻。  相似文献   

11.
杜丹 《理论界》2012,(7):146-147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维.苏.奈保尔的成名作。通过毕司沃斯先生一生对房子的追求揭示了他寻求人格独立和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殖民主义使殖民地人民成为无家园感、无归属感的边缘人,揭示出后殖民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在《唐人街》中宣泄了对美国文化和物质文明的赞美和惊羡之情 ,以及对故国和故国传统  文化的留恋与怀旧思绪。他在小说里精心设计的“中西合璧”,就象一个用西方的面粉、牛奶、糖等原料造成的一只大蛋糕 ,上面装饰了一些中国式的花纹而已。这样的“中西合璧”,只不过是林语堂一厢情愿的产物。而他对纽约唐人街上的洗衣工和开餐馆的人们的生活也并没有太多了解 ,所以他对他们的描写 ,使人总觉得“隔了一层”;作者更多地是以他童年时期在故乡一家人同舟共济、相亲相爱的人生经历为素材 ,描写着老汤姆一家在纽约唐人街同样同舟共济的“创业”历程的。而林语堂“精于算计”的过于理性化的头脑 ,使得他常常不自觉地用散文化的笔法创作小说 ,这不仅使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显得有些苍白 ,还使得他有时会不自觉地违反小说领域里的“游戏规则”,造成小说文本的“硬伤”。  相似文献   

13.
华兹华斯的自然情结源于他童年的生活经历、欧洲的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的启迪和基督教教义等.他回归自然,旨在躲开令人不快的现实,忘却内心的忧伤和痛苦;他向往自然,因为自然中的美景引起他对欢乐童年的回忆.华兹华斯自然崇拜的目的是将自然美景凝练成为诗,使读者从中得到快感.华兹华斯十分关注乡村生活,经常在其诗作中展现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因为他认为乡村人最接近自然,他们的纯朴之美与自然之美能够达到高度的契合与统一.华兹华斯反复再现乡村生活,旨在凭借其诗笔恢复被现代工业破坏了的人们的恬静生活,以此拯救人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王鹏 《齐鲁学刊》2004,(6):112-114
奈保尔是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的移民作家。移民者的身份问题和文化认同问题是他作品中一直关注的主题,他的《河湾》一书充分体现了移民者的无根性和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徒劳追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奈达的读者同等反应论进行反思,认为奈达提出的将目的语读者读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读原文的反应作比较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同等反应是不可能的。这种理论追求“同一”,对译文读者实质上是一种蒙蔽,对“他者”也是一种不尊重,其结果只能是阻碍文化交流,进而阻碍文化发展与繁荣。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学会尊重“他者”,欣赏“他者”,包容“他者”,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6.
<正>当今孩子待在室内的时间过长,身心日益疏远自然,其童年是“缺失自然”的童年。用美国记者及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Richard Louv)的话来说,他们患了“自然缺失症”。相较于当代孩子,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出生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小时候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每天待在户外的时间很长,玩的游戏丰富多样,如爬树、野炊、打雪仗、玩泥巴、小河中嬉戏、花丛中捉蝴蝶、田野里捉迷藏等“自然游戏”,其童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童年。  相似文献   

17.
周敏 《江汉论坛》2007,(2):115-117
批评界对奈保尔的评论多集中在其作品的"后殖民"特征上,而奈保尔本人提倡作家应当是世界人,认为作为世界人的作品不应该囿于狭义的种族主义或民族主义.本文以其代表作<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为例,通过对小说主人公毕斯沃斯先生悲喜交加的人生故事的解读,揭橥作者对寻绎"自我"意义的个体的悲悯情怀,对他们生命价值的张扬和肯定,以及作品所蕴涵的超地域性的人类关怀.  相似文献   

18.
<正> 新时期短篇小说研究,以1980年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最明显的区别是:文学的价值观念变了。短篇小说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的过程。新时期短篇小说研究的第一个阶段,是伴随着七十年代末期短篇小说创作高潮而兴起的。当时的创作状况是:暴露文革十年中的“伤痕”,反思十七年的极左错误以及揭露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成为小说创作的最流行的主题,并且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注目。一篇佳作问世,常常举国传诵。小说以其与生活紧紧相联的迫切感、切近感征服了人们,成为时代的宠儿。这种特殊的文学时代也影响着短篇小说的研究,使其打上了鲜明  相似文献   

19.
谢旭杰 《南方论刊》2008,(6):93-93,95
也许是江南的水土养育了苏童阴柔温婉的艺术气质;也许是独特的童年记忆与成长经验造就了苏童的审美追求。他所讲述的故事往往于细微处给读者“润物细无声”般的美感。综观苏童小说,可以说这个似有若无的孤独灵魂,始终潜伏于其文本之中,徘徊于现实与幻觉之间,悲伤地低吟着一曲悠长绵延的孤独之歌,而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江南水土、独特的童年记忆与成长经历成就了这份孤独,同时也成就了苏童。  相似文献   

20.
周作人“生活之艺术”的人生观和传播饮食文化的自觉意识,使其多种文本具有传播饮食文化的功能.其绍兴童年经验和日本青年经验,决定他传播饮食文化的南北、中日感情倾向差异;其饮食阶层的定位和文学、文化学者的身份与视角,决定他传播饮食文化的实际内涵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